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传统皮影艺术是民间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本文从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特点、皮影艺术对动画产业的国际化的影响、皮影艺术对中国动画产业化价值进行了探讨,旨在借助传统民族艺术推动动画产业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皮影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艺术体系,但是却因为传播方式、表演形式以及表演内容与当下需求不符合而在现代的发展中进入困境。有效地保护与传承皮影艺术的发展,可以将其与动画艺术相结合,借助动画扩展皮影艺术的传播方式以及表现内容,丰富其表现形式,最终实现二者的共赢。  相似文献   

3.
三维数字技术给人类的思维空间提供了无尽的延伸,艺术表现从真实的空间走向虚拟的存在。传统雕塑艺术以真实存在的形式传达了人类精神的虚拟形态,而三维数字技术则实现了从虚拟形态向真实审美存在的转变,虚拟形态获得了与真实空间的联通。  相似文献   

4.
皮影始创于刻纸属于一种舞台演出用具,也是一种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历史上,我国曾有九个省区发展出了近15种极具地方民间特色的皮影种类,并一直流传至今。从今天的视角来看,皮影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所显现的是一种跨界的、综合的造型艺术形式,同时兼备剪、影、刻、画等造型语言特质。以梳理皮影及与之相关的造型形态语言方式为主,力图在理清其造型规律的基础上,对于当代语汇下"皮影"的继承与再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虚拟真实是数字化技术自动生成的人机互动仿真系统,网络文学是对它的文化表达。探讨网络文学的虚拟真实需要从艺术美学上廓清其学理维度:即虚拟真实的图像化呈现方式,将引发互联网上语言文本与多媒体文本的互文性审美新变;虚拟真实所蕴含的虚与实的超越逻辑,将创设人与对象之间的新型审美关系;虚拟真实所依凭的时空内生性,将达成人的开放性与未完成性的技术化审美拓展。  相似文献   

6.
被称为第九艺术的电子游戏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发展而出现的高科技的产物。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互动性。它是一种新的人际交流工具、一种新的媒介、一种新的大众文化和一种新的以虚拟为基础的文化平台。游戏的流行给社会带来新的问题,如青少年对游戏的痴迷,网络虚拟社会问题等。  相似文献   

7.
论赤峰地区皮影艺术的造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影是一门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一样,皮影也有其独特的制作过程和人物、布景的造型表现形式。皮影的造型经过长期表演经验、实物制作等方面的积累,形成了一套自己完整的美学模式。赤峰皮影与北方皮影中唐山皮影在造型方面是一致的,具有独特的平面化、艺术化、地域化的表现形式。其艺术造型值得现代艺术设...  相似文献   

8.
任建民 《今日南国》2008,(15):27-27
孔剧是泰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融合舞蹈、音乐、诗歌、绘画、武术和皮影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身,被看作泰国最美丽的舞剧艺术。孔剧中的猴王形象,就像中国的孙悟空一样家喻户晓,是泰国人民机智、灵活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皮影的造型是通过长期的实践与观察而创造出来的.皮影的二度空间造型的特点,使皮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这是从实际生活逻辑向艺术逻辑的转化,赋予了皮影艺术强烈的装饰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点.皮影艺术是甘肃民间古老艺术的宝贵遗产,它既承袭了传统,带有宗教迷信的色彩,又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气质和诱人的美的特征,是稳定而不衰的.  相似文献   

