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用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有效地进行革命斗争和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列宁一生中利用过许多图书馆的藏书,阅读了成千上万种图书资料,积累了丰富的目录学知识。他不仅善于利用各种书目来鉴别图书资料,而且十分关心目录学和书目工作的发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目录学源远流长,成就卓著,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目著作和杰出的目录学家,清代以来竟然在学术界占了显赫的地位,成为传统“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风尚所趋,使大批著名学者涉足于目录学研究的行列。但是,以往对中国古典目录学的研究总结大多着眼于书目本身,较少讨论书目之所以产生和发展之故;大多注重于个别书目方法,而较少分析书目工作的组织管理;大多强调古典书目的利用,较少从目录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高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拟将中国古代书目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看作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联系的和整体的观点,对古代目录学产生和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目录学源远流长,成就卓著,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目著作和杰出的目录学家,清代以来竟然在学术界占了显赫的地位,成为传统“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风尚所趋,使大批著名学者涉足于目录学研究的行列。但是,以往对中国古典目录学的研究总结大多着眼于书目本身,较少讨论书目之所以产  相似文献   

4.
目录学是一门老学科,但其研究对象至今尚无明确的界定。关于目录学研究对象的讨论最早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陈光祚提出三种基本“意见”:(1)图书,(2)书目,(3)读者和读者需要。北京大学通讯组,把该校图书馆学系开展目录学对象问题的讨论,也归纳为三种“意见”:(1)图书,(2)目录,(3)包括图书目录在内的书目活动。到80年代初,彭斐章、谢灼华把目录学对象归纳为五种“看法”;(1)无对象,(2)图书,(3)目录,(4)图书兼目录,(5)记录图书与利用图书的关系。加上他们提出的“揭示与报导图书资料与人们对图书资料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说即为六说。孙二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和近代目录学的启蒙者,他的《西学书目表》既开启了中国近代目录学的先河,也反映了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文化进步的推动作用。因此,《西学书目表》体现了传承、创新和实用的近代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最近,由武汉大学彭斐章副教授、北京大学朱天俊副教授等合编的《目录学概论》一书,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投放书市.这是一部教科书,它概括和总结了三十年来目录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这是一部学术专著,它对目录学领域里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这是一部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书,它将目录学理论与书目工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系统总结我国当代目录学研究的现状、揭示学科发展恃点与规律的基础上,着重对拓展目录学研究领域、开展目录学史系统研究、加强书目编制与使用以及中外目录学交流等问题展开了评述。认为,当代目录学研究的特征表现在书目情报服务观念的变革,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的更加深化。目录学理论工作者应当把握好这一趋势,围绕目录学的基础理论、目录学史、目录学学科体系结构、书目情报理论、书目控制论、目录学研究方法和目录学的未来研究等论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系统总结我国当代目录学研究的现状、揭示学科发展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着重对拓展目录学研究领域、开展目录学史系统研究、加强书目编制与使用以及中外目录学交流等问题展开了评述。认为,当代目录学研究的特征表现在书目情报服务观念的变革,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的更加深化。目录学理论工作者应当把握好这一趋势,围绕目录学的基础理论、目录学史、目录学学科体系结构、书目情报理论、书目控制论、目录学研究方法和目录学的未来研究等论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录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是当前目录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这个问题显得日益重要起来,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促成了本文的写作。书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伴随着图书的出现而产生发展起来的。魏征《隋书经籍志》记载:“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典籍”的大量存在是目录产生的先决条件,书目的产生是由于纲纪群籍的社会需要。科学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图书数量的增加和内容的变化,图书资料的大量增  相似文献   

10.
国际法学图书馆协会创立于1959年,它是律师、法学情报专家、目录学家和法学图书馆员的一个专业性组织。协会的宗旨是在合作友好和非赢利性的基础上促进个人、图书馆和其他学术机构,对来自众多国家的法学图书资料进行收藏和书目编纂方面的工作,并为在世界  相似文献   

