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没有脾气的男人》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集《幸福集》中最好的作品之一。论文将结合具体的文本,详细分析曼斯菲尔德在这篇作品中所运用的叙述策略,探讨作者是如何将受限制的全知叙述者与人物有限视角叙述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叙述者传达出人物内心里的声音的。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创作的同时也译介了许多外国作家作品,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徐志摩译介的作品体裁丰富,其中包括短篇小说,他是中国译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第一人.本文将以徐志摩译介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为主题,对其译介作描述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勃瑞尔小姐》,阐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写作特色。本文主要从语言特点,叙事视角,意象手法等方面来揭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少功以《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为代表的系列作品,对以跨界、杂糅、片断化为主要特点的新型文体进行了自觉的、不懈的探索。这类韩式文体作品在叙事上呈现出散点结构、片断表达、自由组合、系列叙事、第一人称视角等共同特征,打通了短篇与长篇的界限,以主题一致、人物关联、独立成篇又相沿成列的方式,构成分散而又完整、看似无关实则有内在逻辑结构的长篇系列作品。  相似文献   

5.
《欧奴诺可》是欧洲第一部描写美洲题材的小说,作者贝恩通过这部作品在文体结构、现实主义美学以及叙事视角方面实现了女性意识拓展,以及小说文体创新,并由此促进了英国现代小说诞生。  相似文献   

6.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他在作品中体现出的独具匠心的叙事技巧受到了众多文学评论家的关注。近些年来,从人物的叙事视角解读作品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从叙事模式的角度对作品作出细致分析的还不多。从叙事模式的角度看,菲茨杰拉德在作品中变革了传统的全知的叙事视角,采用了以内聚焦的叙事模式为主,同时辅之以恰当的全聚焦和外聚焦的多元化叙事模式把内容与形式比较完美地统一起来,使得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内心世界得到进一步的表现,更好地刻画了人物、深化了主题。  相似文献   

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英国现代短篇小说创作的奠基人,她在短篇小说《第一次舞会》中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和文体风格,艺术地表现青春时期的幻灭感的主题,从而展示了她的作品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晚清小说中出现了大批不同于传统叙事风格的新作品,这些作品在不同的叙事向度上有其独特的贡献。《老残游记》作为晚清小说的顶峰之作,其文本书写模式值得深入探讨,其叙事视角的复杂性,在当时小说文本中具有代表性。《老残游记》运用的视角模式从总体上讲是一种"有限视角"模式,但"视角越界"现象也存在不少,对这种"视角越界"并不能武断地进行否定,而应该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对其进行深层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论《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人称转换和视角越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尔·贝娄在《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小说中采用了人称转换和视角越界的叙事技巧。贝娄运用灵活变换的不定人称叙事方式 ,在“你”、“我”、“他”的人称转换之间游刃自如 ,并巧妙地由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转入全知视角。叙述者“我”通过对人物 (包括本诺和“我”本身 )命运的叙述 ,不断的追问生存意义和价值、阐释生命的目的 ,而“你”的频繁出现则促使读者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 ,从而达成了叙述者、人物与读者这三者之间在对话基础上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也显示了一种如行云流水般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0.
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本世纪初著名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大师。她的作品着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叙事结构又迥异于伍尔芙、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金丝雀》通篇采用内心独白,但作家在意识流动中通过不断变换视角、精心营造意象、多层次进行对比呼应,使现实主义描写与人物内心世界刻画获得有机整合,因而小说在深刻表现主题的同时亦获得诗一般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对于徐志摩诗歌的评价上,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诗人自评的"情感的无关拦的泛滥"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认为,仅以诗人的自述材料作为评价他作品的证据是很不科学的;所谓"无关拦"也不应该理解为自贬.文章从情感性质、形式性质以及二者之间关系三方面分析,认为这是诗人表达他诗歌创作的性灵状态和无拘束精神,是与五四精神合拍的.我们应该给予徐志摩及其诗歌科学客观而且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有关徐志摩的传记作品,在近三十年中已有数十种之多。这些传记作品有严肃的,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徐志摩其人其文;也有粗滥的,对徐志摩的风流韵事往往凭空编造,捕风捉影。无论从出版还是从研究来看,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此,文章拟对近三十年来有关徐志摩的传记作品作一概述性的分析与总结,以期使徐志摩研究能更深入地发展与进一步地提高。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脍炙人口 ,但对这首诗的理解似乎一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优美的诗句后面藏着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由《再别康桥》这首诗 ,可以见出徐志摩先生的思想以及他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在创作初期就受到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诗化生活的艺术观,它包含日常生活、自由、爱、美等因素。这种艺术观使其诗歌创作具有来源于现实生活高于现实生活的诗意美,是徐志摩对于新诗抒情美学领域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李陆史是韩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十分欣赏现代新诗创作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歌,并予以高度评价。他认为徐志摩的诗歌近乎完美,所以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竭力模仿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追求词藻的华丽和形式的完美,而在内容上,克服了徐志摩诗歌的局限性,促进了韩国现代诗歌的创作。文章通过比较研究李陆史与徐志摩的诗歌,探讨了汉文化对韩国诗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始终交织着内心的生命体验与外在创作观念的矛盾冲突。1926年前后,由于生命体验突破了创作观的束缚,使其在多个方面发生变化。他的诗不再拘泥于"健康"、"尊严"的原则,而是直面现代人痛苦、焦灼的内心世界;大自然不再是诗人的精神家园,而是反衬出生命的渺小甚至虚无;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不再是肤浅的场景速写,而是渗透深切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创作了他的第一批诗歌,他还以剑桥自然物景为题材创作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再别康桥》。他的剑桥诗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歌唱诗人的创造、爱欲,抒发政治理想;写剑桥自然美景的诗有田园牧歌风,表达了对剑桥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再别康桥》之美,在于它精炼、提纯、节制的功夫,以及异国情调与古典意境的完美统一。徐志摩为了刻意追求古典意境,甚至不惜在意象的选用上作伪。剑桥把徐志摩培养成一位杰出的诗人,也让他写了自己最好的诗。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三人有许多共同点,也都非常有个性。闻一多可谓为义而献身的爱国诗人;徐志摩可谓为情而生而诗而死的理想主义诗人;朱湘可谓为诗而活的诗人化的诗人。  相似文献   

19.
1925年和1926年,徐志摩与胡适这两位自由派知识分子好友先后游历莫斯科。莫斯科之旅使他们发生了深刻的思想逆转:徐因苏俄之梦的幻灭而回归自由主义,胡则激赏新俄“伟大的政治新试验”而引起“新的兴奋”。由此,徐胡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苏俄问题的论争。徐对俄罗斯文化的“吊古”情愫体现了他的诗人本色,而胡对新俄政治新试验的欣赏则体现了他的“士大夫”性格。胡徐苏俄观的分歧表征着自由知识分子深刻的思想冲突。在这场思想论争中,诗人徐志摩成为古典自由主义原则的守护者,而作为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精神领袖的胡适,则因心仪莫斯科新政而成为苏俄革命的同情者。胡徐围绕苏俄问题的歧争是20世纪前期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饶有意味的事件。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的情诗是他爱情生活的留痕,《我等候你》是他对陆小曼痴情的见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徐志摩的爱情观、生活观,即追求爱、自由与美;也体现了他的艺术观,即诗歌的目的不是表现政治理想,而是抒发内心情感。这首诗按情感的自然流动分行,不讲究压韵和格式的整齐,具有浓厚的散文风格,同时兼具绘画美与音乐美,被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首抒情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