10.
第五届全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在皮影雕刻艺术上成就斐然,其作品朴实耐看,常看常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功力。在他的艺术生涯中,获得的营养是多方面的,既有前辈皮影大师的言传身教,又有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熏陶感染。他的艺术之路,具有注重传承、寻求突破的特点。对汪天稳的研究,有助于开展一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技艺人物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戏曲电影历史上,"虚"与"实"的两组矛盾一直困扰着创作者们,电影《廉吏于成龙》以"摄影棚"的假定性,很好地处理了"虚实"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视听手法的融合。舞台灯光、场面调度、动作奇观、间离体验是导演找到的戏剧与电影相交叉的结合部。在这些结合部上,导演充分发挥戏曲和电影各自的表现力,在充分尊重彼此创作规律的基础上,达成艺术上的和解,从而在新的层面完成二者的高度融合。影片既保存了戏曲原汁原味的美感,又张扬了电影的独立的表现力,为戏曲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影戏”一词的含义在我国历史上数有变化:其初始意义是指称我国民间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即今人所谓的“皮影戏”;入明以后,“影戏”除继续沿用宋元时期的初始意义外;其含义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是其指称范围逐渐扩大,一些与“弄影”有关的艺术如走马灯、西洋景、电影等也被称为影戏,另一方面则是在民间产生了一些对于影戏的别称。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皮影戏,在戏曲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冀皮影戏以民间艺术为文化土壤,充分吸收民间音乐、美术、戏曲、方言、雕塑等民俗文化的精华,形成冀东、冀中和冀南不同的影戏审美特色。冀东浓郁的方言结合独特的“掐嗓唱法”自成一派,冀中的剪纸、武术、杂技等民间技艺融入表演,丰富了影戏的艺术表现,冀南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景观,为影戏提供了多样的素材。此外,各地区的民众信仰是滋养冀影戏的文化土壤,形成酬神赐福、警世劝善等影戏主题,使影戏艺术成为寓教于乐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传统戏曲难以在晚清剧烈的社会变革中适应观众和时代的需求,难以发挥革命宣传、鼓动以及启蒙民智的社会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人士积极推进晚清"戏曲改良",艰难的戏曲改良又迫使改良者将目光投向西方的话剧艺术,去接受新的戏剧观念和思潮。新剧作为舶来的戏剧艺术与中国的民族审美存在隔膜,要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扎根、延续,必须与民族传统、戏曲传统相"融合",吸收、借鉴戏曲改良中的优秀成果从而使得话剧舞台艺术在舞台表演、舞美、剧场等方面得到丰富和发展,推进了话剧的民族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艺术是华夏文明几千年来演化汇聚而成的民族遗产,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在传统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从传统艺术中衍生出来的精神元素能够回归到传统乡村中,必然大大增添了乡村景观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气息,更能体现当下乡村景观所展示的传承性、时代性及可持续性。基于洪典村景观规划,以乡村景观作为传统艺术的思想载体,从传统艺术中的戏剧入手,融入其艺术形式及精神元素,探索两者之间的微妙交流以及相互融合的方法,为当前乡村规划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独立影像、以及影像对绘画的冲击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家不可回避的艺术命题,甚至这样的力量已经对原生于中国本土的水墨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中国当代绘画如水墨画陷入程式化困境不能自拔时,影像重新把艺术指向了人类存在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新技术将继续迅猛地发展,对艺术的影响和参与也会更加地深入,这不仅是一个影像艺术家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画家同样要面对的问题。当代水墨画的发展,必然要将自身的历史职责置于这一新的提示之中去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17.
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对其形式特征、美学理论和知识结构的研究是这个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决新媒体艺术设计面临的学科基础理论薄弱,产业发展瓶颈等问题,通过调研相关产业,分析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并结合长期实践,得出新媒体艺术设计只有解决好学科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人才的培养平台才能得到高效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化时代,表演艺术的创作发生了空前剧烈的演变。数字表演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在舞台剧、舞蹈等艺术表演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开拓出一个不可思议、现实与虚拟交互的新世界。它改变了表演行为中的诸多元素,颠覆了图像的角色、表达方式。同时,这种新现象也触动了人类的行为和永恒的精神世界。本文从表演和图像的角度,以数字表演为载体,探讨表演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挖掘这种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因素之间相互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思考数字表演的影响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时代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的电脑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成果的出现也为书法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数字化时代中国书法将逐步走向泛化、大众化和纯艺术化。书法泛化、大众化能满足人们的装饰心理和趋雅心理,而书法纯艺术化将使中国书法更接近书法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艺术彰显强烈的交互参与性的审美特征,不仅指向作品系统内部的交互,还指向接受的参与性。这种交互参与性在录像装置艺术、多媒融合艺术、网络艺术和虚拟现实艺术实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思维和审美惯例,催生着新的审美原则/规则的建立,表现出与传统艺术大不同的革命性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