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今日辽宁》2006,(Z1):8-13
从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看,沿海地区已经成为引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前沿地带.开发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是顺应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举措,是迎接国内外竞相发展态势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格局的重组,海洋产业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格局重组中的战略作用日益凸显,沿海各地区区域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因此开始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有效协调沿海各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的关系,实现地区间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已成为充分发挥海洋开发在我国未来沿海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作用的关键所在。针对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理论研究滞后的实际,本文立足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海陆一体化视角论述了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因子,探索了海洋产业布局演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3.
国际大循环从总体上和客观可能性来看,真正能够充分利用的是沿海地区。但是,这不能不波及内地各个地区。因为国际大循环是一种新的经济理论思路,全国各地都可以利用,特别是沿海地区走国际大循环之路,全国各地都将被牵动,也势必影响到我省。一方面,沿海地区实施国际大循环,给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带来很多机遇。第一,沿海地区实现“两头在外”(把生产经营过程的原材料和销售市场放到国际市场),大进大  相似文献   

4.
国际经济大循环发展战略的提出给人们以新的启迪。沿海地区进一步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将给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问题。黑龙江省如何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一方面能策应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能提高自己对外开放的程度,逐步走上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轨道,从而尽量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差距,使龙江经济振兴腾飞。  相似文献   

5.
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率先建立起发达的农业是沿海地区实现跨世纪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从农业经济体制,农村经济政策、技术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的角度,对实现沿海地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对策提出了五方面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新  唐晓平 《求是学刊》2008,35(2):64-69
文章通过对日本都市圈发晨的经验借鉴,将中国沿海地区三大都市圈与日本太平洋沿岸三大都市圈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沿海地区的都市圈化既适应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对近年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的研究发现,我国的人口和经济仍然在继续向三大都市圈聚集.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浙江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布局时,首先遇到的是沿海已经是一个资源和空间都相对得到高密度利用的地区,人多地少、资源不足是沿海地区的特点,从静态的物质资源和空间利用两方面都没有优势,如果沿着传统资源开发思路,要建立既符合省情,又能与世界经济发展相协调,并在竞争中发挥自己优势的经济战略布局是很困难的。在海岸带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中,我们曾对沿海开发利用的基本思路提出三个观念  相似文献   

8.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边疆省区的各方面开发都比较晚,生产力水平也比较低。近10年来,又在所谓“梯度理论”的指导下,造成沿海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差扩大,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产业结构的失衡。要改变这种状况,突破长期单一畸形的产业结构和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方式,必须进行战略调整:一方面,使边疆经济的发展同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摆在同样的位置上,形成我  相似文献   

9.
东明 《今日辽宁》2007,(4):8-10
近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经省政府研究通过,这预示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进一步开发开放的新乐章已经奏响。辽宁是东北地区惟一沿海省份。从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看,沿海地区已经成为引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前沿地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发开放是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途径。《规划》是统筹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各项开发建设的政策纲领,是区域内制定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基本依据,共三章。本文则是从国家意义、发展条件、发展目标、政策区划方面加以解读,以便读者阅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公共关系,起步较晚,发展很快,但是各地以自行探索、自行规划为主,很少协作进行规模性公共关系。随着沿海经济的多样,多极性的整合发展,沿海地区公共关系,有必要从以前侧重“微观的”、注重于具体行为的单放、分散型,转向宏观的、总体集约的战略型。总体上说,沿海地区公共关系是以沿海各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东西区域牵动为出发点,以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为主使,以“开拓域外关系、树立沿海形象、缓解里外矛盾、吸引海外投资、占领国际市场”为基本内容。从这一大思路出发,沿海产业组织将努力扩展关系的区域分布,打通新的关系环节,建立广泛的国内外联系,高姿态地介入竞争,处理好里外各类经济的和非经济的矛盾,以沿海对外开放的积极姿态与沿海经济组织良好形象进入并占领国际市场,吸引和利用海外资金,推动沿海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经济增长,中国出现了沿海岸线向内陆延伸,发达程度呈梯次递退的不同经济区域,在沿海地区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泛渤海地区三个世界级的经济发动机。东北是具有加重型产业和原材料产业优势的区域,它不应成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后院,而应坚持自己的区域特色,整合产业链形成自己的发动机力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根支柱,这也是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宏观需求。如果在未来十年至十五年内形成东北、中部和中南部三个新的世界级经济发动机,那么中国将可能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力量。  相似文献   

12.
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主导产业是某一沿海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海洋产业体系的主体,代表着区域海洋经济的根本优势。本文在阐述海洋主导产业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的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构建了包括基本原则、判别标准、评价指标在内的区域海洋主导产业评判体系,以期为沿海地区科学选择海洋主导产业,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我国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农业发展较快。但是近年来,以粮食为主体的沿海农作物种植业徘徊不前,使以工业为主体的沿海经济失去了稳定发展的基础。这一形势要求人们重新探讨沿海地区农业发展战略,寻求保持沿海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并使其发挥沿海经济发展的支持系统的功能的新途径。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解读宋元时期海溢灾害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取文献史料中的相关数据,制作成图表进行统计分析,指出宋元时期我国江浙沿海地区是海溢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海溢灾害主要集中爆发于夏秋季节。海溢灾害频发,不仅给沿海地区的居民造成大量财产损失,而且还造成人员伤亡,严重地影响到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此外,笔者还探讨了宋元政府面对海溢灾害所采取的救助措施,主要涉及政府救济、海塘建设和海洋祭祀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宋元朝廷在应对海溢灾害时,不仅注重在物资上对灾区进行必要的赈济,以确保灾区尽早恢复生产生活,同时还利用海祭的方式对灾区民众进行精神抚慰和心理疏导,力图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沿海地区实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为内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我国经济格局的新形势,如何正确选择适合省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抓住时机,迎接挑战,振兴甘肃经济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甘肃还处在解决温饱的经济发展阶段,但又具有发展重、化工产业的优势。如何走出一条“能源开发—资源开发—经  相似文献   

16.
论沿边地区的迟发展效果及沿海地区对沿边地区的经济责任隋舵一、分析沿边地区现代化条件的一个新视角:迟发展效果“迟发展效果”是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在研究德国和俄国的让会发展时提出的一种分析框架,他用这个概念来解释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  相似文献   

17.
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构想即充分利用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坚持“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方针,提倡和鼓励沿海地区到国际市场上去进口原材料,加工增值之后,再把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大进大出,并按国际市场要求,  相似文献   

18.
侯西安  孙伟 《唐都学刊》2008,24(3):37-42
福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在进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吸纳了大量外来农民工群体.这些农民工群体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福建沿海地区农民工问题也相对比较多,而其中农民工价值观市民化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分析、解剖和解决福建沿海地区农民工文化价值观市民化问题,对于构建海西都市和谐文化,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外向型经济是一种通过国际市场实现再生产循环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体系,它的基本特征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通过国际交换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根据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要求,把浙江放在宏观经济大环境和国际经济大背景下考虑,浙江由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资源小省”建设成“经济大省”的基本途径应是出口导向,贸易兴省,通过外向循环,实现资源转换。  相似文献   

20.
日本沿海经济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二、三十年代。四面环海、土地狭小的岛国日本,其地理特征决定了自身经济发展的总格局,从一开始便带有极强的地区偏在性,或者说日本的经济发展只能首先在特定地区——沿海地区特别是以主要港口为中心的地区率先发展的。对日本沿海工业区工业结构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沿海地带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特定地区、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一些特殊规律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