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的性质是由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所决定的。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在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消灭阶级的革命是人类社会中更为深刻的,也是具有最终意义的社会革命。改革就是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中实现这一革命任务的基本的革命形式。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最终消灭必须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实现消灭阶级就是要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诸方面造成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理想     
<正> 道德理想是人们行为的最高标准,又是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理想人物身上的体现,亦即道德上的理想人格。人类创造历史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类对自己的精神生活、道德生活也不可能只是消极地、呆板地反映现实,而是要有所构思、想象和创造。这就使其具有一种高于现实的理想的特征。认识道德的理想性的特征,认识道德理想与客观现实的辩证统一的规律性,这对于贯彻十二大精神,进一步提高宣传、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的自觉性,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多年以来,“四人帮”在物质利益问题上散布了许多谬论,制造了一系列混乱。张春桥早就鼓吹马克思主义“不讲究什么物质利益”,姚文元则说什么只有“修正主义强调经济利益”。张春桥还叫嚷:“只要革命搞好了,八亿人民生活再苦也没关系”,“只要阶级斗争抓好了,就是颗粒无收也不要紧”,等等。总之,他们肆意割裂阶级斗争同物质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两者歪曲成为水火不相容的事情。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对立,归根到底,是由剥削阶级无偿占有被剥削阶级的劳动这种经济利益或物质利益上的对立而引起的,即阶级斗争是在对立阶级物质利益相冲突的基础上产生的。否认了物质利益,也就从根本上否定  相似文献   

4.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是江总书记来广东考察时对广东朝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及时鼓励和鞭策。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无疑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回顾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 ,广东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根植于深厚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想与实践的沃土。首先 ,它源于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仰。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信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这一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使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过去抽象的概念与眼前的、现实目标紧密结合 ,使广东…  相似文献   

5.
石镇平 《江汉论坛》2006,1(7):17-21
过渡时期的历史总任务就是消灭阶级,而不仅仅是消灭剥削阶级。也就是说,只有彻底消灭了阶级而不仅仅是消灭剥削阶级才算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20世纪以来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的标准,在刚刚消灭了剥削阶级、远未消灭阶级的情况下,就过早地提前宣布进入了社会主义,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因此,现实各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而是尚未完成马克思过渡时期历史任务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以物质利益原则作为主线分析整个社会利益主体的结构和运动状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在私有制经济关系基础上的物质利益是以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激烈冲突的特点表现出来的,这就必须根据物质利益原则将社会主体划分出相互对抗的两大社会利益群体,即两大对立阶级。这种把物质利益的基本原则运用于对阶级的具体分析的方法也就是列宁所称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消灭阶级,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以建立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但是,要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呢?通过阶级斗争消灭阶级,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公式。政权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中的根本问题。无产阶级一定要通过阶级斗争,夺取政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社会,是我们共产党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是依据马、列的科学论述,形成自己的概念的。但是,有一些人们常常援引的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断的汉译文在我看来是不够准确的,因而影响了人们准确地把握列宁的思想,在我国思想理论战线上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对此,我认为有必要提出来商榷。择其要者,举以下三段。 一、“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 这句话出自列宁在一九一九年所写的《无产  相似文献   

9.
物质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它就构成了人们的物质利益。占有物质资料,追求物质利益,就成为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物质利益关系表现为阶级关系,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所进行的阶级斗争,最终都是  相似文献   

