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二战后,日本在占领初期自主提出的"文化国家"构想,是日本最早的国家重建理想形态。围绕"文化国家"是什么以及应当如何实践,在日本政界及思想界形成了保守派与进步派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背后反映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国家重建道路,即以延续近代"国体"为目标的国权立国论与以民众思想启蒙为理想的民权立国论。占领初期日本民主化改革不彻底所造成的"帝国民主主义"现象,正是国权与民权在战后重建中矛盾并存的体现。而与民主化改革背道而驰的国权理念最终主导战后日本重建的现象表明,战后日本国家重建并非由占领当局主导,而是从"文化国家"这一原点出发的日本自我能动性选择及适应的结果。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日本民众民主化思想启蒙缺失导致国家前途命运由极少数政治、文化精英操控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2.
论日本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日本是一个大国:人口列世界第七位,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三位,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占世界第一位。大多数人认为日本是个小国。这种想法甚至在日本人的脑海中也根深蒂固。但是所谓大小是相对的。国家大小可用不同方法来衡量,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法肯定不是根据平方英里。事实上,这种方法还会使人误解。南极洲、格陵兰、甚至新几内亚的一千平方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日本经济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与评论.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学术和思想成果的综述.对战后日本经济增长、日本泡沫经济及金融危机等八个领域代表性成果及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二,日本经济研究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四点:(1)研究人才辈出,成果丰硕,但高质量的成果仍嫌不足;(2)日本经济研究的发展伴随着思想解放的过程;(3)学习和借鉴日本经验是研究的主题和重点;(4)很多研究成果表现为综合性、交叉性研究.第三,对今后研究的建言:(1)日本经济研究依然很重要;(2)研究日本经济新问题,努力提高水平和成果质量.  相似文献   

4.
浅析日本新闻媒体中的厌华情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赢 《日本学刊》2005,(2):32-36
一 充溢于日本新闻媒体中的厌华情绪近年来 ,新闻媒体日益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留意审视一下日本的新闻媒体 ,便可以发现那里充溢着一股浓厚的厌华情绪 ,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仅从 2 0 0 4年来看 ,可以说日本新闻媒体中反映出的厌华情绪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 1 )唱垮对华经援 (ODA) ;( 2 )唱“酸”“中国特需” ;( 3)唱高中国反日情感 ;( 4 )唱恶东海油气开发。其特征也可概括为两点 :一是参与的新闻媒体多 ,除了长期反华的右派媒体外 ,连一些原来持中间立场或以往对华态度友好的新闻媒体也加入…  相似文献   

5.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主要表现形态,它的大幅度的发展大概源于两个前提:一个是其自身已经拥有了相当深厚丰澹的积淀和内蕴,一个是遭遇到了与另一种或数种异态文化广泛交流的机会。以此来考察日本文化的发展史,元禄至化政时期的江户文化的烂熟当属于前一种形态,而明治以后日本文化在近代的演变则属后一种形态。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日本食文化在近代的流变,来揭示近代以来在与多种异文化的撞击、交流、融合之中所体现出来的日本文化的基本面貌及其特点。一近代以来,日本食文化主要发生了两次重大的流变:一是明治以后肉食的引进,改变并丰富了日…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历史来看,自身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互作用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外来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该国文化的性质。在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催化下,日本文化是直接从仅有逻辑思维的原始白文化而跳跃形成的,失去了自我定型的机会。因此,被称为被动定型的"有色无根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可塑性强、流动性高、发展性和多元化突出的特性。日本文化自身的这种特性,促使日本在历史上多次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飞跃。本文从日本历史发展历程的四个重要时期——两次中国文化和两次西方文化的全面引入,来阐述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文化外交战略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兆中 《日本学刊》2006,(1):118-128
文化外交是战后日本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后日本文化外交战略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文化外交理念、机构和内容三个方面的变化来分析。首先,日本文化外交战略的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其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次,日本文化外交机构随着这种理念的更新而不断完善;再次,日本文化外交内容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历史问题的处理方法,成为影响战后日本文化外交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日本文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在时间的长河中可谓一滴水;在人类史中亦微不足道。然而,在开元以来的人类社会历史中,20世纪只不过是其第19个百年。虽不能说过于长久,然也不可谓之短暂。尤其是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说来,百年包含着不尽相同的意涵。本文诉求的对象是东亚岛国日本之文化的百年,即20世纪的日本文化。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文化无不以其社会经济条件为前提,又无不是其社会历史的集中写照。日本亦不例外。这一百年来,日本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它时而昂奋、跃起以至失去理智,时而沉潜、卑屈以至不敢说出"不"宇。日本文化亦然。百年来,它时而…  相似文献   

9.
艾菁 《日本研究》2013,(1):121-128
法定节假日(public holiday)是现代民族国家根据其风俗习惯或纪念要求,通过国家立法规定的用以举行庆祝活动的公众假日.法定节假日制度是民族国家公共时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一国的传统文化与习俗,更反映该国政治、经济、文化立场,还折射出该国的历史认识、现实认同和未来愿景.本文对明治以来日本法定节假日的变迁进行了梳理,考察了三代节日法的形式、内容和意义,解读了两代法定节假日体系形成的背景、内涵、社会功能,并着重分析现行法定节假日体系构成的时间制度折射出的记忆与认同.  相似文献   

