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朝君主对医家的网罗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 元朝早期的几个君主都重视医药, 尤其是忽必烈, 网罗并重用了相当多的名医, 于是元朝出现了结构严密、职责清晰的太医院制度和独有的三皇庙制度。这些制度大大提高了医学和医家的地位, 也引起了坚持传统观念的汉族知识分子的不满。医官地位极高、儒与医时常斗争, 成为元朝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注重文化建设,创立了蒙古文字,产生了《蒙古秘史》这样的巨著。忽必烈更是标榜文治,注意学习高度发达的汉族文化。他选拔和重用汉族及其它各民族人才,建立学校,开科取士。科举考试主要用汉语。这些都在客观上促进了蒙汉文化的交流。特别是一些蒙古上层统治者要想统治高  相似文献   

3.
杂剧是元代最为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最早产生于我国的北方,是以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后来,随着元朝的统一,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其他兄弟民族,特别是蒙古族人民吸收了不少汉族的科学文化;汉族人民也通过同蒙古族及其他兄弟民族人民的交往,从中吸收了不少有益的东西。元代杂剧的语言,就是元代北方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蒙古族语言融合的产物。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元杂剧的语言中出现了不少新的词语和句式,双音词和多音词也有了明显的增加,形成了“文而不文,俗而不  相似文献   

4.
正统观念是中国传统历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权合法性、古代夷夏之辨等问题的解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急欲寻求政权合法性的依据,同时元朝也需要为招揽汉族士人入仕排除障碍。夹杂着理学思想的正统观念在这一时期展现出新特色,融入了天理、文化理念,既维护了元朝政权合法性,客观上也保护了中原文化,促进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5.
元朝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冲突到融合的发展过程。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元朝统治者崇佛重儒,使蒙汉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其结果使蒙古社会传统的知识发生了转型,高等教育活动主要围绕儒家文化高深学问展开。"国子学的多元性"、"书院的官学化"、"科举的时断时续"构成了蒙元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本文在回顾元代官学化的历史事件和综述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元代书院的官学化问题进行了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6.
辽西夏金元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法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辽西夏金元各北方少数民族王朝法制的内容和特点的分析 ,认为各少数民族政权 ,通过对内地汉族传统与当时统治经验、法律制度、法律观念的学习 ,效仿 ,创建了自己的法制 ,又结合民族的特点和习惯 ,丰富了民族法制的内容 ,不仅为中华法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因质 ,而且为元朝法制的统一和民族法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简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的法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北朝、南朝和明朝、元朝为例进行分析,比较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在法制上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8.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全国性政权,它在冲击以汉族为正统的思想以及它所实行的较开明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方面,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第一个以少数民族贵族为统治核心的中央集权国家,也是一个民族压迫和文化融和的时代。在绘画领域,出现了一批运用汉族绘画形式进行创作的少数民族画家。少数民族画家高克恭在与汉族画家赵孟颊、周密、邓文原、仇远的交游中,冲破民族的隔膜,将少数民族的绘画艺术融合在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中,体现出中华书画特有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第三次为宋辽金元时期,而魏晋南北朝是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个时期,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因与汉族长期错居杂处,在汉族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并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渐与汉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体制,最后多融合于汉族。而在南方,由于大批北方汉人南迁及少数民族出居平地,也造成某些杂居局面,使一部分与汉族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逐渐汉化,也有一些迁居或以其他途径进入民族地区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但由于汉族人数众多,文化较高,故在整个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汉化则表现为主要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却是局部的。 随着民族间的交往和融合,我国各民族先进、优秀的经济文化也交融一起,汲取升华。  相似文献   

11.
满族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其先人明代女真人及其知识分子,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融汇蒙古文化、汉族文化等东北各个民族文化,而造就了满族自己崭新的知识分子队伍。在轰轰烈烈的民族统一战争实践中,开创了满族文学兴起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考证了我国古代北方各族,即匈奴、乌桓、鲜卑、契丹、突厥、回鹘、吐蕃、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在当时普遍流行的各种辫发发式。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自古以来文化上的密切交流。  相似文献   