10.
共产觉人的最终目的是消灭阶级和建成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无产阶级首先必须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打碎资产阶级的反动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但是夺取政权并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终结而不过是它的开始。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其目的是为了利用它来继续进行阶级斗争:剥夺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经济基础,为消灭阶级创造一切必需的条件。列宁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消灭阶级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1.
纯粹理论生活是一种人类生活的基本维度 ,是使生命、生活获得意义的重要途径。理论生活是人们可以选择的一种理想生活方式 ,并且理论生活的可能性需要更为原始的生活方式的前提 ,它有着自己的界限或限度。纯粹的理论思考既是一种批判的、消解的、解放的力量 ,也是一种建构的、规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道德,在阶级社会中是否具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科学同资产阶级伦理学的一个根本分歧。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科学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具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伦理学认为,道德总是超然的,在阶级社会中道德也不具有阶级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的理论根据。在阶级社会里,最基本的影响全部社会生活的社会存在,就是阶级的对立。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存在,不能不决定着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道德,也就不能不具有阶级性。所以,恩格斯在明确地指出“所有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之后,就更着重地指出:“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甚至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对立已被遗忘了(请特别注意这句话!——引者)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之上的、真正人类的道德方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把社会理想的认同与人们的知情意等心理机制相关联,以认同的内外因统一的性质、水平为基本参照系,着重讨论以下三种社会理想的认同形式,即胁迫性认同、诱导性认同和自主性认同。一、胁迫认同形式社会理想作为一种社会认识、社会观念或意识,必然要遵循社会意识形态的运动规律。我们知道,除了原始社会,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等级和阶段的历史。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们有着不同的物质、政治和精神利益,一定的认识、观念和意识总是一定阶级利益和阶级目的的体现。而任一社会中的“统治阶…  相似文献   

14.
张洁是新时期一位重要作家.多年来,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和执着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的顽强追求,在追求的道路上有曲折,有反复,也有变奏,但其基本精神始终未变.这是张洁的创作理想,也是张洁创作的总主题.  相似文献   

15.
物的必然与人的自由——略论马克思的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理想天平上,自由显然是重于平等的,他所诉求的理想社会,恰恰是与过去所有的平等观告别,同时向人的充分自由发出呼唤;马克思认为,消灭阶级、消灭奴隶般的分工、“按需分配”是人类实现自由平等的三个前提,人的自由解放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历史学说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他揭示了人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彻底摆脱一切物的奴役和外在必然性的束缚,而向最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由王国挺进。  相似文献   

16.
郁建兴 《河北学刊》2005,25(3):119-124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可称之为国家批判理论,它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国家理想 主义的批判,揭示出了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在这一 批判中,马克思受到了近代市民社会思想的深刻影响, “市民社会”成为消解国家神话的重要规范性范畴。但 马克思没有运用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赋予社会以 前政治或国家的生命,而是指出市民社会与国家都是 阶级社会的产物,它们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 马克思超越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抽象对立的国家理 论,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巨大的解释力。 一、…  相似文献   

17.
试论物质利益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最近几年,人们经常谈论物质利益原则。我也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请求指教。(一) 什么是物质利益原则?据我所知,学术界目前还没给它下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我认为,所谓物质利益原则,就是人们观察和处理物质利益关系的准则。在阶级社会是,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物质利益。剥削阶级的物质利益与被剥削阶级的物质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因此,从来就没有什么超阶级的、抽象的物质利益。考茨基由于只讲抽象的“利益”,不讲阶级的物质利益,受到了列宁的批评。列宁说:“考茨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把它的一切内容都取消,只留下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唯灵论的意义的‘利益’两字,因为它所指的不是现实的经济,而是普遍福利的天真愿望。”列宁在批评考茨基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根据日常生活中千千万万件事实所表现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来判断‘利益’的。”  相似文献   

18.
在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中,有的同志将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与党和政府的现行政策对立起来。他们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现在一味提共产主义的理想、道德,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超越,也是对当前各项现行政策的冲击,还会把人们引到只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的空洞、渺茫的追求上。因此,要正确执行现行政策,就不必强调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  相似文献   

19.
对公平分配概念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公平分配的社会前提和基本原则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根据公平的原则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便成为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但是,由于公平分配必须以社会平等为基础和前提,因而没有所有社会成员和各社会团体在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义务方面的平等,就不可能有社会范围的公平分配。从理论上说,社会平等的最基本的内容是指所有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都具有同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具有在同一起点上并按照同一规则追求各自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权利和机会。凡是在这种社会平等的基础上,由各人和各社会团体在追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中所导致的任何结果,就都具有公平或分配公平的意义。作为社会平等中的各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在生存和发展,以及追求各自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机会的平等,  相似文献   

20.
<正>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新社会设想为“自由人联合体”。这个“自由人联合体”,即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组织,包括共产主义社会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自由人联合体”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同时就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所以社会成员将是自由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