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人类摆脱蒙昧、挣脱动物崇拜的羁绊、面对人类自身的时候,虽然显示出清醒的自我意识,但同时又不堪生命悲剧意识的重压。而这种悲剧意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因人类生存时间的局限而产生的死亡和恐惧所带来的生命的毁灭感,另一个是因人类生存空间的局限而产生的尘世的束缚所带来的生命的不自由感。因此,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探索,企图超越这两种局限,获得生命的永恒与自由。弗罗姆说过:“对死亡和对生命的悲剧一面发觉,是人类的基本特质之一。每一种文化都有应付死亡的问题。希腊人强调生命,认为死亡不过是生命的一种朦胧而阴沉的延续。埃及人把他们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信念上,相信人体不会腐朽。犹太人现实地承认死亡这一事实,他们相信,人在世间可以达到幸福与正义的境界,有这种信念,他们才能安于生命终将毁灭这一事实。基督教认为死亡是不真实的,因此拿死后还有生命的语言,来安慰忧心忡忡的人们”。而中国文化则不同,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李白创作和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作是一种极其高级的思维活动,这种活动受灵感的制约,它把人的生命意识充分地调动起来。李白作为一个生命意识特别强烈的作家,他的诗歌、散文和大赋,都从真实的生命里找到了无数激活灵感的机缘。他虽然身背文学沉重的十字架,并在死亡之约上画押,但却迎来了生命的永恒和青春。  相似文献   

3.
那句镌刻在阿波罗神殿上的著名箴言“认识你自己”表达的全部人类智慧,促使新时期女性文学将关注、探寻、思索的目标对准了既是认识主体又是认识客体的人自身。女性文学的情爱意识经过了苦难岁月的锤打,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进行了一番艰苦的较量,继而进入了对生命本体进行探索的河道。性,作为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在久遭禁锢之后开始出现于文学的创作视野中。性爱不仅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构成因素,同时又是一个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意蕴的社会现象。古人曾言食色乃人之本性,那么作为人类基本属性之一的性爱便应理所当然地走进文学的殿堂,因此,性爱文学使“文学是人学”的实证层面得以扩展和深化。从这个意义上说,1986年值得纪念。在这一年几位女作家不约而同地推出了几篇涉性小说,使女性情爱意识发生陡转,也引起了文坛的阵阵骚动与喧哗。瓦西列夫曾经说过,“人类的两性关系的发展客观地  相似文献   

4.
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的命题至今仍不失为一个具有巨大生命活力的命题。然而由于它严重忽略了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生活的美的方式 ,存在着较大的理论缺陷 ,十分不利于该命题巨大的社会作用的发挥。与其说“文学是人学” ,不如说它是“美的人学”。主要依据在于 :第一 ,文学写的是人 ,写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极富诗意的社会生活 ,是“神”在人的心灵里点燃的美丽的人性的火光。第二 ,文学创作本身作为一种美的创造为的是人———文学的崇高使命就是为了减轻人类的精神痛苦。第三 ,文学通过美的方式探索、解决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切自然科学都无法很好地解决的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人生难题和生命困惑 ,也是为了人。“文学是人类文明最高尚的花朵。”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形态的基本主题无不是为了怎样引导人类走向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死亡成本     
人类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是亿万生命中一种特殊的产物,是大自然中的“万物之灵”。但如同一切生物,人类的每一个个体都逃脱不掉最后的生物学法则——死亡。无论是谁,死亡都要拜访他,这是普遍而绝对的现实。当生命走到尽头,死亡最终降临之后,尸体的处理和安葬以及伴随其中的礼仪、习俗活动,不可避免地要耗费一定的资源和成本。既然死亡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必然性,是自然的生命现象和“生物学法则”,死亡成本又具有无法补偿、不能收回在的性质,那么,人类为死亡所支付的成本和代价就应当适度而低廉,任何厚葬、华葬、侈糜、宣耀乃至“…  相似文献   

6.
社会是人们活动的产物,但社会的发展又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仅仅从社会客体的角度探讨社会发展动力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主体的活动,通过对生命个体活动目的性和客观性的逻辑分析,揭示出社会主体活动的规律性,科学地说明社会发展动力的实在内容。一、社会主体。人类活动和自然活动不同,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相互作用的过程。目的性和客观性是人类活动结构的基本因素,从而也构成了人类活动的基本矛盾。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它是活动主体的思维性和肉体感性的矛盾外在化的表现;其二,它是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内在结构。这是由于人类活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为人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物。在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必然先形成主体的感性需要,然后经过理性的选择,使这一感性需要升华为活动的价值目标,形成活动主体企图克服自然外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文学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各种文学流派和文艺思潮如钱塘春潮冲刷着被十年浩劫禁锢生锈了的人们的头脑,荡涤着人们的心灵,使在变革中获得新生的文学得以重新思考世界、观照人生。“一个人从诞生之时起就开始走向死亡,但是在生与死之间存在着生命。”生命与死亡是人生永恒的悲剧主题。世界上任何人,无论是英雄伟人,还是凡夫俗子,都在生与死这两极之间拚搏奋斗,谱写自己生命的乐章。死神是如此残忍和冷酷无情,又是如此法力无边,无论是活得轰轰烈烈,还是活得猥猥琐琐,都一样摆脱不了死神的魔掌。既然死亡是不  相似文献   

8.
凯恩和麦科伊被称作洛杉矶文学开拓先锋,他们的创作存在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有着相似的城市经历。其次,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没有归属感,都是无根之人。 他们背离自己的生命之源土地,被蛊惑来到这片精神贫瘠之地寻找希望和梦想。在这片梦幻的空间,人类基本的关系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以致最终崩溃。这两位作家赋予洛杉矶一种 全新的文学身份。  相似文献   

