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双重断裂的代价本文所谓的断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断裂是指文化、教育等社会层面的载体、举措的非连续性;狭义的断裂是指家族、家庭文化(也含基本生活资料)的非继承性。我们探讨的核心是后者,但阐述时广义和狭义各有侧重。因为社会层面的连续性是个人代际关系继承性的基础;后者的断裂是前者非正常延伸的具体反映。“双重断裂”的概念,是相对于“一次性断裂”而言。  相似文献   

2.
事业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除了具有许多共用的特征外 ,还具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职业经理人的目标是在市场上盈利 ,事业经理人不仅在市场上盈利 ,还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前者的个人价值取向是以求得功名利禄为主 ,后者则还要求得事业价值 ;前者把短期利益看得很重 ,后者更看重长期利益 ;前者更追求残酷竞争 ,后者更追求“竞合”理念 ;前者在企业发展受阻时会选择“跳槽” ,后者会主动创造条件使企业进一步发展 ;前者给企业留下的常常是丰厚的物质财富 ,后者留下的还有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一、价值、利益与集体主义价值观   价值是关系范畴。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他们的外界的关系中产生的。”伦理学上所使用的价值,是指调整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它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出来。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价值由经济基础决定,又通过“利益”这一“中介”而实现。利益是人对周围世界一定对象的需要,它有个人利益 (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的总和 )和集体利益 (按着一定关系所构成的联合体的共同利益 )之分。所谓集体,不是指任何狭隘的集团、组织和地区,而是指社会、人民和群众。集体主义是…  相似文献   

4.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价值的直接或间接、浅层或深层的根源,其核心是利益问题。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或矛盾,都体现在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相互依存或矛盾上,而对这一利益关系的不同认识和处理,则是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内容。邓小平关于个人与整体关系的见解,既体现了他唯物主义者的勇气,又展现了他辩证思想的睿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观。重视个人利益、个人的独特性及全面发展,是邓小平价值观的重要特征。以强调天人合一,个体融入整体为特征的传统的整体主义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但是,在“左”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正>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概念,人们往往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来概括它。但“革命”与“社会”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指的是一时期,仍是不容混淆的。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前者转入后者之革命的转变时  相似文献   

6.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里的一个概念,原指那些以利己为动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单位和个人。具体说来,它包括消费者(效用最大)、投资者或企业主(利润最大)、劳动者(收入最大)以及政府和土地资本所有者等。承认自身利益的重要性,合理地引导人们追求自身利益会增进社会利益,对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人”概念亦可为我国借用。改革开放以来,从我国提出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党的十四大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目标,个人利益问题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我们过去那种片面强调共同利益,而忽视甚至否定个人利益,只能延缓社会主义建设。在承认人们对各自利益的追求属于正当行  相似文献   

7.
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的相互关系,一向是道德论的主要问题。为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加快我国四化建设,当前有必要弄清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之间关系的问题。(一) 人们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从一定的利益道德观(利益和道德之间关系的理论)出发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利益道德观,是我们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集  相似文献   

8.
刁生虎 《兰州学刊》2006,(12):153-157
《易》之“象”和《诗》之“兴”是两个既紧密相关又互有区别的范畴:其共同之处是两者在本质上都是隐喻,都需要借助“象”来表情达意,而且存在一定的源流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一哲学范畴,后者是一艺术范畴,这就决定了前者主要用于言理,后者主要用于抒情;前者是灵活多变的,后者则是固定不变的;前者所取之“象”既有实象又有虚像,后者所取之“象”则仅限于实象。  相似文献   

9.
一、五四以来我国思想文化界怎样看待个人本位主义伦理学上的个人本位主义即个人主义,主张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个人是最终价值实体,个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个人本位主义的理论本质是确定的,但  相似文献   

