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的《出师表》只有一个杨柄将诸葛亮五出祁山说成六出祁出,只有一个《出师表》说成有前、后二《表》,这两种不真实的说法一直到现在广为流传,广为相信.但将五出祁山说成六出祁山,不带实质性,在叙及伐魏诸役的时候,简单地予以说明即可,而将《出师表》说成两个...  相似文献   

2.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论诸葛亮时极力称赞他“尽忠益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的法治精神。诸葛亮确实如陈寿所说的那样,斩马谡就是他法纪严明的典型事例,马谡是诸葛亮非常喜爱和信任的将领。公元228年,魏将张郃与蜀军战于街亭,因“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蜀军从祁山退入汉中之后,诸葛亮不因马谡是个将才,果决地按军  相似文献   

3.
刘继庄之论诸葛亮伐魏也,谓:孔明之出祁山,以攻为守也。隆中已知天下大势终于三分矣,而出师不已者,不如此,欲求三分,不可得也。譬之奕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的《作木牛流马法》,对木牛和流马的文字表述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实际上蕴含着以往被忽视的重要信息,由此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诸葛亮的木牛是以汉代作为天子仪仗的木牛为基础,针对祁山地理条件加以改进的运载工具,历史证明对木牛的改进实际上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流马则是针对斜谷地理条件专门设计的漂流运载工具。所谓“流马”,实际上乃顺流而下之“马”。流马的设计是成功的,但应用范围过于狭窄。诸葛亮设计流马,是为了实现由长途运粮向就地屯田战略转变的一种权宜之计。《作木牛流马法》当初只是对照实物或图形资料的文字说明,一旦脱离实物对照或图形资料,这种文字说明便很难读懂。这便是木牛流马失传之后难以成功复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蜀汉政权建立初期,由于刘备处理政权内部新旧矛盾缺乏策略,致使孟达降魏,其后孟达又在建兴年间归蜀不成而被司马懿所诛,三国史上关于孟达的这两个看似孤立的事件,却无处没有诸葛亮的身影。诸葛亮在调和蜀汉政权内部的新旧矛盾时采取平衡的原则,在孟达降魏叛魏的问题上,诸葛亮洞察局势,及时调整策略,从最初的策反孟达,到后来决心除掉孟达,深刻表现出了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深谋远虑。  相似文献   

6.
魏延何以被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公元211年,魏延带着自己的部曲追随刘备入川。在攻涪江、打雒城、围成都等战役中,“数有战功”,被刘备提拔为牙门将军,因此,很得刘备的赏识和重用。如刘备为汉中王,“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皆惊”。刘备称帝后,又提拔延为镇北将军。223年.刘备病死,丞相诸葛亮秉政。227年,诸葛亮率师北伐驻汉中,以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229年,魏廷大破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谿,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  相似文献   

7.
<正> 赖文光在其《自述》中说过:"忠王李秀成者,不知君命而妄攻上海.不惟攻之不克,且失外国和约之大义,败国亡家.皆由此举."话说得很重.立意也很明确.多少年来、太平天国史研究者,多受其见解影响,对李秀成进攻上海多有贬斥.这是缺乏具体分析,极不客观的.从太平天国的实际利益和爱国主义立场出发,洪秀全、洪仁玎都主张进攻上海,李秀成两次进攻上海,都是代表了太平天国中央领导集团的立场和意志,并不是"不知君命而妄攻"的.李秀成确有"不知君命"的分散主义思想,但不表现在进攻上海本身.要弄清进攻上海的问题.必须搞清当时的复杂背景,探讨许多问题.本文想就李秀成进攻上海的军事行动,战略动机,以及在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对侵略者认识的提高等力面进行一些分析,力求恢复历史之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现在流行的三国戏“空城计”,系演诸葛亮出兵祁山因马谡失街亭,司马懿带兵十五万直取西城。当时亮驻西城,城内只有文官和士兵二千五百,迫不得已,因设空城一计,瞒过司马懿,得以保全的故事。若究其实,不过小说家根据某些巧计,增饰其事罢了。我读《左传》,知春秋时已有此种战术。《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马。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戒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诸葛亮,不仅是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三国时期的思想家.诸葛亮在越南、日本等国也被称为古代名人,据说,日本民间曾把“诸葛亮”这个名词作为“智慧”的同义词,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思想的魅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国际意义和深远影响.我国学术界对诸葛亮的研究重于政治、军事.本文就诸葛亮的哲学思想作以探讨.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的一个关健人物,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潜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集中地表现在诸葛亮《文集》中.概括地说来,可以说是以“本末”为基点的唯物论,以相辅相成为主线的朴素辩证法,以“才须学也,非学无  相似文献   

10.
关于葛诸亮“奇谋为短”的评价,是陈寿首先提出来的。西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他编辑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在上奏朝廷的表文里,评价说:诸葛亮“冶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此后,他撰写《三国志》,在《蜀志·诸葛亮传》末的评语中,盛赞诸葛亮施政执法的同时,又一次指出:诸葛亮“可  相似文献   

