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2年8月16日,由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湖南省文化厅、郴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湖南临武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临武县开幕。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奥地利、新加坡等国的专家学者101人进行学术研讨。傩戏是在傩祭舞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戏剧形式,被称为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在研究哲学、宗教、历史、民俗、社会和文物、文学、艺术、舞蹈、戏剧等方面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临武傩戏融傩祭、傩仪、傩舞、傩歌、傩技、傩戏于一体,一直心口相授、代代相传,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据专家介绍,临武傩戏在原生态保护、活态传承等方面特点鲜明,其"路祭"、神猴子"、音乐伴唱"独具特色,有较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同时,临  相似文献   

2.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将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认识,在中国出现很早,一般认为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当然,这是就中原文化的角度而论的。人们对傩的认识是从秦汉前中原古籍中开始的,一个主要的依据,便是《周礼》中关于“方相氏”的记载。即:“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  相似文献   

3.
民族舞魂系亲情──记中央民族歌舞团首次访台演出贾光杰那么久的思念,在记忆的海中扬帆;那么多的情愫,在无数的梦中缠绵。45个暑往寒来,海峡两岸同胞朝思暮盼着“月儿圆”!正当华夏春色好,台湾民族文化基金会和台湾开拓艺术传播公司联合发出邀请,中央民族歌舞团...  相似文献   

4.
审美视野下的傩舞既属于艺术研究的范畴,又属于民俗文化的研究范畴,因此,本文重点分为三个部分,即傩舞的审美功能、艺术特征和民俗文化内涵,对山西古老傩舞的历史和艺术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为相关的课题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壮学走向世界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 ,壮学的学科基础是民族学、社会学。壮学要争取成为国际性学科 ,就要深入开展与世界各地民族的血缘、亲缘研究 ,重视探讨壮族群体凝聚力 ,重视对壮族古今名人的研究。壮学研究重点是针对当前现实问题、经济发展与民族发展 ,要借鉴社会学研究方法 ,要借鉴其他民族研究的经验 ,“借商兴研” ,成立研究基金会 ,推动壮学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论南丰傩的宗教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傩,它的普遍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除疫鬼的祭仪,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南丰傩,起始于秦汉时期,传承几千年而未衰.它保存了一整套"起傩"、"跳傩"、"搜傩"、"圆傩"的宗教仪式,是对古代傩祭的继承和发展.南丰傩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作为一种民间宗教,由于它蕴含着极深的文化内涵,其社会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并且朝着艺术方向发展,成为南丰傩历久不衰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傩,是我国古代驱疫纳吉的一大原始宗教祭祀活动。随着时代的推移,它逐渐地演变发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元世俗文化体系,广泛地流布于我国的多民族之中。傩文化是傩祭、傩仪、傩歌、傩舞、傩戏等诸多傩因素的总和。它虽以道教为主体,但并不排  相似文献   

8.
傩在中国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流传了几千年,成为中国原始文化、古文化的“活化石”。傩学也因此成为中外学者和人们所关注的神秘的“显学”。 先民认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鸟兽都有生命,都有看不见的精灵。 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并不消亡,它们也会加入这支浩荡的精灵  相似文献   

9.
《民族论坛》2004,(4):8-8
在我国的贵州、云南等受巴蜀文化影响深刻的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祀驱鬼仪式:参加者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带着看似恐怖的面具,边舞边跳,这种仪式的名字同样古老而独特,叫做“傩”。日前,在贵州举行的“中国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的民俗专家就傩文化的研究、保护及国际间的交流,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讨。傩文化也因此走进了很多人的视角。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最早的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在《易经》中,就有周代傩祭活动的记载,分为季春“国傩”、仲秋“天子傩”和季冬“…  相似文献   

10.
湘西苗族把还傩愿称为“撬奴”(“跳傩”的转音),把傩公傩母称为巴奴奶奴。这种祭祀仪式作为父系氏族社会初期中原及江南各民族的一种共生文化形态,除了一些共同特征外,必有一些为各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拙文拟从傩祀的原根、女性的神职、洞鬼的扮演及祭品的“打散”等四个方面来探析苗族母系氏族文化遗存在撬奴仪式里的种种胎记。一、傩祀的原根。撬奴有一堂重要法事叫“泡奴”(汉译为“剖傩”),专由傩巫用大段巫词吟诵洪荒世纪兄妹开亲的故事———剖开傩的来头。这是绝不能省略的核心法事。湘西人常把没有弄清本源的人与事叫做“没有傩…  相似文献   

11.
正在湘西苗族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祭祀活动应算还傩愿,敬奉傩神。祈求傩神显圣送子送财,保佑一家平安,家发人兴,几乎每家每户都做过。"还傩愿"祭祀的是传说中的人类繁衍始祖傩公傩母。苗家遇家人不安、邻里不和、五谷不丰、六畜不旺等灾祸,或有所愿求,经巫师卜知后,即举行酬傩祭典,酬傩还愿内容有消灾愿、求子愿、太平愿、求福愿等。在做法事  相似文献   

