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包含了自然地理、政治和文化层面的含义。自然地理视域下的“天下观”,主要体现在《山海经》对天下的解读、时人对“大九州”和狭义“九州”的阐释上,特点是虚实结合,尤其是“九州”天下观表达了天下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政治视域下的“天下观”,表现为以“天下”形容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以畿服制的方式呈现天下秩序,体现了“天下观”是包含“多元性”的大一统;文化视域下的“天下观”,则要求通过“礼”文化将“中国”与“四夷”共同统一于天下,以“礼”拓展华夏的文化空间。先秦时期“天下观”是中华文明大一统思想的起点,从此,“天下观”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的源与流,可以说皆由先秦诸子所奠定,《天下》篇作者以“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精神,纵论天下诸子之学术;而且作者筚路蓝缕,《天下》篇也属中国学术史开山之作,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如此重要的作品,在作者和内容评价上历来却存在着重大分歧,自“五四”进入“疑古”时代以后,分歧更加明显。文章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有关《天下》篇著作权的两派观点与论据进行梳理,并且从提供新资料入手,将《天下》篇著作权重归于庄周;二是以惠施为例证,对以胡适为代表用“科学主义”评价名家而至今仍一统天下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所谓“科学主义”的评价,不仅是对诸子思想的误解,而且是扭曲了中国哲学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庄子·天下》学术史意义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天下》把先秦的学术发展史分为“道术”、“方术”两阶段。“方术”阶段的诸子思想各有发展变异,一条路线是以社会利益为本旨,另一条路线追求个体生命的意义。由此可以进一步检讨若干有关先秦哲学思想的问题:老聃与关尹、孔子的关系,《天下》的作者、著作时代及学术倾向,《天下》对老聃、庄周的评价等。本文采掇众说,参以己意。  相似文献   

4.
从周武王、周公营建洛邑“天下之中”,到后来“天下之中”演变成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概念,历代儒者不仅论证、阐释了洛邑“天下之中”的地理地位,还基于儒家的德政思想阐释“天下之中”的历史渊源和深刻内涵。运用意大利思想家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解读儒家的“天下之中”观念,既可以准确理解“天下之中”观念的深刻内涵,又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儒家确立和传播“天下之中”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一是作为历史上统治最长久的朝代,周代立国八百余年,“天下之中”的文化向心力功不可没,这启示当代中国要重视知识分子的理论阐释作用,制定恰当的文化策略,在全球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彰显自身的文化魅力;二是“天下之中”并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种观念,它的产生是周初统治者主动选择文化发达地区建立文化中心、借鉴吸收夏商两代优秀文化的结果,这启示我们应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三是儒家对“天下之中”观念的传播、阐释,既有顺应时代民心的德政主旨,又掺杂了所谓“天道之数”之类的愚昧迷信,我们应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以古为鉴,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天下观”是举世唯一的社会观,为中国社会发展规约了方向。古代中国天下观的核心内容是中心文明与外围蛮夷的区分。中国的“天下观”实际上包涵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空间地理上的概念,即中国人如何确立着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空间位置;二是社会寓意方面的,即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独特的文明与传统。也即自然的天下观和人文的天下观的含义,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源自一个社会基础,即中国的乡土习性。“天下”视域下的中国社会既是充满僵化与超稳定因素的社会,又是弥布活力与变革的社会,在这里,“自然”的天下观变化是主导中国总体性社会变革的直接根源,而扎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人文”天下观是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形成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中国“经验”形成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6.
甘林 《中华魂》2012,(21):61-62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治史”、“学史”、“刚史”的优良传统。史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资政育人就是对这种社会功能的概括。它主要体现在: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及其决策提供历史经验;发挥历史的爱陶主义功能:提高人民群众的人文素养。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倡导“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7.
爱国,我们古人曾写下了许多壮丽的诗篇。唐人僧齐已在《君子行》中就曾写下了“荣必为天下荣,耻必为天下耻”的正气浩然的名句。今天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令人激情澎湃。我们要践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荣辱观,就要树立“荣必为天下荣”的爱国情操。“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三国,曹植)。“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唐,李白)。中华民族是有着爱国传统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来,为了祖国的独立和生存、繁荣和富强,她的儿女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为之英勇奋斗,牺牲奉献。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8.
《庄子·天下》篇是一部最早的中国学术简史,它对先秦各家学派都有切要的评述,其中在评介惠施与公孙龙学说时,记载了惠施“历物十意”及与之“相应”的公孙龙“二十一事”。这三十一个辩题勾勒了“名家”(即逻辑学学派)学说的概貌,体现了名家学说的纲要,是研究先秦逻辑学尤其是名家学说的珍贵文献。《天下》篇在介绍惠施“历物十意”之后写道:“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辩者以此(即“二十一事”)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这充分说明公孙龙的“二十一事”与惠施的“历物十意”是相呼应、相发明的,他们是基本观点相一致的同一学派,而不是“离”、“合”相反的对立学派。《天下》篇的施龙“相应”的观点,揭示了这些辩题内在联系的本质,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正确理解这些辩题的指导性线索。现在,我们把三十一个辩题归纳为五大方面进行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9.
