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适应变化的国际局势,尼克松政府从安全、经济、外交等方面调整了美国对西欧政策。"欧洲年"是美国推行与西欧"伙伴关系"的重要举措,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其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2.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尼克松政府执政之际 ,美国正陷入越战而无法脱身 ;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有些力不从心 ;国内新孤立主义抬头 ;冷战已进入核均势。如何才能使美国摆脱被动的困境 ,继续保持在与苏争霸中的优势呢 ?尼克松—基辛格推出了一种新的外交政策———“多极均衡外交”。由此也有了五极之说 ,即美、苏、中、西欧、日本。尼克松—基辛格是如何在五极的均衡中实现美国在与苏争霸中的优势的呢 ?这就是基辛格所力求的以思考代替资源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国内政治形态是“合作联邦制”。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合作联邦制”出现了严重弊端。1969年上任的尼克松总统针对这些弊端着手“还权于州”、“还政于民”和“改革福利990尼克松政府的这些新举措就是所谓的“新联邦主义”。“新联邦主义”对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尼克松:忘掉悔恨和懊恼,生命不息进取不止 因为“水门事件”,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迫辞职的总统。当时舆论普遍以为,尼克松气数已尽,恐怕只能在悔恨懊恼中了此残生。出乎多数人意料的是,这位美国近代政治史上最具韧性的政治家,充分发挥了他当年度过“六次危机”的勇气,再次克服其生命史上  相似文献   

5.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美朝关系陷入了紧张状态,美国对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实行了全面遏制政策。但到了尼克松时期,面对当时美国深陷越战和美苏对峙,国力相对衰弱的状况,尼克松政府从美国国家利益出发,开始大规模调整美国的对外政策。对朝政策作为尼克松政府对亚洲政策的一部分,也经历了一个相对缓和的阶段。尼克松时期美朝关系的相对缓和,对美国、朝鲜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均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苏冷战对峙中,亚洲作为欧洲之外美国遏制苏联的又一前沿阵地,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越南战争等多种原因,美国国力相对衰落,而该时期东亚的日本经济已经复兴,出现了对美离心倾向;同时,中苏关系的破裂也为美国改善同东亚大国中国的关系提供了契机。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局势,尼克松政府在东亚实施了奠定20世纪70年代美国亚洲政策基调的均势外交。本文着重分析尼克松政府调整东亚外交的必要性、东亚外交的实施、影响及其评价。  相似文献   

7.
一个叫邓理山的外交部干部突然有一天在下放的农村被“上面”召回北京的中南海。他通过朋友的关系在美国找到了一个叫马修·汤姆森的律师充当友谊使者,秘密开通了美国“未来总统”尼克松与中国总理周恩来之间信息联络渠道。马修就在尼克松身边工作。 当基辛格秘密访华快要结束,周恩来向基辛格“揭露”马修的身份时,基辛格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8.
为扭转美国在冷战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意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从亚洲收缩,让日本等盟国承担更多地区防务责任。一方面,他不遗余力地主动探究中国军力、“文革”影响及总体外交和国防意图,推进中美关系缓和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协调各部门对日防务立场;另一方面,立足于日渐清晰的对华认知,他寻求以口头方式对华承诺将约束日本对台野心和军国主义复活,来换取中国最大限度容忍“尼克松主义”背景下的对日防务政策:即日本接手更多安全职责,保持《美日安保条约》,美军续驻日本。尼克松的关岛讲话虽提出“谈判、实力、伙伴关系”三原则,但它只是勾勒出对日防务政策粗线条式的轮廓,该政策在基辛格访华带回对中国的确切认知后方初具雏形,迄尼克松访华时才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9.
尼克松:“向前看”抗病养生美国前任总统尼克松享年82岁,寿命虽不算很高,然而与他当年的保健医生所预言的寿命相比,却整整多活了20年。在尼克松80岁生日那天,美联社记者专访他,问其养生之道,尼克松胸有成竹而敏捷地回答说:“千万不要回顾过去,要向前看,又总要为某些东西而活着,  相似文献   

10.
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丑闻。尼克松总统由于企图掩盖丑闻受到弹劾而被迫辞职。如今水门事件已过去十多年,在美国仍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尼克松应对水门事件负责”。甚至有人认为他应该“为其应负的责任受审”。而尼克松却始终认为他在水门事件中不应负“共谋”的罪责。他只承认是“判断错误”。国外论述水门事件的文章很多,仅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关于水门事件的英文版专著不下二十多种。但是至今我国报刊上还未见到  相似文献   

11.
<正>1988年,当东欧巨变之风正起于青萍之末的时候,老炼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便在所写《不战而胜》一书中写道:“东欧进行积极的和平变革的时机成熟了”;“东欧共产主义者中间已经出现了信仰的完全失落”;“我们的目标是使东欧国家‘芬兰化’”(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汉译本第143—145页)。这些话变成铅字不到一年,东欧巨变果然发生。尼克松作为西方战略谋划人之一,再次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1972年2月21日晚,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外寒风凛冽,而里面却温暖如春。在辉煌灯光的照耀下,五星红旗和美国国旗第一次并排悬挂在一起。参加宴会的政府人士、各界名流正在促膝谈心,为能参加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活动而感到庆幸,同时他们也估量着这一行动对今后中美两国关系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周总理来了,尼克松总统和夫人来了。”人们暂停交谈,向宴会厅大门望去。只见周总理陪着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夫人正步入宴会厅。第二天,美联社以通栏标题报道说:“一个伟大世纪的到来,昔日势不两立的敌人——周恩来和尼克松握手言欢。”经过双方磋商,…  相似文献   