13.
中华大地具有相对封闭的特殊地缘环境,汉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于域内各族和周边各国,故中华大地上的民族融合基本上是在域内进行,且主要表现为其他各族不断融入汉族之中。但南、北方民族融合进程有各自特点。北方周边各族一般只能借助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非常方式,方能实现与汉族的杂居;但一旦杂居后,融合进程发展较快、融合较为彻底。南方各族与汉族的交流和杂居进行比较自然,但由于南方存在不少相对封闭的局部环境,使居住于此的各民族能够较长期地保留自身的民族特点,形成了在汉族民众包围中的本民族小聚居的“孤岛”,这是我国南方、西南方山区保留少数民族众多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浅论汉族的起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族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生活在中国南方的汉族与中国北方的汉族,在生产生活、习俗文化,甚至在体貌、方言等方面,都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这些黄皮肤、黑头发的人群,共同尊奉着炎帝和黄帝为自己的始祖,自称是"炎黄子孙";他们以传说中的"龙",作为祖先崇拜的图腾,称呼自己是"龙的传人";他们不无自豪地承认自己是汉族。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有关传说做科学的分析,可以窥测到传说时代汉族先民的多元起源,及其初始的族体就是由滨海和湖泽地区的渔猎者、沿江河流域拓展的农耕者、从半农半牧转入定居的农耕者,以及从狩猎过渡成的农耕者融会而成,并且共同步入稳持发展的农耕经济文化。这也许就是汉族能够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分布广泛民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少数民族统治的需要,元朝统治者建立了上都和大都两个都城,大都为首都,上都为夏都.两都巡幸制确立之后,众多文人学士扈从圣驾巡幸北方,创造了大量的边塞诗,按题材内容可分为途中纪行诗和上都风情诗,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元代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元朝统治者在种族上将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在政治上又将人分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八娼,九儒、十丐,知识分子的地位比娼妓还低,仅高于乞丐。经济上,元统治者横征暴敛,搜刮民财,官吏们贪脏枉法,冤狱遍于国中。在这种民族压迫严重、种族歧视疯狂的时代,汉族知识分子多无出路。于是一部分人不与元统治者合作,自谋生路。极少部分人则应统治者之召,仕途青云。元代的赵孟頫就是属于后一部分人。赵孟頫,生于1254年,卒于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动荡、内部分崩离析的时期。胡、汉杂居,南北交融,在服饰艺术方面无疑扩大了人们接受新生事物的机遇;本土玄学、道教的兴起,北方游牧民族以及西域国家的异质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影响,为这一时期中国服饰文化艺术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儒学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对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产生了影响。本文探讨了儒学是如何进入并兴盛于元朝初年的,论述了耶律楚材对儒学在元朝的兴盛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南北方古代民族融合途径及融合方式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总体趋势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的成分壮大,逐渐形成相互离不开的格局。另一方面,我国各民族融合的途径及融合方式复杂多样,由此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大家庭具有的博大精深、源广流长的特点。南北方古代民族的融合途径与融合方式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明清以前,南方民族地区大致经历汉族移民逐渐“夷化”的过程,少数民族自身也得到充实。明清时因汉族人口大量进入,融合倾向改变为部分少数民族持续汉化,融合外来移民形成地方性汉族群体。北方民族地区在明清前后,基本趋势都是游牧民族不断南下融入汉族,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大致经历持续“汉化”的过程。产生上述差异,与南北方民族势力的形成及特点,南北方民族自身文化的不同,以及封建王朝施行的政策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辽代在信仰多神的原始萨满教的基础上,尊儒,佞佛,崇道,采取四教并举的文化政策,实际上,这与其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广泛接受汉族文化,学习、吸收甚至模仿唐代各种政策一样,是“辽袭唐制”的重要表现,是过去五百年间汉族文化对契丹族的深刻影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