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宫     
《老年人》2009,(7)
还拆吗某房地产开发商在几处要拆迁的房屋的墙壁上用红笔写上"拆"字,督促住户尽快搬迁。但第二天有人却在"拆"字前面加了个"不"字,变成了"不拆"。开发商见了十分气恼,叫人拿来笔,在"不"字上加了个"走之底",变成了"还拆"。没过几天,开商又发现,有人在"还拆"的后边加了一个"吗"字,变成了  相似文献   

2.
笑话     
《中国社会导刊》2011,(8):54-54
还拆吗 某房地产开发商在几处要拆迁的房屋上用红笔写上了“拆”字,以督促尽快搬迁。  相似文献   

3.
汉字中的“九”,本是一个很吉祥、很尊贵的数字:老天称为“九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器物之华丽称为“九华”,北京的名园北海有“九龙壁”,吉祥图案有“九九消寒图”,等等。但这个“九”字前面若加个“老”字,成为“老九”,就带上了江湖气,甚至是匪气;而若在“老九”前面再加个“臭”字,变成“臭老九”,那么,我们就只会闻到牛棚气,甚至一些血腥气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曾与“臭老九”之称结下过长时间的牵缠难解的“孽缘”。“孽”者,灾殃之谓也。  相似文献   

4.
自从“城南”项目开始后,我们来来往往差不多都得经过前门地铁站。前门地铁口总是忽悠着一帮子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口中念念有词,一看见人就凑上去:“发票、发票……”“住旅馆吗?去八达岭,逛长城吗?”并跟着你小声嘀咕……每走两三步,他们就会继续围上来,大有不做成一两单生意誓不收兵的气势。每次在我还没到来之前,老赵就要找这些人聊一聊。其中和一个来自河北高碑店的姓马的人渐渐地熟悉起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说不知道,有人说“别人管他叫流氓”,他立即更正:“盲流——老盲流!”  相似文献   

5.
巧连成语     
张刘福 《当代老年》2010,(12):51-51,59
你能否从“当”字开始,按数字顺序在空格中填出21旬首尾相连的成语,至“年”字结束吗?请来试试看。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爱情决定女人的一生;还有人说,婚姻决定女人的一生。归根结底。不管是爱情还是婚姻,都逃不过一个“恋”字,逃不过一个“爱”字,所以,终归还是:恋爱,决定女人的一生。  相似文献   

7.
“专业读书人”的出现到底代表什么?有人真的可以阅读为专业,却还保持着乐趣吗?我不太相信。阅读的乐趣,来自于好奇的满足。好奇的前提是,绝不能执著,这与讲究“目的性”的“专业”,似乎有所背离。或者应该这么说吧:专业读书人是可能存在的,但专业的阅读乐趣,几乎是不可能有的,尤其如果你还要教导别人如何阅读的话。  相似文献   

8.
伍振 《老年世界》2013,(10):34-34
《品三国》的易中天红了,《说论语》的于丹火了,他们的走红也给中国带来一场“国学热”。有人说“国学热”不必变成一哄而起,也有人说如果不去真正地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我觉得“国学热”总比“不热”好。  相似文献   

9.
元旦的早晨照常去散步,忽然就想到:再有人问起多大了,得说59啦。时光真是太快了,一不留神,“奔六”啦,还拿自己当小伙子?不行了。没听人家怎么夸你吗:瞧,马老师还像小伙子。人家说的是“像”,你假装听不见不行了。于是就想,年奔花甲了,就准备当老人吧。  相似文献   

10.
相亲记     
陈福章 《当代老年》2009,(11):33-33
老伴走后,一些朋友劝我,遇有合适的,还是找个伴,成个家。年过花甲,日快落土,想不到命运还作这样的安排。心中的惶惑更多于期待。老人再婚,像“二哥”冯亦代与“小妹”黄宗英那样的“纯爱”固然令人艳羡,可七老八十还能如此亲密接触的“黄金搭档”世上有几?何况,老来不比年轻时,折腾不起啊。  相似文献   

11.
5月17日上午9点,在北京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的小沈,刚到公司就接到了房东陈芳(化名)的电话。“给你半天时间把地下室的租户都清走,中午我去拆床,下午就有人来检查了,罚款你们平摊!”小沈还没来得及说一声“喂”,电话就挂断了。  相似文献   