11.
对诸葛亮“奇谋为短”的评价,是陈寿首先提出来的。西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他编辑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在上奏朝廷的表文里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此后,他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评语中,又一次指出: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肖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自陈寿指出诸葛亮“奇谋为短”后,一千七百多年来,非议者有,赞同者有,至今争议不休。  相似文献   

12.
刘备去世前后,南中地区先后发生了大规模的反蜀叛乱。为使蜀汉政权在巴蜀地区站稳脚跟,并实现北伐曹魏、复兴汉室的政治目标,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年)亲率三路大军,直指南中叛乱的大姓和夷帅。在战斗过程中,他不断运用“攻心”战术,一举平定了南中,揭开了全面开发南中的序幕。他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入手,对南中进行了较全面的开发和利用,为巩固蜀汉政权、兴师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亦对南中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融合,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两重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希特勒德国1939年9月1日开始进攻波兰到军国主义日本1945年9月2日投降,已经过去40年。可是国内外关于大战性质的争议,直到现在还没有结束。这一点,概括说来,有以下三种:1.大战的全程,都是反法西斯性质;2.德国从攻波以后,到进攻苏联以前22个月是帝国主义性质,以后4年为反法西斯性质;3.在以上22个月中,从  相似文献   

14.
<正> 绪言在著名的东汉武氏祠画像石中,有“前石室六”(图一)和“后石室七”(图二)两幅描绘战争的画像,构图宏伟,气势磅礴,常被著录于中外书刊,久为人们所熟知。但是,此两石自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出土之后,近二百年来,多数学者均把它们泛称为“水陆攻战”或“战争”画像,而未揭示其战争的内涵和性质。唯有劳幹《论鲁西画像三石——朱鲔石室、孝堂山、武氏祠》一文,论及武氏祠水陆攻战画像内容时,曾提出“或是都试”之说。所谓都试即演习武事,把攻战画  相似文献   

15.
一、昭阳伐魏史实浅析《史记·楚世家》记载:“(怀王)六年,楚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魏世家》亦载:“(襄王)十二年(今按:《史记》关于魏国的纪年有误,襄王十二年当为惠王后元二十年),楚败我襄陵”。又《战国策·齐策二》载:“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此与上引《史记》所述当为同一战事。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楚昭阳率师伐魏,于襄陵一带大败魏师,同时攻占了以襄陵为中心的八座魏国城邑,继而移兵攻齐。《鄂君启节》所言“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正好与文献记载相印证,亦说明此乃楚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故用作纪年标志而载入史册。关于这次战事的原因,《史记》各篇未作任何记载,从《战国策》有关篇章中,略可窥其  相似文献   

16.
萨水考略     
公元612年(隋大业8年),隋丽(高句丽)“辽东之役”,炀帝简派宇文述、于仲文等“九军”,于鸭绿水西会齐,跨过鸭绿水,又东渡萨水,直抵平壤。后因士卒疲敝,粮草断绝,料难猝拔,遂返。当隋军退至萨水时,为丽军所败,史称此役为“萨水之战”。过去,中外史籍对萨水之战,记载明确,看关萨水的位置,亦未闻有任何异议。近年来,有些外国学者却对此役萨水的位置,甚至丽都平壤的位置,提出新解。他们认为:“萨水即清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北伐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课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论题.由于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了以人谋智计安天下的路线,替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蓝图,经过十余年的征战,得以实现.诸葛亮被目为智慧的化身,认为他的“权智英略,有逾管晏”.但后来诸葛亮北伐,手握重兵,却未建奇功,在当世就引起了人们的争论.吴国大鸿胪张俨所作《默记》,在《述佐篇》中就提  相似文献   

18.
今天在网上浏览了一张《清末或者民国初年的茶叶广告》,此件茶叶广告大小宽32公分、高26公分,印制精美,是难得一见的祁门红茶广告收藏品!雨弦在他的博客里说“祁山,在今天的安徽省祁门县,公元766年(唐永泰二年)建立祁门县,那时就有记载“其县东北有祁山……。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子彦 《东岳论丛》2004,25(5):133-137
对诸葛亮“择主”的标准 ,传统观念认为是“兴汉续统”云云 ,从历史事实看 ,实非如此。诸葛亮出山 ,投奔刘备 ,看中的是刘备在军事实力和人力资源上的“一穷二白” ;而不是为了拥刘反曹 ,“兴复汉室”。由于关羽的骄横跋扈 ,成了诸葛亮攫取权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故诸葛亮不惜假吴人之手置关羽于死地。诸葛亮又运用巧妙的权术 ,分割了法正的部分权力。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 ,诸葛亮才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丞相之位  相似文献   

20.
“诸葛大名垂宇宙”,从元代以来,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躬耕于何地就存在着襄阳(今湖北襄樊)与南阳(今河南南阳)之争。1989年邮电部发行三国演义系列邮票,学术界围绕其中“三顾茅庐”、“隆中对”两枚邮票,对于诸葛亮究竟是在襄阳还是在南阳躬耕的论争再度激烈。最近,在四川大学三国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与会代表专题讨了“诸葛亮躬耕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