《庄子·天下》以对“道术”——“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解和实践为中心,以自然无为的得道路径为至高,以积极有为为低格,从“百家之学”中有选择地论述墨子、宋妍、彭蒙、老子、庄子等五家在“内圣外王”实践问题上的表现。它论述的是“道术”问题实践史,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史。《天下》吸收了儒家思想,判定儒家为“内圣外王之道”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衍化的第二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宋代院体画作为皇家扶持的绘画类型,其主题围绕“天下”“天子”和“天理”形成不同的维度;宋代院体山水画形成“山水-庙堂”的天下结构关系,其主题从“天人关系”的表象隐喻地指向“天下”;宋代院体人物画主题隐喻地指向“天子”,这一主题指向从“君与民”“君与臣”“君与君”三个层面展开;宋代院体花鸟画主题隐喻地指向“天”或“天理”,通过“以物观物”和“观之以理”的方式呈现。宋代院体画主题的三个维度对应形成一种“三位一体”的意识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政治文明是人文精神的制度保障。今天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将建设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目标,其实质就是要弘扬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培育有赖于“以人为本”的政治制度的建立,这意味着我们的一切制度规范、政策措施和政治行为都要尊重人,从人出发,尽量减少异化,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政治发展是少数民族政治体系随着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一种政治关系结构模式向另一种政治关系结构模式的变迁,从而建构起一种更加合理的政治关系模式。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状况、历史传统、政治文化等变量的制约,使少数民族政治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政治民主化程度相对较低。为此,必须在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建构新的政治机制和政治关系模式,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能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方面科学地选择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路径,以推进少数民族政治发展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转型即由专制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理性超越,开启了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先声;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民本思想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中介和桥梁;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人性解放运动,提出了全面改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任务.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快,我们要弘扬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在消除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同时,改造和利用民本思想,并与民主文化相融合,这是实现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重要途径.那种企图用所谓"新民本"思想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目标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宏观政治机会结构与微观边民经商的关联性考察,发现二者是一种单向的形塑与被形塑的关系。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转轨时期抑或市场经济时期,边民经商的历史演变与行动策略、商业实践与经营转型均深深地嵌入政治机会结构之中。集体沉默、矛盾心理和跨界行动是边民基于政治机会认知和经商成本评估所做出的理性选择。深入改革经济政治体制,构筑民心相通之路是优化边民经商政治机会空间的当务之急和根本之途。  相似文献   

15.
界定了大学生维权的含义,分析了我国大学生维权的现状及成因以及大学生维权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深入领会"以人为本"的内涵,要从"规范人、管理人、教育人"转为"为了人、尊重人、服务人",提出几点对策以便更好地维护大学生的正当权益,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稳人心、暖人心、感人心"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放在首位,必须坚决纠正政治虚无主义倾向。政治虚无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将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致命的打击。对此,习近平从三个向度对政治虚无主义进行了批判:表现向度上,点明了政治虚无主义虚无党性、虚无信仰、虚无人民的种种形式;危害向度上,阐明了政治虚无主义给党和人民带来的重重危害;治理向度上,指明了肃清政治虚无主义恶劣影响的完整策略。这一系统的批判,对于新时代开展反对政治虚无主义的斗争,建设经得起风浪考验、人民忠诚拥护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民参与政治的责任感与实际参与的差距能有效保持政治精英权力与责任的平衡。该平衡是民主政治稳定的基本条件。民本思想勤政为民、尊重民意、关心民生等政治理念是公民文化的必备要素。用这些政治理念塑造对民负责的精英文化和民众信任政治精英的大众文化是民本思想当代价值的落脚点。融合了这两种政治文化的公民文化能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从<吕刑>看"明德慎罚"思想在西周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德慎罚"是西周统治阶级重要的政治理念,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它也发生了变化,周初以敬民保民为核心,民本是其最大特色;西周中后期,它演化成治民的工具,君本成了最基本的特征.王权的日益稳固和隆升,是促使其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纵向考察了政治参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化以及在各种社会形态的表现,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参与,由于人民权利的思想还没有产生发展,经济文化生活水平较低,其政治参与形式比较单一,且实质上并不是个人主义和个人权利本位下的政治参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有了人民权利的思想,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形式日益多样化,制度日益完善,但也出现了政党和利益集团的参与、媒体参与等新的情况,以及参与度较低等政治冷漠现象;社会主义社会是保证人民政治权利得到广泛、真实、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代表着民主的更高级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也对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不同步现象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精神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学科意义、实践意义。是精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标准,按照一定的伦理道德原则塑造人、培养人,把伦理作为一种生存生活的方式,促进人性的完善和人的价值的提升,最终的旨归是追求向善。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形而上的伦理探究和考量,体现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观照。注重人的伦理存在的方式,尊重人、关心人,在“人”的活动中、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在“正义”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