11.
书目情报是书目活动的核心,书目功能的实现过程就是书目情报传通过程,目录学是研究文献与读者间书目情报传通的科学。这一科学基于从文献到读者间的诸种关系,其微观层次研究从文献到书目情报和从书目情报到读者之间的关系;其宏观层次为从整体对文献与读者间关系的研究。将目录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研究目录学与社会文化学术环境的关系,则构成目录学的宇观层次。  相似文献   

12.
苏联莫斯科文化学院目录学教研室主任科尔舒诺夫教授主编的《目录学普通教程》是一部供苏联文化学院、高等师范学院、综合大学的图书馆学系或专业大学生用的教科书。本书的编者主要是多年从事目录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专家、教授,这部教科书是他们长期教学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目录学普通教程》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书目的一般理论问题,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书目与社会、书目与政治、书目内部结构关系等;第二部分是书目发展史,研究整个  相似文献   

13.
对当前目录学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不少学者、专家和书目工作者纷纷撰文,就怎样加强目录学研究,促进目录学发展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他们回顾我国目录学研究的发展,总结目录学研究的成果,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目录学的发展方向。振兴目录学研究,把我国目录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研究课题。我国目录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各个历史时期我国目录学家和书目工作者创造了丰  相似文献   

14.
论郑樵目录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樵是我国杰出的古典目录学家,他的目录学思想蕴含着整体论、类例论、记录论、揭示论和目录学的学科地位论五个层面。郑樵的目录学思想和历史上伟大学者的思想一样,既有成就的一面,又有局限性。郑樵目录学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文化的批判意识、书目实践和思想建构,正是这些来源构成了郑樵目录学思想的特点。郑樵不仅代表了中国目录学,也代表了中国文化和学术,并观照着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他在书目索引、古箱善本、敦煌遗书、目录学史和古代印刷史等研究中的重大成就,并阐明研究目录学以书目工作实践为基础、继承优良传统和开拓创新的学术道路,以及具有考证和校勘特点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清乾嘉时期章学诚所著《校讐通义》一书,通过对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总结,提出了书目(也可指目录学)首要的乃至全部的任务、宗旨和功能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命题,书目方法,即学术性书目中的类例、叙录、分类都是达到该目的的手段。此后,该命题为目录学界奉为圭臬,认为这是总结了古典目录学的精髓,是章氏对于目录学的重大贡献,是古代目录学所遵守、当代和后世仍要遵  相似文献   

17.
叙录体书目有机融合了目录基本结构的三大要素:书名、小序和解题(书录),是最为目录学家、学术史家称道的书目体制,常常被学者们推许为目录学功能的极致,成为“辨章学、考镜源流”的利器。同时,叙录体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书目的目录体制,也是中国古典目录学最初的成熟形态。  相似文献   

18.
最近,由武汉大学彭斐章副教授、北京大学朱天俊副教授等合编的《目录学概论》一书,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投放书市。这是一部教科书,它概括和总结了三十年来目录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这是一部学术专著,它对目录学领域里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这是一部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书,它将目录学理论与书目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这部书的出版,必然在目录学界和图书情报领域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目录学历史悠久,书目著作极其丰富,目录学家代不乏人,目录学理论研究的文字见于各书序跋、学术杂著中者,为数亦或不少;但系统论述而称专著者,除宋郑樵《通志·校雠略》、清章学诚《校雠通义》外,颇为鲜见。所以前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余嘉锡先生曾感叹曰:我国有目录之学,而无治目录学之书。  相似文献   

19.
苏联目录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和复杂的发展道路。在沙皇时代,目录学得不到重视与支持,发展非常缓慢,虽然在十九世纪初期一些进步的俄罗斯目录学家如索必科夫——被称为俄罗斯目录学之父,阿拉斯塔谢维奇等的著述中,在俄罗斯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言论中,在二十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目录学家的书目文献和目录学论著中,都曾经论述过有关目录学的原理,1899年建立的莫斯科目录学小组,1900年  相似文献   

20.
论目录学是研究文献与读者间书目情报传通的科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目录学是研究文献与读者间书目情报传通的科学王心裁书目情报是书目活动的核心,书目功能的实现过程就是书目情报传通过程,目录学是研究文献与读者间书目情报传通的科学。这一科学基于从文献到读者问的诸种关系,其微观层次研究从文献到书目情报和从书目情报到读者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