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思维的活动是推动哲学本身前进的动力之一,黑格尔正是借此认识和达到绝对精神的.尽管绝对精神永恒存在,但人类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颇长的过程.希腊是理性产生的时代,然而此时尚未过渡到理性自我反思;中世纪前后,哲学被宗教所笼罩,人们的自我意识在萌动中发展,但它却是以一种非真理的形式出现的;直到近代,思维与存在在对立中被显明提出,问题才在对立中逐步达到统一,主体中有客观真理的存在,客体中又含有主体精神在其内,两者同一于绝对精神一体之内.  相似文献   

2.
张传湘同志在他的《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前吗?》(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一文中,把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概括为世界的本质、共性、普遍性和无限的整体,这是有道理的。但是,他认为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并非存在于客观世界之前,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作者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的原理,去说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认为“绝对理念”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就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二者同时存在,没有时间先后。他说:黑格尔确实讲过逻辑在先,自然界在后的话,但是,“逻辑在先即第一位、首要、根本的意思,逻辑在后即第二位,次要非根本的意思。例如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本质是逻辑在先,现象是逻辑在后,这意思是说本质是第一位的、根本的,现象是  相似文献   

3.
4.
本文研究了“绝对理念”的本质规定和概念性内容,并分别考察了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理念”概念的具体用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绝对理念”和客观事物和人的思维的关系,并从总体上评价了“绝对理念”概念的理论价值和现代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发表了张传湘同志的《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前吗?》一文(以下简称张文),认为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并非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前,而是和自然界、人类社会同时存在的。并援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话,以证明自己的观点。读后得到启发,但又觉得尚有可以商讨之处。本文仅就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论述,谈一点和张文不同的粗浅意见,以就教于大家。 张文引证了马克思1873年在《资木论》德文第二版跋文里一段话:“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张文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揭露黑格尔唯心主义之所在时,是说……黑格尔把思维、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内在核心和创造主,现实事物是它的外部表现”。“绝对理念”与现实事物是内与外的关系,不是时间先后的关系。张文还引证了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一段话:“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绝对概念不仅是从来就存在的(不知在哪里?)而且是全部现存世  相似文献   

6.
本刊自今年第一期开展关于黑格尔“绝对理念”问题的讨论以来,得到广大读者和作者的热情支持,我们深表谢意。鉴于目前情况,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暂告一段落。今后有关这方面的来稿,如合本刊要求,将作为专论发表。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提出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并非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的观点,值得讨论,因它涉及到如何评价和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宣传、解释和讲授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很必要的.为此,本刊拟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讨论,欢迎大家投稿.  相似文献   

8.
戴媛甚至觉得自己会把整个住宅楼点着了。她从公司跑回家,隔着前面的楼偷偷看了一眼,太好了,大楼还在。她回到家里,发现煤气关得好好的,门也锁得严严的,心里感到舒畅。但她不得不再花一小时跑回公司,一上午时间就这么耽误了。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尽管她知道只是过于担心,但她止不住犯相同的错误,一想起关门、关煤气的事,她就无法坐在办公室里安心工作。像这样的情况渗透到更多的生活细节中,她总是觉得自己的卡丢掉了,突然很着急地在包里找来找去。那几秒,她想自己可能把她丢在车上  相似文献   

