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海豹大家庭     
海豹大多数时间都泡在水里。海豹的游泳本领很强,速度能达到每小时27千米。潜水的技术也不错,一般可以下潜到100米左右的深度。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作文》2009,(3):37-37
记录呻吟当天气变冷时,俄利科诺河岸的一处悬崖就会发出骇人的呻吟声,当地的印地安人以为是人死后,灵魂附在岩石上,所以夜里这些石头就会发出声音。后来,著名的德国科学家兼旅行家吉姆&;#183;鲍里特专程到那里考察研究,终于发现当地的岩石上面有很多狭窄而深邃的裂缝,裂隙表面覆盖着一层极薄的云母片,这些云母片起了录音作用。  相似文献   

4.
七年前大学毕业后,我在家乡一个效益还不错的企业里做了统计员。上了班的我因为终于告别了紧张的学生生活,整天除了轻松的工作外,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玩上。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工作还是像刚开始那样没有趣味没有任己发挥的创造空间,所以在单位我只是个安分守己的小职员,  相似文献   

5.
“哀怨伤感”是中唐诗人韦应物诗歌创作主要的特色。对韦应物生活的特定社会背景以及独特的仕宦生涯等方面进行考察 ,可以探讨构成其诗歌特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要想富,先修路。修通公路造福于民,本来是件好事。然而,山西省乡宁县兰间村至万宝山村间这十几公里的公路却让村民既伤心又气愤。因为这条路不仅没有成为致富之路,反而成为了让村民担惊受怕的"夺命路"。  相似文献   

7.
佚名 《今日南国》2013,(2):22-23
2011年5月,突袭击毙本·拉登行动的成功令美国海豹突击队一战成名。而如今,不是塔利班也不是“基地”——  相似文献   

8.
<正> 蒋光慈,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早期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然而,他不可磨灭的革命文学实绩,半个多世纪以来,却一直因他风行一时的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的阴影而敛光失色,这无疑是令人困惑的迷误。历史的尘埃虽不能将艺术珍品堙没,但粗疏的鉴定却会使力作贬值。早在蒋光慈正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人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直接向读者灌输,而是通过一系列意象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哀怨意象既可以作为文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悲伤情感意念的载体,又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所以,这些哀怨意象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离愁别绪之悲、闺怨相思之苦、征人游子之思、忧国忧民之怨等多个方面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美国著名剧作家奥尼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些或是沉湎于梦幻或是沉湎于过去的“逃避者”形象,本文从表现形式,塑造方法以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三方面对“逃避者”进行分析,力图对美国戏剧中所折射出的文化意蕴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骈赋起源于先秦散文和楚辞。赋作为一种文体定型于汉代,这时作家辈出,宏篇巨制蔚为大观。发展到六朝时期已日臻成熟阶段,抒情小赋风靡整个文坛,典范之作的技巧运用达到高峰,最能表现骈文声律、文采、对偶、用事等形式美的是梁代诗人庾信。原因是前辈诗人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说注重声律,为当时韵文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庾信早期在梁朝为迎合帝王趣味的作品虽然绮艳轻靡,然而积累了形式上追求创新的经验。于是,当他后期羁留  相似文献   

13.
穆旦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合唱中,发出了自己特异的声音,在战争风暴中抒写了个体的生存体验。其创作与主流文学思潮相比,主流文学是革命古典主义-集体理性-民族的存亡-崇高的讴歌,穆旦的诗作是现代主义-个体体验-生存的意义-痛苦的拷问。其创作的现代主义意涵主要体现在:对战争的否定;对大写的我的否定;对现实的否定;以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穆旦继承了国民性批判的思想,但又超越了启蒙主义。穆旦诗歌在民族革命战争的风暴中,发出了灵魂的呻吟;在革命古典主义为主旋律的时代交响曲中,奏出了现代主义的不和谐的声音。它虽然孤立、微弱,但仍然穿透时间的屏障,回旋在历史的长廊中。  相似文献   

14.
《天宝遗事诸宫调》是我国说唱文学中的杰作。最主要的特点是曲尽人情,富有世俗气息。人物塑造突破类型化的模式,注重发掘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情节描写细腻逼真,且有大量生活细节的描写。语言清丽自然,富有抒情色彩。对无杂剧及后世的叙事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吉普赛之歌》是一首舞台表现力强、艺术性高的手风琴独奏曲,演奏中要从细节入手,才能把乐曲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传播媒介对文学的消解已是不可争议的事实。这主要来自现代传媒所拥有的文化权力、文化垄断与文化主导地位。现代传播媒介不仅消解了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也消解了文学的诗性空间,并用"新说法体系"和"霸权话语"建构了独享风流的"传媒文本"。  相似文献   

17.
吕坤是明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长期在地方和中央任职。《呻吟语》是其众多著述中的一种,旨在探讨人生哲理。该书共分礼、乐、射、御、书、数六卷,涉及宇宙、自然、人性、命运、修身、治学、品德、治道、人情、物理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充满智慧之光。在该书中,吕坤提出民是国之根本,是国家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民重于君,应体察民众的冷暖疾苦,减轻民众负担。这种民本主义观点,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色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吕坤不仅有着强烈的经世济民思想,还努力将之付诸施政之中,以收一时之成效。这在明王朝国势衰微、大厦将倾的时代背景下,尤为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学悲剧精神的审美风格之一,表现为怜悯恐惧。怜悯恐惧源自西方人对历史公然蹂躏人伦的心灵痛苦。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审美风格表现为悲伤哀怨。悲伤哀怨源自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矛盾关系的肉体磨难。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始终不渝地担当着以情动人、以理喻人的道德教化使命,始终怀抱着劝诫人心、实现社会互助互爱、和谐温馨的道德理想,始终坚守着人道必上通天道、天人合一的宇宙、社会终极理想。因此,中国悲剧精神审美风格的主旋律,始终是悲伤哀怨而不是怜悯恐惧。  相似文献   

19.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与《达洛维夫人》中的达洛维夫人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形象。张爱玲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笔下的这两位女主人公,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空,但他们的经历与命运却惊人地相似。通过比较他们各自的婚姻、与周围人尤其是女性的关系、最后结局等,尝试对女性当时共同的、无法逃避的命运进行文化症候意义上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字狱阴影笼罩的雍乾之际,"浙派"中期词人马曰璐的两首词却直接抒写了与文字狱有关的人物和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浙派"中期词人精神面貌的真实状态:洒脱背后隐藏着悲凉。这种悲凉感奠定了"浙派"中期词的基本主题:对抗世俗,朋辈相惜,伤逝悼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