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辽代契丹人墓葬中出土的面具和网络,作为一套完整的葬具,是考古界比较一致的认识,也是被文献和考古资料所证实了的。当然,即使在辽代晚期的墓葬中,也有出网络而不出面具,或者出面具而不出网络的情况,说明这一制度虽已形成,然而还不够严格。有的同志就此已做过较多的论述。①马洪路同志于《考古》1983年第3期上发表的《契丹族葬俗中  相似文献   

2.
辽代的捺钵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颇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一项政治制度 ,它起源于契丹人的游猎生活。所谓捺钵制度主要是指以辽代皇帝为中心 ,以狩猎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巡守制度和游幸活动。四时捺钵是辽代政治体制的集中体现和契丹族狩猎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辽代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作为一项政治制度 ,四时捺钵不仅对辽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也影响到了后世的金、元、清三朝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辽代考古挖掘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史学界加强了对于辽代墓葬、石刻碑文墓志等文物的关注,并由此进一步窥探辽代不同时期的契丹文化,从而丰富我国史学界关于辽代民俗、社会以及民族融合等史料内容。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辽代墓葬发展的三大时期,并就各时期墓葬所反映的契丹文化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高雷 《中国民族博览》2017,(10):115-116
近年来,随着我国辽代考古挖掘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史学界加强了对于辽代墓葬、石刻碑文墓志等文物的关注,并由此进一步窥探辽代不同时期的契丹文化,从而丰富我国史学界关于辽代民俗、社会以及民族融合等史料内容.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辽代墓葬发展的三大时期,并就各时期墓葬所反映的契丹文化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化名城”河北保定近日在进行旧城改造中,发现了三米多厚、具有千年历史的古代城市文化遗址。经初步考古发掘,在这一古文化层发现了古代房屋基址、夯土墙基、排水管道等建筑遗迹,出土了一批北宋时期的定窑系瓷器,有送子观音像、坐佛像、碗、盘等,还有明代的莲...  相似文献   

6.
辽代鸡冠壶的使用贯穿了整个辽代历史,并随辽亡而消失,具有鲜明的辽代风格,是辽瓷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本文以辽代鸡冠壶的形制为视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形制分类、实用功能及演变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辽代鸡冠壶的使用贯穿了整个辽代历史,并随辽亡而消失,具有鲜明的辽代风格,是辽瓷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本文以辽代鸡冠壶的形制为视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形制分类、实用功能及演变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辽史·地理志>向来以其粗疏为学者们所诟病,故前贤考证、订补的论著甚多.而笔者在阅读中发现其对辽代的建置有很丰富的地名渊源解释且有一定规律可寻,可据其从整体上探考辽代地名的命名方式及特点.这一课题尚无人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从辽代地名通名、辽代地名专名、辽代的侨置与沿袭地名、辽代的美愿地名与重复地名四个方面对这个课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辽代宗教文化黄震云公元907年(辽太祖元年),耶律阿保机担任契丹可汗职务,至公元1125年(保大五年)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兵俘获,辽亡、辽代历时218年。二百多年间,契丹民族延袭了唐代三教论衡的传统,采用实用主义态度,崇尚自然力的原始宗教和汉民族的儒...  相似文献   

10.
契丹之名早在13世纪前就传播到西方,经过两个多世纪的传播和积淀,在西方社会被塑造成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东方理想国:地处中国边缘,富甲天下.探寻契丹的热望引领着西方航海探险家步入地理大发现时代.随着从航海中获得地理知识的积累,西方人才弄清契丹与中国本是一地,辽则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与中国宋王朝同期的一个国家(朝代).西方学者研究契丹与辽史始于19世纪后期.20世中期以前,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进展以及中外双向文化交流的增强,西方学界对辽史和契丹民族史的研究进入高潮,成果丰硕,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至今约有专著十余部,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11.
短陌是中国古代金属货币流通领域内的常见现象,尤以宋金最盛。可处在同时期的辽代却没有短陌的明确记载。从机制成因而言,辽代大致满足宋金局部钱荒与通货膨胀、多种货币差异、赋税货币化和百姓投机等基本条件,但官方层面却从未对短陌有明确规定。尽管在布帛为通货的交易体系中,辽代民间可能存在小规模短陌现象,但却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起步晚等特征。辽代短陌刚刚出现萌芽便随国家的灭亡而被扼杀。  相似文献   