10.
一、引 言本文主要谈两个问题 :(1 )从法律角度看日本企业和政府间的关系 ;(2 )日本放宽对民间企业限制的动向。本文还将概述一下支撑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法律制度和政府 (国家 )的作用以及高速增长结束后开始的放宽限制企业的动向。二、支撑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法制特征1 日本经济体制的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高速增长期的日本经济体制有两个重要特征 :一是确保就业的稳定 ,二是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制度。(1 )确保就业的稳定 日本的传统制度一直强调稳定 ,特别是就业的稳定。终身雇佣制和各企业的工会制度被认为是降低失业率、支撑…  相似文献   

11.
小野进  崔岩 《日本研究》2007,17(1):20-28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存在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MMED)的形成,本文首先以日本的国民国家的形成为核心,讨论了国家主义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然后从国民国家的形成相关联的角度,考虑了经济发展的各种理论是如何看待国家的作用的。在概要分析明治时期经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本的多层式经济发展模型(MMED)。最后概括了日本经济起飞时期的历史经验和二战后的产业政策,对MMED模型进行了历史检验。  相似文献   

12.
要理解一国的战略偏好和战略选择,战略文化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视角。近年来日本以选择冲突型战略文化为背景,战略偏好和战略选择总体呈进攻性的特征。这种现实主义的战略文化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形势下重构的结果。国家对身份的自我建构是推动战略文化重塑的重要机制。日本政治精英正是在历经冷战以来三个阶段持续建构的过程中,通过与自我建构的身份规范相适应的价值理念和情感选择两个维度的传导作用,实现了对战略文化的重构。由于所建构的身份具有强烈的角色身份指向,基于其固有的显著性,日本战略文化的转型必然以冲突型为依归。环境认知、政治程序、联盟结构等三个层面的变化表明现实主义的战略文化已在日本产生了较高程度的内化。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茶道     
茶道的礼仪 茶道,是日本人喜爱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也有人称它为“传统的综合性艺术”,在日本流传甚广。茶道由宾主、茶室、茶具和茶四个要素组成。正统的茶会分为三个部分:(1)“怀石料理席”,吃简单而讲究的饭食;(2)“下火”,即捅火放炭准备烧水;(3)“本席”,通常分为淡茶席和浓茶席。主办茶会的人一般用请柬邀请客人,应邀者要在茶会的前一天答复主人,向主人致谢并说明能否应邀,这叫做“前礼”;茶会  相似文献   

14.
自二战结束以来,日本的核政策发生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演变过程:从坚持“无核三原则”到在核问题上政策立场与实际运作相当矛盾。对于这种态度变化的原因,传统的分析存在着缺陷。本文通过建构主义的视角分析,发现这一变化是伴随着日本对自身身份认同从“核武器唯一受害者”到“普通国家”的变化而演变的。身份认同的转变是日本核政策调整的原因。身份认同是通过国内、国际因素共同构建的。  相似文献   

15.
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体现在饮食中的日本文化的特征,它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但更多的是通过饮食揭示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对食物原初滋味和其季节性意味的纤细感受;二是对食物形与色的高度讲究;三是对食物器具和饮食环境的执著追求.这三个特征大抵体现出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也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感觉文化的发达.  相似文献   

16.
王晓德 《日本学刊》2007,23(3):105-117
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日本社会出现了“美国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二战之后更为显而易见。美国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在日本向现代消费社会转变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给日本传统文化的延存与发展带来严重的考验。具有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传统的日本,并没有被“美国化”,相反在保留本国文化传统的同时,从美国大众文化传播中吸取了很多有利于本国发展的成分或观念以及形成现代消费社会的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7.
日本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三个周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崔世广关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问题,学者们的见解可谓见仁见智,至今并无定论。本文拟从文化结构变迁的视角出发,将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结构不断建构与重新建构的过程来把握。...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在日本的译介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江户时代的注释、改编阶段;明治时代的节译阶段;二战以后的全译阶段.本文简要介绍了三个阶段中《金瓶梅》各个日译本的特点、流传情况以及产生的影响,同时探讨了《金瓶梅》译本在日本的拒斥与接受、沉寂与流行所受到的日本本国意识形态、文学思潮、赞助人以及译者身份等因素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日本文化的多重结构及其源流的多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众所周知,汉文化与日水文化之间,存在着悠久的深刻的渊源关系。有的日本学者如大庭修曾经十分坦率地说过:“日本列岛在地理环境上与中国大陆非常接近,因此自古以来,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果我们从日本文化中严格地选择并排除那些源于中国文化的部分,那么,还会剩下什么能被认为发生于日本列岛的原始文化呢?可以说,除了绳纹式陶器及其有关的古文化之外,没有什么是值得一看的”。说日本文化是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日本流行的“日本文化论”流派繁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认为天皇是日本文化的中心这一派由三岛由纪夫到江藤淳一脉相承。他们主张否定战后日本的民主主义,重新估价从波茨坦宣言到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历史。二、以山本七平的“日本人论”和最近企业研究提出的“日本文化论”为代表的一派。这一派的基调是大平时代的首相咨询机构政策研究会的报告《文化的时代》中的观点。他们认为:由于高度的经济成长,日本就要迎来“超现代”的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文化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