12.
白英 《民族论坛》2013,(12):52-54
儿时的梦境中常有妖鬼的图像,此番去山西文化之乡——寿阳看傩舞,让我找回了那梦中的惑影。傩舞,出现在文字中,老人的传说中……但如今却是要去见识它的全部精髓和奥秘,一种宗教的虔诚在我的心底升腾起来。傩舞那诡秘的脸谱,飘舞的旗幡,神圣的鼓号,是怎样的一幅图画?怎样的一个场景?怎样的一个难以揭开的谜?  相似文献   

13.
侗族稻作民俗与傩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广 西交界地区,是中国传统的水稻耕 作民族,稻作文化非常丰富。在其 稻作民俗中,最有特点的要数傩俗。 傩,为祭祀礼仪。中国的傩文 化是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源于巫文化,是巫文化的进步 表现形式。巫为术,傩为仪式。傩 文化是属于思想意识,而巫则为行 为意识。两者有血缘关系,却又有  相似文献   

14.
岁末驱傩     
何谓驱傩 “傩”的本义是“行有节也”。如《诗经·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传曰:“傩,行有节度”。很显然,这与驱傩之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据《正字通》:“(?),同傩,为‘奈何’之合音”。《说文通训定声》:“傩,假借为(?)”。当“傩”与“(?)”通假时,“傩”的含义也就变为驱逐疫鬼之意了,《玉篇》:“(?),惊驱疫疠之鬼也”。《论语·乡人傩》集解:“傩,驱逐疫鬼也”。 驱傩的缘起 驱傩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驱傩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礼仪,其起因有如下诸说: 一种是《汉旧仪》说,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为疫鬼。一居江水为虎;一居若水,  相似文献   

15.
<正>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继2009年首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在台湾成功举办之后,由中华文化联谊会、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台湾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湖南省文化厅承办,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相似文献   

16.
傩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事项,以巫术活动为中心,是原始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甘肃永靖地区的傩作为乡傩的典型形式,有着其独特的生存价值。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将永靖傩的独特仪式和表演形式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7.
在傩文化的研究中,“傩”是一个十分重要却极度晦解的概念。尽管古今学者对“傩”义进行过一系列的见仁见智的阐释,提出了诸如“驱疫”、“节令”、“熊”、“鸟”(有的学者引伸为“男根”)、“猿猴”等众说,但无论是古人的训诂,还是今人的诠说,都未能走出对“傩”义解释的误区。近年来,逐步被挖掘出来的土家族傩文化资料及其中的虎崇拜遗迹,为我们揭开傩之真义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主要根据这些资料,并借助其他旁证材  相似文献   

18.
张子伟 《民族论坛》2003,(10):35-36
湘西苗族把还傩愿称为"撬奴"("跳傩"的转音),把傩公傩母称为巴奴奶奴.这种祭祀仪式作为父系氏族社会初期中原及江南各民族的一种共生文化形态,除了一些共同特征外,必有一些为各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拙文拟从傩祀的原根、女性的神职、洞鬼的扮演及祭品的"打散"等四个方面来探析苗族母系氏族文化遗存在撬奴仪式里的种种胎记.  相似文献   

19.
《民族学刊》2016,7(2):封3
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从一九八六年开始,首批征集到土家族全套不同图案的织锦共一百余幅,此后又多次深入黔江和湘西土家族居住的乡寨征集回清末民初土家人使用过的精雕细刻描金婚庆、梳妆台,民国楠木土漆桌、椅、凳全套,民国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土家族男女服饰,清中期木雕傩公傩母及系列人物面具,清道光二十四年傩画全套二十余幅。在此基础上,博物馆在2015年布置完成了“土家族馆”,展示并汇聚文明的碎片,以实物载体寻回散落的记忆,较好地反映了土家族生活与生产的历史风貌和宗教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20.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洲为土家、苗、汉杂居区,解放前普遍流行“还傩愿”的祭祀仪式。大凡人患重病、五谷欠收、六畜遭瘟或出于求子、求福种种目的(究其初始当是以祈子嗣后为宗旨),头年向傩公傩母许下心愿祈求保佑,三年之内若如了愿,则认为是傩公傩母显灵的结果,需备下三牲供品,延请巫师在户主堂屋设下傩坛举行还愿仪式。这种多民族共生的古老文化现象,具有深厚的崇祖意识、鲜明的民族个性、浓重的巫术色彩和突出的母系遗痕。设若剔除了其中的迷信糟粕,余下的则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一、崇祖意识。还傩愿主要祀奉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