12.
契丹是公元4世纪兴起于中国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公元It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请部,建立起了强大的契丹辽朝政权,其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胜胸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辽史·地理志》)公元1125年,金灭辽。此后,契丹人逐渐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有辽一代200余年,契丹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以往,民族史学者对辽代契丹人习俗文化的研究多显零散,不成系统,无法反映契丹人习俗文化的全貌。由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国庆先生等撰著的《辽代契丹习俗史》(辽宁民族出…  相似文献   

13.
所谓“辽代石刻”,是指辽代人到凿在各种石材上的“墓志铭”、“经幢”、“石经”、“塔铭”、“哀册”、“题咏’等。这些石刻文字均为辽朝当代人所撰写,因而所记当朝史事均较真实可靠,且很多为《辽史》等文献所不载。鉴于此,本文仅举辽史研究中的十个专题为例,就其在辽代石刻文字中的反映。以说明辽代石刻的史料价值。1、辽代石刻中的政治经济有辽一代所发生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有的于《辽史》及其他文献中有记载,有的或记之错漏、语焉不详,或根本不见文献记载。若查诸出土的辽代石刻文字,则多有补正。如辽朝与北宋交战数十年,…  相似文献   

14.
五国城·三姓·依兰依兰地处黑龙江省东部,有两江一河(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从县城流过,依兰是辽代五国部之五国头城──越里吉城之所在。提到五国头城,人们自然会想到北宋的两位皇帝(徽宗赵估、钦宗赵桓)在这里“坐井观天”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二帝被女真人囚...  相似文献   

15.
据武自然柴海亮报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城子村的一个辽代古城遗址最近遭到了盗掘。 记者在现场看到,有10多个两三米深的盗掘坑,坑中可见瓷器、陶器碎片,锈迹斑斑的铁器残件以及灶台、粮仓等遗迹,粮仓遗迹中还可见碳化发黑却粒粒可辨的小米。据城子村的一些农民介绍,前一个月左右,一个翻地的拖拉机在这里翻出了许多古钱币,被当地的村民哄抢一空,而后就不断有人在这挖地寻宝。 据介绍,这个古城遗址为辽代的古松山州城。内蒙古辽代古城遗址遭盗掘@武自然 @柴海亮  相似文献   

16.
苗润博 《民族研究》2015,(3):85-94,125
元人王士点所著《禁扁》一书中保留了一套以一字简谥指代辽朝皇帝的称谓系统,在现存的历史记载中十分罕见。根据此书卷首《引用书目》,钩稽元修《辽史》中零星的相关记载,可以确定这套称谓系统当出自金陈大任编纂之《辽史》。通过对比同时期其他王朝的谥号制度,全面考察辽代帝王谥号的内容特点及使用情况,本文揭出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辽代皇帝谥号的核心部分直接采用汉朝谥法,故与唐宋谥号形同而实异,这也正是《禁扁》所见筒谥系统产生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有一枝绚丽多姿的货币之花。那种类繁多的造型,琳琅满目的文字,形形色色的质料,令人惊叹,发人深思。从币面的文字上,不仅可以看到名称,重量或面值,而且可以对中国历史上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替,政权的兴衰窥见一斑。从目前考古发现看,我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古钱币,当数公元三世纪前后的于阗国的汉佉二体钱?簛叶迩?亦称和田  相似文献   

18.
东北亚考古民族学分类探索傅朗云公元20世纪60年代以后,前苏联民族学界出现一股以考古资料为研究东北亚土著民族历史的主要依据的学风,一反以前传统的重视中国文献的研究方法,而且日益否定以往有关中国考古文化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积极影响的科研方向,采用一些考...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白族聚居的大理地区,很多人家中都珍藏着家谱、族谱。在这些文化遗存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人物传说、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宝贵材料。考古发掘的文物资料表明,白族的先民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云贵高原的苍山洱海地区,几千年来开拓了祖国西南边疆。从各姓氏的家谱来看,早在汉晋时期,白族就有文字可考的家族史。据《鹤庆张氏族谱》记载,其家庭为唐代南诏蒙氏时张乐进求之裔,张乐进求为蜀汉时白王张仁果的32代孙,这个家族有文字可查的历史有85代,是至今白族家谱最长的。如每代平均以25年计算,那么共有2125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汉武帝六年。可见张氏在  相似文献   

20.
辽代官制承唐仿宋,中央行政系统的职官亦不例外.但由于《辽史·百官志》的疏漏,大量辽代中央行政系统的职官不见记载.钩沉出土的辽代石刻文字资料,可对辽代中央行政系统职官进行考证,以弥补《辽史·百官志》记载的缺漏,并有益于学者对辽代行政制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