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经济法本质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是调整政府经济职能与市场自由,实现二者和谐相处的法治基础。经济法乃是使政府与市场关系和谐之法。经济法产生于政府与市场关系互动之需要,规范和维护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和谐是经济法的精髓。经济法通过规制市场——限制经济自由滥用和规制政府——控制行政权力扩张来实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我国民主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开辟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新境界。就其时代价值而言,不仅深化了对我国民主本质及其实现形式的认识,概括出我国民主政治实践形态的基本特征,揭示了中国式民主不同于西方民主的显著特性,而且还将抽象的人民民主理念和价值具化为经验的、具体的民主实践,展现出中国式民主话语日益成熟的“自塑”式表达能力。就其运行基础而言,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理念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基础;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包含的民主体制机制,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基础;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广泛有序真实的参与,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基础。就其产生与发展而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党的领导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个内在统一、互促共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民法与经济法存在着密切关系,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和相关法律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民法的基本原则——主体平等、私权神圣、契约自由、归责原则,决定了民法需要经济法为其奠定基础,经济法通过重构主体平等、限制私权滥用、维护契约自由、补充社会责任,使民法更好地发挥调整功能。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是以形式理性、个人自由为精髓,后现代性则是以实质理性为核心,对自由精神进行重塑。经济法具有浓厚的后现代性:首先,在经济法领域,自由不再是现代性的个体自由,而是社会自由、实质自由;其次,经济主体以个人和团体的形式积极参与经济运行,从而彰显了经济法的后现代性;再次,经济法的有效政府定位正是对现代性下有限政府观念的反思和重构。  相似文献   

5.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政治体制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国家的政治体制不可避免地要同宪法发生联系,因此澄清宪法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十分重要。一、宪法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致性关系政治体制,就其一般规定性而言,是指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的有机统一整体。国家政治体制的性质和功能无不通过国内各种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表现出来。而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又都是以政治主体为物质承担者,于是,政治主体就成为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的经济法并不是对契约自由的根本否定,其主要原因在于,私法自治、契约自由是受宪法保护或是说放在宪法位置上的自由。所谓宪法上的自由,即是说这种自由具有至高无上性,任何人(包括国家,原则上都不能对其进行侵害。相反,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的经济法,其价值目标是追求社会整体的共同利益的实现。经济法作为典型的“社会本位”法,其产生根植于国家对经济管理和协调的必要性,得益于法哲学、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经济法的立法宗旨是追求社会公共利益,即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保障经济总量的平衡、优化经济结构、维护竞争秩序、协调社会再分配,将经济个体的行为纳入到社会公共利益的框架中来评价,以使经济自由与秩序、效果与公正、经济民主与集中达到统一。在此其中,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即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追求与经过人类长期实践并已认可的道德是有着深刻的共通性的。  相似文献   

7.
<正> 认识自由与政治自由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正确地认识这两种自由之间的联系,将有助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不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认识规律、运用规律改造自然与社会、造福人类,这就是认识自由的实质。认识自由是没有穷尽的,人们将一代接一代的认识下去。认识自由就其本性而言并不渗透阶级的属性。政治自由  相似文献   

8.
论经济法的社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性是经济法的本质特征。经济法调整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管理关系 ,并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其首要价值目标。经济法的社会性体现在其调整对象、调整机制和法益目标上。经济法的社会性是通过确认自由、公平竞争和公正交易的规则以及确认宏观经济管理规则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俞宪忠 《江海学刊》2012,(4):97-103,238
全球化浪潮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制度竞争,对发展中国家的转轨发展而言,制度现代化具有基础意义和首要价值,其核心要旨则是自由与民主的有机协同。公民自由需要政治民主的制度保证,而政治民主则必须内含公民自由的核心内容。公民自由可以提升创新能力并促进经济发展效率,而政治民主则可以保障机会均等并实现社会公平。自由与民主的有机协同,能够在民本主义的制度基础上,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良性互动,达成发展质态的高效均衡,从而能够造就全方位发展的长效繁荣。  相似文献   

10.
龙太江 《文史哲》2005,(2):156-161
在西方,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许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与传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联系。就它与自由的关系而言,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自由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妥协因而被认为是自由不得不付出、并且也值得付出的代价;就它与民主的关系而言,妥协与人民的同意、保护少数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是民主的重要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11.
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态势及其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市场化、法治化和民主化,其目标依然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价格与规制的关系,公共产权与私人产权的关系,垄断与竞争的关系,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排斥与包容的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着力点是:以公共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以价格改革为先导,深化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围绕市场与社会、企业与社会组织关系的重塑,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整性出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经济法规制的基于问题,如何正确看待政府与市场在经济生态系统内各自的功能及作用,是经济法规制的核心问题。因为这样的认识直接导致了经济立法的体系构建与内容规则。经济法规制是国家实施经济治理与尊重市场调节的基本依据,也是施行经济法治与社会治理的根本前提。所以,从社会治理的背景下来讨论经济法规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条件及制度生成条件,有利于真正建立和完善经济法规制的体系和内容,从而使得经济法治生态化地融入社会治理的结构体系内,达到优化社会制度以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经济法基本理论研究的首要问题,是诸多理论争议的根源。本文以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动态性为基点,对比民法、行政法的调整对象,反思学术界的种种观点,整合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基本共识。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需要由国家为一方主体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经济关系,阐释了现阶段建立以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两大领域为核心的经济法调整范围。  相似文献   

14.
试论反垄断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经济自由主义、经济民主主义及相应的法学思想是反垄断的三大思想理论基础。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主要贯穿在竞争理论中,竞争理论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反垄断的立法与实践的变化发展过程。经济民主主义呼唤民主与自由,强调机会平等与权利平等,对反垄断的影响较晚。从权利本位到社会本位,单个企业的利益要服从国家经济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既促进了反垄断法的形成,也预示着反垄断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发展经济,某种意义上可称为是一种诚信经济。站在经济哲学的视角,诚信是主客体间不断选择与验证的结果。它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客观必要性有两个维度,一则诚信是经济合作的前提,二则诚信也是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然而,现实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仍有不诚信行为存在的原因,一是我国传统社会中诚信本质上只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原则,二是目前我国深刻的社会转型形成的道德缺失。  相似文献   

16.
赵磊 《学术月刊》2012,(1):62-69
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为何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学术界的主流形成了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分析框架:"宪政转型"、"体制落后"和"分配不公"。这三类框架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中,关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刻的相关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这与主流观点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中国当下的现实,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有着极为深刻的解释力。这种解释的要义在于:(1)经济发展与经济基础的变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2)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要求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在张力必然催生相应的政治诉求;(4)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负相关",正是这种"政治诉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的表现。因此,在经济基础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既要强化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又要确保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这个难题如何解决,不仅对中国未来的改革构成了巨大挑战,也将决定中国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17.
行政立法的正当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立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扩张有其经济、政治、科技等外在原因以及法制发展需要的内在原因。我们无法否定或取消行政立法的存在,但是行政立法确实存在种种弊端,这些弊端是由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我们必须加强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控制,包括规则控制、程序控制、立法监督和司法监督,促进行政立法权的正当行使。  相似文献   

18.
世界经济一体化推动了法律全球化 ,特别是国际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助于形成内外联系紧密的国际经济法律秩序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究其实质 ,国际经济立法的一体化在相当程度上是发达国家利益驱动的结果 ,在市场自由理念的背景下 ,国际经济关系法制化并非一个线性的发展趋势 ,而是充斥着各种矛盾与冲突。法律规则还远未取代政治谈判成为调整民族国家间经济关系的主要手段 ,而是带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