9.
曾几何时,中国人的情感隐私,被一个女记者以《绝对隐私》、《回家》两本书的形式公布于光天化日之下。这虽然满足了人们窥探的心理,同时又让每个人感到惊诧、厌烦和不安。安顿第一部探索情感系列的小说《欲望碎片》近日出版,并与另一个以擅长拍摄情感题材的导演(《牵手》导演)杨阳联手,将之改编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这在社会上再次掀起关于“女性“、“情感话题“的波澜;为此,笔者在北京贵友大厦采访了安顿,将一个快乐而又斑斓的安顿呈现你面前。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认为,在市民社会中,自我意识的无限反思和普遍形式的极端分化,造成意识的分裂和精神状态的瓦解。艺术的任务就是弥补分裂,通过"诗"与"散文"的辩证想象,达到艺术的和解。"艺术的和解"与"艺术的解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阐释这一理论,无疑具有它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在《美学》中把"自由"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本文黑格尔对"自由"的阐释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必然中的自由、抽象自由中的具体自由、自由在自然和艺术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反思”这个概念在黑格尔的著作中特别是大、小逻辑学中被大量使用。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概念开展了一些研究,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搞清。译作中文“反思”的德文原文有Reflexion和Nachdenken两个词,后者有时也译作“后思”。张世英先生在《黑格尔论“反思”》(载《论康德黑格尔哲学》一书,1981年版。下引此文均见该书)一文中认为,“反思”和“后思”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指“知性思维”,后者指“思辨的思维”。但又指出:“不过,黑格尔所谓‘反思’与‘后思’的含义或用法并不这么简单。”在有些地方,“后思”显然并不就是“思辨的思维”,而在《哲学全书》第二节中,“大概是由于重在说明哲学上的思想和一般意义下的思想的区别,就没有把‘后思’和‘反思’再作区分,而是将两个词混用,认为‘后思(nachdenken),亦即反思(das reflectirendeDenken)’。”我以为,要搞清黑格尔“反思”概念的真正含义,不能从分析这两个词的字面上的差别入手,而是要分清被黑格尔当作逻辑范畴的“反思”与传统的即当作认识论范畴的“反思”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美学的核心是研究“美的理念”怎样通过“感性形象”来显示自己,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美的理念”纵贯黑格尔美学的全部,具有统管一切的作用,因此剖析“美的理念”,对于了解黑格尔美学及其特点,评价其作用,是有裨益的。 (一) “美的理念”并不是黑格尔的独创,它最早源于柏拉图。柏拉图认为,客观具体事物的美,是可变和不固定的,它因人因时而异,因而不“真实”;只有抽象的一般的美,才是真正的存在。他把这种在具体事物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一般的美叫做“美的理念”。在他看来,  相似文献   

14.
一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组成的,也就是绝对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一独立主体,也是一自我发展过程,它的发展是经过逻辑阶段外化到自然界,形成所谓自然阶段即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最后绝对观念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论断,其中的"理念"既体现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又体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同时又指出"理念"这一概念的内在矛盾性,最终把一切主体与客体归结到他的绝对精神。从而美,也由此为绝对精神。  相似文献   

16.
谢芳 《社区》2004,(11):31-33
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确定了行人在过人行横道时的“绝对优先”原则。这部新交通法中强调对“步行者权利”的尊重,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公正与文明程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避让行人”既是一项成文法规,也是存在于人们意识和行为中的一项“不成文”习俗。换言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行人的利益都是首先被考虑的。即便如此,在美国的许多城市里还出台了“红灯方向行驶车辆禁止右拐”、“社区行车礼让行人”等更为细化的条款来进一步保障行人的“优先权”。实际上,“行人优先”已经成为一个文明社会的交通安全标志和必须达到的标准。本文主要就是对美国纽约市步行者权利及遍布纽约社区的“步行者权利组织”活动的介绍,让我们了解美国的社区非赢利组织是如何协助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维护社区交通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尤其是《精神现象学》作过精深的研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把它称为“黑格尔的圣经”。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在这里使用的“诞生地”一词含义的理解,没有什么重大分歧,然而对“秘密”、“圣经”这两个词,尤其是“秘密”一词的理解却并非如此。通常流行  相似文献   

18.
我去一家国内很有名的公司面试,一去就跟另外两个人分到一组被带进面试斤。面试厅里坐着4个面试考官,这气氛让我感觉有点像进了《绝对挑战》节目的演播现场,难道现在公司都改成这样选拔人才了?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伦理实体”思想探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黑格尔伦理实体思想的考据阐释,可以为关于价值合理性根据的探讨提供某种理论资源。在黑格尔那里,作为价值合理性根据的伦理实体事实上被规定为具有必然性的伦理关系体系;伦理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权利—义务关系范型,是现实的自由关系;伦理关系的结构性存在即为伦理秩序。伦理关系作为一种客观关系结构具有客观交往规则系统,这就是其内在秩序,这种内在秩序被自觉意识、主观表达,即为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20.
青年黑格尔从神学的论域出发批判实证宗教对现实主体精神自由的侵犯。通过对卢梭等启蒙思想家与康德、费希特、谢林等德国古典哲学家思想精髓的批判继承,青年黑格尔构建了带有强烈启蒙色彩的实证性批判体系。他认为,实证性是神秘主义与宗教神权相互拱卫的精神产物,并藉由宗教、国家等现实形式反过来压制主体的意识自由。在黑格尔的整个思想历程中,对于实证性概念的批判构成了其异化思想的重要来源,为其精神哲学体系构建了初步的理论雏形,明确了其历史与政治经济学阐释的哲学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