9.
在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在社会中,个体依然是软弱的。况且人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无穷是一种永恒的缺憾………但西方人为自由的生存,不断地进行抗争。西方文学正是反映了这种生存意识。能够准确捕捉人类历史的“脉搏”,这或许是西方文学走在世界前列的一种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的内涵无非是使人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作为"人学"的文学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在文学实践中,文学能够影响人的精神,参与人灵魂的构筑,作用于人的人格铸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无可厚非地成了生命教育的另一种途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并充分发挥情感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生命情感。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探讨哈代战争诗歌的丰富内涵,多角度的解读是必要的.从生态整体思想的角度入手是一个全新的方法.大自然因遵循客观规律而永恒运转,而人类往往违背生态伦理而走向毁灭.人类与大自然是息息相通的,死亡不是人类生命在生态整体中的结束,而是人类融入生态整体之中,从而获得永恒生态美的终极桥梁.哈代的战争诗歌在揭示战争残酷的同时,阐释了人与人以及人类与自然世界之间和谐统一的思想,扩展了生态文学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专家阿德勒认为人对优越的渴望是起因于人的自卑感,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这种超越是推动一个人去追求优越目标的基本动力。借鉴这一理论剖析林黛玉的心理机制、思维模式、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行为范式,都与其独特的自卑感和超越意识有关,正是在不断地对自卑的超越过程中,完成了她生命的最高追求,成为震撼人心的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13.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和物质生产活动即产业活动的基本物质前提。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来,所谓环境问题就是同上述物质前提有关的问题。例如,在人口过于密集的大城市,生存空间的不足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又如,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某些自然资源的耗尽等等(这一类又称为次生环境问题),都属于环境问题的范畴。最近一、二十年来,对于人类环境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由于环境问题本身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遇到而且必须加以妥善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且还由于这一研究愈来愈深刻地揭示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的内在的统一,从而引起了人们  相似文献   

14.
水在文学中是一个原生态的物质,也是一个符号化的象征。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所富有的象征意义各不相同,但意义之间也并非毫无联系,我们发现,水与人类的诞生、死亡、重生都有着某种意义的象征关系。而人类的诞生、死亡、重生所构成的生命循环体系,与人类在混沌中诞生、在洪水中再生、在黄泉中安息的原型记忆合若符契。同时,水的柔性与刚性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又与文学的优美与壮美两种不同的风格融为一体。这样,水文学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了合乎逻辑的象征系统和风格类型。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位年轻的电视台助理导演,拍摄了一部反映“三个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临终时的实况”的电视片,这就是匈牙利作家伊什特凡·艾肯的中篇小说《玫瑰花展》(载《译林》八二年第三期,张铁夫、廖子高译)的基本情节。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然而,通过这简单的情节,我们却看到了三个在死亡面前一无所惧的乐观、悲壮、崇高的艺术形象。作者描绘了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几束喷香吐艳的生命的玫瑰。(一) 生命,是宝贵的,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无限期地拥有它。在生命的尽头,死亡正在默默的等待着每一个人——很遗憾,小说中的三个主人公就正面临着这种威胁。这是三个身份、经历都各不相同的人。加波尔·达尔瓦什是一位在学术界享有盛名  相似文献   

16.
肯定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是对文学本质最基本的同时又是最表层的认识。文学绝不是为了反映生活而反映生活,它有其更内在的动因和目的。人类的任何目的都不在对象,而在于自身。人的重要本质之一是永无止境的不满足和能动性,以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转引自《周恩来总理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福柯以文学活动而著称,他的不少概念都被文学理论家们不断挪用,并构成当代文学理论及批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福柯的文学理论思想究竟是什么却是福柯研究面临的一个基本难题。70年代以后福柯向权力话语的转变,尤其是生命政治概念的提出,并逐渐用来取代他之前阐释文学的主要概念,从而不断形成了生命政治的文学本体论。文学的生命政治学的提出使福柯抛弃了文学的真理机制而过渡到另一种更为基础的介入现实的文学方法论,同时也敞开了一个文学表述的法外空间和可供亵渎的例外状态,使得一切非理性、界限经验和声名狼藉者在其中都获得了话语正当性。  相似文献   

18.
人没得重病时,不懂得健康的重要;人没有到死的时候,亦不懂得生命的价值。死是无须理由的,生却有待于证明。生命只有活着,才有意义,故而要善待生命。死亡,迄今为止仍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困惑,在人类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死亡与爱情一样,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自杀是最为独特的一种死亡@象。随着医学的进步,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给人类造成的死亡率正在下降。同时,自杀对人类生命的威胁却日益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每年约对万人死于自杀,而自杀未遂者的比例估计是这一数字的IO倍。在美国,自杀是大学生死亡的第三位因…  相似文献   

19.
李煜用他的词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同时也为自己编造了一个苦苦寻求灵魂归宿的精神世界。但历来评价李煜词的悲剧意识,都着眼于李煜国破家亡的身世去探讨。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入手,通过对李煜词作的细致分析,探讨了李煜词中所表现的怀疑意识、死亡意识和忏悔意识。从而指出李煜词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宗教感。这不仅表现在李煜皈依佛教的虔诚,更主要地是体现了词人对人类、对宇宙的终极关切,是一种执着于探索生命的永恒与自由的文学与人生态度。正是基于这种文学与人生态度,才使得李煜词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享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死亡是西方文学中最为常见也是任何作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除了直接的死亡场景描述以外,西方文学还常常借助于各种死亡象征的运用。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正是由于在其诗作《雪夜停在林边》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了树林这一死亡象征,从而使他的这首短诗具有了无穷的生命力。除了树林以外,西方文学中常见的死亡象征还有水、火、各种动物以及陌生的他人之死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