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什么是汉语的‘词’”、“如何划分汉语的词类”、“如何利用现行的词类体系进行语法分析”等问题,丁声树、朱德熙、吕叔湘、赵元任等学者都曾进行过积极的探索。不过,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词本位”理论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困境:(1)确定汉语的“词”困难重重。(2)词类划分问题难以统一,词类划分结果分歧较大。(3)利用现行的词类体系进行语法分析时无法避免繁琐与循环论证诸问题。  相似文献   

2.
词类教学是汉语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老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双方困惑重重。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词类系统本身理论上的局限和人们认识上的误解。词类划分标准不一,语素、词、短语界限不明,语法特征模糊不清等。词类是原型范畴,而不是经典范畴,这是解决词类问题的关键。认识了这一点,教学双方所有困难都将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3.
词类划分的问题,语法学界曾展开过热烈讨论,但时至今日还未能得到完满解决,看来应该从方法论上去找原因。反映在方法论上的主要问题,是在于如何看待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我们认为,词类的划分应该贯彻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原则,任何割裂词的客观意义(词汇意义)和词的表现形式(即语法意义和与之相应的语法形式)的研究方法,都很难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来。在实践中,我们深感抛开形式专看意义固然不科学,抛开意义专看形式同样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同意如下原则:“必须用唯物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词汇词、语法词为切入点,重新审视汉语词类划分这一老大难问题.词汇词、语法词的划分可以澄清人们在词的同一性、词的兼类、词的活用、名词化等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从而化解争端,从根本上解决汉语词类划分问题.  相似文献   

5.
传统语法以词汇的语法功能的分布特征作为词类划分的标准,本文以"一定"作为切入点,提倡建立一套较为柔性的体系来考察此类词的词类划分问题,由此探讨汉语词性分析的方法和汉语的词类系统问题。  相似文献   

6.
词类是词的语法特征方面的分类,划分词类与词的归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现代汉语中划分词类的标准应该是词的语法功能中的组合能力,意义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没有相应的语法形式,属于逻辑范畴,不是语法意义,不能成为划分词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讨论了现代汉语教材词类的两个问题。一是词的基本类别问题。现行教材在词类划分的第一个层次上处理为实词与虚词,这忽略了组合能力和句法能力的主次关系。组合能力是词类划分的首要标准,词类以此分为组合词与非组合词两大基本类别,实词与虚词是组合词的下位分类。二是词类描写问题。目前教材存在术语使用随意化、语法性质描写片面化的现象,宜用“柔性”描写代替“硬性”描窍。  相似文献   

8.
建立一个合理可行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词的归类问题不可回避。本文从“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观点出发,将语言纳入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试图对词类划分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文中拟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分析词的分布率,并涉及到语感、概率与词类划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英语语法中,词是构成语法的基本单位(the basic unit),而对词的语法结构的研究,即词法,便成为语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词进行系统研究的一种传统方法就是将词分类,而后逐类描述。于是英语词的分类问题一直是语法学者致力于解决或完善的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词类体系;但是至今还没有一个体系能为大多数(更不要说所有)语法学者所公认。而词类研究是整个语法研究的基础,况且在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中,使学员逐步建立起词类概念,也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本文从有利于教学的角度,综合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所收现代汉语词作了全面的词类标注。与同类语文词典比较具有明显的特色。表现为词类系统简明实用。词类标注稳妥可靠。严格区别词与非词。当然。在关于词与非词的界限、词的归类以及义项分合等问题的具体处理上,尚有值得商榷之处。要解决这些问题,全面贯彻一致性原则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词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不一致,划分不彻底,有时很难对某个具体的词进行归类;二是语素、词、短语界限不清,界定标准操作性不强;三是对词语的语法特征认识不深刻,观点还没有统一起来,语法特征与词类的关系定位模糊不清。词类要走出现状,划分标准应该一致,词类的划界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语法特征尽可能解释整个词类。  相似文献   