13.
美国内战使黑人渐次获得了选举权、财产权、受教育权及其它民事权利。他们在法律上成为同白人平等的美国公民 ,一种新的种族关系建立起来了。但这种关系却不是平等的兄弟般的种族关系 ,甚至不是基于共同利益的伙伴关系。这种新关系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性 :一方面 ,这是一种在法律上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 ,它又表现为“优越的白色人种”同“低劣的黑色人种”之间的敌对关系。这种双重性自南方重建以来一直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影响。本文就重建时期黑人的土地权、选举权和受教育权三方面所反映的问题探讨了双重性的起因并略述双重性对现当代美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越战是美国自二战以后最重大的海外干涉 ,也是尼克松政治生涯中的重要部分。尼克松从担任艾森豪威尔政府副总统起到约翰逊政府前期 ,一直是美国对越战争升级的支持者 ,而到了 196 8年他对越战的态度由强硬走向缓和 ,并最终于 1973年 1月与北越签订了和平协定 ,结束了越战。美国的国家利益是尼克松处理越南问题的根本依据 ,但在促使对越态度转变中一些他个人的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尼克松作为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 ,充分认识到越战造成了美国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军事、经济损失。同时 ,虽然尼克松本人内心始终坚持反共立场 ,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 ,他不得不面对现实 ,调整与中、苏的关系 ,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越南问题。更重要的是越战与尼克松个人政治命运的联系。美国国内掀起大规模的反战运动 ,同时 ,战争还造成统治阶级内部各利益团体和党派的分裂 ,尼克松要想在选举中获胜则必须调和两种对越战的极端态度 ,走中间道路 ,以取得选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酝酿出台与北约职能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是冷战后美国在酝酿北约扩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调整北约军事职能 ,使北约由遏制向沟通与引导方向转变的重大措施。该计划为北约扩大奠定了基础。该计划的鲜明特点是“自我鉴别”和一定程度上的“包容性”。这两个特点使该计划既能够保证北约在欧洲安全中的主导地位 ,又能够使北约得到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前华约国家的普遍接受。与可能引发北俄冲突的北约扩大不同 ,该计划在保障欧洲安全中能够发挥更加稳定性的作用 ,完全可以成为构建欧洲未来安全的基石。美国推动北约实施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最终目的是保证美国继续主导欧洲安全格局 ,保持美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欧盟“全面伙伴关系”的内涵与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在欧盟对外战略中开始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欧盟委员会接连发表政策文件,全面阐述欧盟对华政策,并积极进行政策实施和政策调整,推动了中欧关系的迅速发展。本文阐述了中欧“全面伙伴关系”的内涵,对中欧“全面伙伴关系”的性质进行了界定,并指出了发展“中欧全面伙伴关系”应注意的两个问题。中欧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与国家集团的关系之一,正确界定和评估“全面伙伴关系”对于制定正确的对欧盟政策与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72年,美国尼克松政府为了推动越战“越南化”政策的进程,尽早从越南撤军,实施了向南越提供紧急军事援助的“超大计划”:向南越提供以F-5A型战斗机为主的各型武器装备,增强南越军队的装备储备;通过谈判使盟友伊朗提供急需的战斗机.“超大计划”中美伊战斗机合作不仅深化了美伊关系,而且为美国越战“越南化”政策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约翰逊执政时期表面上美国对华仍然推行传统的遏制和封锁政策,但是实际上随着新的国内外局势的变动,美国原有对华政策的公共观念的一致性遭到破坏.要求改变对华政策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而约翰逊政府也开始重新审视对华政策,特别是“遏制但不孤立政策”的提出,正是美国试图改变对华政策的一种努力。尽管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在行动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但却为尼克松政府实现重大调整做了思想和政策的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二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时说:“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毛泽东当即回答说:“我没有能够改变世界,只是改变了北京郊区的几个地方。”这是一段富有哲理意义的对话。在尼克松这样一个外国人的眼中,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可是,正经受着由自己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痛苦折磨而又不肯下“罪己诏”的毛泽东,这时却深深地感受了中国的变化原来远不是先前想象的那么巨大。  相似文献   

20.
1984年美国出版的《多难的旅程》一书,认为1941年以来美国的政治与文化生活,乃是罗斯福“新政”的继承者和反对者在各个不同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制约下组成的各种联盟之间的不断斗争。从斗争的主要内容看,乃是民主党自由派的由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和进行社会改革的主张同共和党保守派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赞成尽量发挥资本主义能动性的主张之间的斗争。前者处于“攻势”,后者处于“守势”;前者是“作用”,后者是“反作用”。1983年出版的《在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阴影下》一书,则认为“罗斯福作为一个新的政治时代的建筑师取得的成就,鼓舞着后来的民主党总统、甚至一些共和党人使自己等同于罗斯福。”书中把罗斯福新政的传统作为他逝世后美国政治生活的主流,认为艾森豪威尔政府和尼克松政府不过是两个共和党的插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