10.
陈江进 《天府新论》2006,46(2):29-31
探讨个人利益的实现方式对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囚徒困境"告诉人们,要摆脱其困境就应当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合理地实现个人利益,最终达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个人利益的实现方式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人利益;兼顾他人利益,实现个人利益;完善和发展社会利益,实现个人利益;遵守规章制度,实现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对我国学界影响很大的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人的意识形态概念,与马克思和自由主义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前者表现为对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上的分歧,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双方对“自由”及“强制”等理念的不同理解。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学理辨析,是一个关涉着目前我国制度创新和社会重组所应遵循的理念原则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理论界关于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内涵论争的历史出发,立足于马克思“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从多个层次系统分析与阐明了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双重内涵:其一是指“重新建立”的是联合起来的全体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单一所有制;其二是指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借助于按劳分配实现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制。其中前者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深层本质,后者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3.
个人权利与社会功利并不总是一致的,调和个人权利与社会功利的冲突,既可以从罗尔斯"理性人"的视角切入,又可以从其"合理人"的角度进行.前者通过理性人在公共领域的讨论、修正、辩护和调整所达成的共享正义观来实现;后者凭借合理人进行谈判所达成的利益平衡来完成,这两种调和方式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4.
一、对“计划经济为主”的认识 经济是个多义词,有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经济原则等等不尽相同的内容。“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指的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制度。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社会性不断增加,生产和交换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交换的社会化程度不同,人类社会经历了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到计划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这种经济制度性质的划分,不同于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划分。后者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划分的基本标志,区别有无阶级和阶级关系如何;前者则  相似文献   

15.
甘强 《理论界》2007,3(5):157-159
经济法和社会法均将社会本住作为其法本位,这导致了二者关系的紧张,笔者从分析法本位概念的内涵入手,认为社会本位的特定含义是维护社会利益,并从社会利益的主体“社会”以及社会利益的“利益内容”两个角度探讨了二者社会本位观的并同。指出了经济法的社会观是经济性视角的整体社会观,而社会法是社会性视角的整体社会观和部分社会观的兼有;经济法的社会利益强调经济秩序、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社会法的社会利益则着眼于弱势群体利益的维护以及社会稳定和社会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冯先生于去年八月给我的复信(见本刊1990年第4期),明确地解答了我所提的问题,即“有某种事物”和“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是否具有完全相同的涵义?若不是,那么,在何种意义上说,前者涵蕴后者是分析命题?冯先生在信中说,二者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前者相当于一个名词的外延,后者相当于一个名词的内涵;对于任何一个名词,有外延必有内涵,但有内涵不必有外延,故前者涵蕴后者是一分析命题。  相似文献   

17.
公共利益与公共悖论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通过对公共利益概念的历史考察 ,以及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对比分析 ,将公共利益界定为 :一个特定社会群体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该社会群体中不确定的个人都可以享有的社会价值。从公共利益的特征可以推断出现实中存在的三个“公共悖论” ,即 ,多数选择与正义原则的冲突 ;个人理性与公共利益的冲突 ;政府特殊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是格赖斯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它的理解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对该理论本身的准确把握.它的汉语对应语本来应当是“会话含意”,但许多学者却错误地把它译为“会话含义”,这对语言学入门者来说是误导.“含义”和“含意”的意思是大不一样的:前者仅指词语等所包含的意思,后者则是指话语或话语中的词语的暗含意义;前者所表示的内容具有客观性,而后者则是言外之意,具有主观性;前者所包含的内容是内在的、静止的、封闭的,而后者所指的内容则是在受话人理解过程中生成的,是外在的、动态的、可延伸的.因此,implicature与“含意”的含义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9.
利益伦理主要在于揭示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无论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还是社群主义,都无法准确把握利益伦理之要义。既关注个人利益追求又注重社会道德、社会责任与社会贡献的"社会人"利益伦理与现代法律精神契合支撑,为建立完善的利益创造、分配、调整与矛盾化解体系提供了有益的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20.
爱尔维修认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利益起着支配一切的作用;利益是我们的唯一推动力。他把利益原则提到自然规律的高度。爱尔维修认为,个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和归宿,而社会公共利益是道德或美德的标准,他的伦理学目标,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和谐结合。爱尔维修追求利己与利他、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和谐统一,对这一理论的探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