12.
研究实践表明,汉语词类划分存在词无定类或类无定职以及循环论证的问题。汉语词类问题源于西方语言学,印欧语言的词类是一种有形态制约的句法手段,汉语没有这样的形式手段。汉语词类是一种“赤裸裸”的意义类,由于词的意义与句法功能之间有比较稳定的关联,句法功能可以作为意义同类的验证手段。目前以句法功能为标准划分词类,是为了讲语法方便,这只是一个权宜方案。由于词类是词与句法结构的接口,汉语词类研究应该着力探寻词的意义与句法功能之间的关联,进而转向直接研究词与句法结构的接口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所引原文系1983年商务印书馆本)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语法著作,它为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马氏在给汉语划分词类时,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的说法,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本文打算就“假借”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以便从中真正了解马氏“假借”的实质,从而正确地认识词类活用问题。一马氏一方面继承了前人虚词、实词的研究成果,赋予了实词、虚词新的含义,把汉语的词总分为实、虚两大类。另一方面,他  相似文献   

14.
“(在)X上”是个形式类。能进入“X上”替换X的项目有:甲、纸、石头,乙、政治、方法,丙、学习、接待。“X上”是个开放类。现行汉语语法把“上”定为方位词,“X上”是方位结构,这只适合甲项词进入“X上”。乙、丙两项词进入“X上”不是方位结构,应该从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新的词类。它属体词范畴,表示事情的某个方面,可以叫做事项词。借鉴方光焘划分词类的思想,可以把划分词类的多重标准(形态、句法、功能、词义、结构)统一起来。把“X上”分离出来作为一个新词类,符合方光焘划分词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立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响应《中国语文》正在组织讨论的关于建立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而作。文中在古汉语语法系统的断代问题,与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的接轨问题,汉语的基本性质问题,词与非词的界线问题,词类的划分问题,汉语语言单位的层级问题等六个方面,从宏观上提出了一些供同行讨论中参考的意见。属于微观方面的具体问题,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笔者也准备陆续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词类活用的处理意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科学性、实用性、可接受性的原则,探讨了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词类活用的处理意见,认为词类活用属共时范畴,应该采用共时分析和静态描写的方法来研究;应该以体现还是偏离词在语言系统中的价值来区别词固有的用法──兼类和临时的用法──活用;在建立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时,应当对传统的词类活用作出新的科学的解释,在提法和归类上作必要的修正,以保证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关于汉语词类划分原则有种种说法:词义说、形态说、功能说、意义功能说。我们从语用与教学入手,从“组成”与“规则”界定,把词义词汇义与句义结合、词式与功用统一,提出新的语法意义与功能原则。  相似文献   

18.
使动(原名“致动)、意动用法是古汉语语法学界的“传统剧目”,谈述论著不胜其数,本来无甚可谈;可读了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1988年4月第2版)一个“单元知识和训练·基础知识”——“词类活用”(385—393)及各册(包括高初中)文言文注释,感到其中有几个提法可商榷。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个旧的说法。我国自第一部科学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创立字(词)类通假说以来,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关于词的转类问题有种种说法,概括起来,不外有三,即依义定类、随义(用)辨类、词类活用。三说主张各异,但理论基础是一,即均依据西方语言特点,认为词类跟句法结构成分有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如名词跟主语、宾语对  相似文献   

19.
词类划分是传统英语语法著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类专著大都以词类分为开宗篇章的.词类划分的重要性足以从中略见一斑.长期以来,划分词类成了英语句法结构分析中的关键;一切语法分析皆从划分词类开始.可惜的是,传统的分类法所建立的基础并不十分牢靠.同时,传统语法学家们给各类词所下的定义也不十分科学,不够严密,对人们如何正确判别和使用各类词未能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因此完全有必要对传统词类划分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剖析,以便能更好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相似文献   

20.
笔者分析《马氏文通》的词类观,说明《马氏文通》中各词类的内涵,重点分析了其词类划分的标准。我们认为,汉语语法学史上认为《马氏文通》词类划分标准是意义,"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必然结果是词无定类的观点是错误的;在汉语语法学史上从来没有单凭意义来划分词类的,《马氏文通》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是词的语法功能;"字无定义"中的"义"是由上下文凸现的义位;一个多义词可因义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词性,分属不同的词类。这种科学性是《马氏文通》的词类体系经百年批判而不倒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