12.
廖毅 《职业》2003,(7):24-27
没有几个人不会写企业的“企”字,却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理解它所蕴含的意义!在一次集团中高层培训会上,南存辉突然问:“企业的企字怎么写?”弄得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随后有人小声议论,不就是一“人”一“止”吗?南存辉接着问:“企业的企去掉了上面的人字,变成了什么?”经理们恍然大悟:止!“对,企业的‘企’字,是由‘人’和‘止’组成的,而且‘人’字在上,无‘人’则‘止’。一个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没有人,或者人心涣散,必然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人的工作,重视引进和培育各类优秀人才,尊重他们,善待他们,给他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  相似文献   

13.
《大清稗史》中记载这样一则轶事: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因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惹得“龙颜”大怒。乾隆皇帝当堂做了两个“纸阄”——名曰“生死阉”:两个纸阄上分别写着“生”和“死”两个字,刘墉抽到“生阄”便可以活命,抽到“死阄”便会被处斩。  相似文献   

14.
彭国梁 《老年人》2006,(9):22-23
都说秦石蛟是神剪,我却将神剪二字倒过来,曰剪神。别看倒过来依然是原来的两个字,可意思就大不一样了。神剪说的是剪,重点是说那把剪刀如何的神奇;而剪神说的是人,是那个能在一个“剪”字上做文章的人,如同一个神。我曾听人绘声绘色地描绘“:他不画稿,不但能剪出每一个汉字,还能剪出关系复杂的各种画面;他[睛不看,不但能剪出简单的对称的团花,还能剪出复杂的龙凤等图形;他一剪刀可以剪出两幅不同的风景;他将三、四层彩纸叠在一起可以剪出套色的花样;他用一张纸剪出各种图样,然后拼起来仍可以还原……”说他手中的剪刀为神仙所赐,还真的有人…  相似文献   

15.
吴新华 《女性天地》2005,(11):46-46
儿子刚学会说话的时候,除了口齿不清地喊几声“妈妈”、“爸爸”外,有一个字倒是响亮干脆斩钉截铁的——“不!”同时还会辅以摇头摆手之类强烈否定的动作。当时社会上正沸沸扬扬着一本《中国人可以说不》的书,虽然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初为人父的我,却觉得育种啼笑皆非的意趣。  相似文献   

16.
相面故事     
什么是道?道在那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子的一部《道德经》向我们阐述了道,不过其内容浩瀚,难以让大家抓住精要。其实从“道”的字型来看,“走之旁”为变动的意思,“首”为头,为一个人的思维,综合起来就是要有一个变动的头脑,这就是道。细细琢磨,“与时俱进”这四个字何尝不是大道精髓。  相似文献   

17.
幽你一默     
怎么知道是醉了呢?有两个喝得酩酊大醉的男士让警察抓走了。“警官先生,”有人问,“您怎么知道他们醉了?”“他们中的一个人在扔钞票。”“警官先生,那另一个人呢?”“他把钞票捡起来,又交还给那个人。”为嘛不结婚呢?“皮尔,你不是很喜欢女人吗,那你干吗不结婚呢?”“托穆,难道喜欢鲜花的人,就都得成为园丁吗?”(阎树声译)总得有人留下丈夫在看晚报,当他读完一篇题为《女子的寿命比男人长》的文章,便问妻子:“我真不知道为什么男人要先走一步?”妻子解释道:“总得有人留下来收拾衣服吧!”当财政部长新郎:“亲爱的,…  相似文献   

18.
近七成女生觉得班上男生不像男子汉 据《今日早报》报道,杭州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的两个班,做了一份“男女生印象”调查。“你觉得班上的男生像男子汉吗?”,只有24.1%的女生回答“像”,认为“不像”的女生占69%,还有6.9%的女生觉得“有点像”。在“你觉得班上的女生像女孩子吗?”这个问题中,有77.4%男生觉得“不像”,  相似文献   

19.
房屋被征     
老妈的旧房位于小城繁华地段,这几年,看上这块地的开发商真不少,但每次的开发计划都不了了之。因为家家户户都抓住自己的权益不放,寸步不让,这家说,安置房给我1:1.2肯定不行,必须1:1.5;那家说,我不要房,30万拿来(房子的市价是20万)。还有人压根就不愿搬:不拆不拆,我就老死在这里。总之,各种各样的条件,弄得开发商没了耐心,一个接一个放弃走人。如今,政府来征地了。但政府的拆迁条件真的不怎么样,1:1置换,过渡费每月450  相似文献   

20.
最近,有网站以“80后”和“90后”为主,进行了一次家族状况网络调查,在面对“你知道你爷爷或奶奶的姓名吗”这个问题时,有42.1%的调查参与者选择了“不知道”。另外调查还显示,有62%的参与者不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有71%的参与者的家人起名不再遵循辈分。(据4月8日《文汇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