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在一九四四年发表的《复古的空气》一文中写道:“历史在转向,转向时的心理是不会有平静。转得愈急,波动愈大……一面近代化的呼声最高,一面复古的空气也最浓厚。”如果我们不从单纯的贬意上去理解“复古”二字,应该说闻一多道出了中 相似文献
2.
论闻一多的文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党伯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3)
闻一多是在中国 2 0世纪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汇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他对于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抉择 ,正反映了他的文化思想及其特点。闻一多的文化思想是开放的 ,而不是封闭的 ;面对大量涌入的西方文化 ,他既不拒斥 ,也不盲从 ,而是认真吸取 ,使其中国化、现代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他与五四时期的众多先进知识分子有所不同 ,他不是彻底否定 ,而是主张兼取中西文化之长 ,后期认识有了发展与转变 ;在文化的伦理道德层面上 ,闻一多理智上趋新 ,行为上守旧 ,表现出矛盾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刘席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闻一多是我国著名诗人,在他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首先坦荡无拘地抒写“真我”;继而为人类寻找光明,写了《红烛》;当他看清自己所处社会的腐朽本质时,写了《死水》等诗集。这些诗作,留下了五千年古国文化的灿烂光彩.闻一多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熟读诗书,并接触新学;清华九年期间,他努力吸取西方文化的同时,更注重继承本国文化遗产的学习,他曾大声疾呼“扬吾有华”;留学美国后,闻一多如饥似渴地学习拜伦、雪莱、济慈、坦尼森等人的作品,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和影响。不过对西方文化,闻一多接受的是与传统文化有亲缘关系的精髓,他… 相似文献
4.
刘介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16-21
本文从闻一多跨文化素质的逻辑起点、多元文化观与继承纳新、沟通中西文化的契合点三个方面 ,探讨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学术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理性主义发展观的基本信条可以概括为:(1)人类历史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类理性的进步;(2)人类理性就是在牛顿的物理学探究中得以典型体现的理解和探究能力,在方法和逻辑上体现为自然科学方法,它是人类知识探究的统一方法;(3)理性的进步(或知识的进步)决定着人类历史的全面进步,知识的进步势必导致道德进步。这些基本信条貌似有理,实际上在其背后隐藏着很大的危险。对理性主义发展观进行重新审视及超越,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继承是指文化的纵向积累和前后传递;文化超越是指文化通过创新实现由旧形态向新形态的转换和跨越.文化发展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创新实现文化超越的过程.继承是前提,创新是动力,超越是目标.文化继承和文化超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一关系要求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尊重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早就被称为集诗人、学者、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人物.作为诗人,他以《红烛》《死水》等著名诗集确立了自己在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斗士,他以自己的生命在现代民主运动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毫无疑问,作为学者,他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究竟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位学者,他是否也像他在现代诗歌史上、民主运动史上的地位那样,也在现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问题,直到目前仍然是研究得不够不充分的.新编12卷本的《闻一多全集》的出版,为认识和评价学者闻一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作出这样的判断:在中国现代学术上,闻一多是个博通古今中外、才华横溢、见解独特、成就卓著、影响巨大的杰出学者.他以中国古代文学为研究中心,而又眼光辐射整个传统文化;他以中国传统学问为根基,而又大力汲收西方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他治学态度严谨,实事求是,而又曾于创造性思维,勇于提出并证成种种假设;他长期在“故纸堆”中生活,而又将历史与现实沟通,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强烈的使命感和为真理献身的大无畏斗争精神.他是以自己的特殊学术个性和贡献研身于屈指可数的近代大学者之列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早就被称为集诗人、学者、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人物。作为诗人,他以《红烛》《死水》等著名诗集确立了自己在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斗士,他以自己的生命在现代民主运动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毫无疑问,作为学者,他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究竟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位学者,他是否也像他在现代诗歌史上、民主运动史上的地位那样,也在现代 相似文献
9.
宋曦业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诗人——学者——战士”是闻一多追求一生的思想脉胳和人生志向,透视着他做为一个中国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肉关系。他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诗篇,用全部的身心和奋斗树起了一道精神的丰碑。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得是一条吸收、迷恋、反思、钻研、扬弃的道路,构成了他壮丽的生命三部曲。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批判是影响他一生的精神根源,是他强大人格形成的灵魂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致力于诗歌创作倾心学术研究是他取得重大成就的必由之路。透过他最壮烈的牺牲和他最为骄傲的著述即生命的最后完成,并非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判断后,获得的人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培养他,拯救他的土地。 相似文献
10.
许仲举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5):14-18
发展既是人类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实践问题。通常,我们把形成于近代西方的发展观称之为传统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它在发展的目标、发展的视阚、人与自然的关系、消费观以及发展结果等五个层面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与转换。 相似文献
11.
姚国斌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45-48
\"求真\"与\"求美\"是闻一多古典诗学批评的两个重要尺度,\"求真\"是继承了中国传统诗学的要素,而\"求美\"则是吸收了西方唯美主义的因子。闻一多从中国诗歌产生的源头论证了\"诗缘情\"一说的合理性,认为诗歌的本质在于抒诗人之真性情。但他又不囿于旧说,而是借鉴了西方唯美主义的学说,十分重视诗歌的形式美。另外,在诗学批评的方法上,他不仅运用了传统的训诂考据的方法,还引进了西方当时流行的文化学批评的方法。他力图通过还原古代诗歌产生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从产生文学艺术的生活场景来对文学艺术进行文学本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朱寿桐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
闻一多在成为民主斗士之前,其人格风采更多地显现为有着丰厚传统文化素养同时又受着浓郁的西方文化熏陶的现代文人的绅士风度。在成为一个怒目金刚式的斗士之后,闻一多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绅士心性;出于对自由、正义的热爱,也出于对自我人格完善的追求,闻一多牺牲得像一个斗士,更像一个绅士。 相似文献
13.
清华教育阶段,是闻一多人生旅程的重要一站,也是青年闻一多接触到西方文化并开始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的重要时期。文章认为,青年闻一多的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有两种最主要的表现形态:一种是受动方对施动者的顺应性接受;另一种则是在施受双方的冲突中形成的受动方的逆反性排拒。青年闻一多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与排拒,就是从这样相反相成的两个对立着的方面来发生和实施的。 相似文献
14.
刘?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5)
今年是闻一多先生诞生八十周年,又正逢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五四运动是新诗诞生的标志。这个时候,全面地研究闻一多的新诗,是对他的一个纪念。闻一多的新诗,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估价;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四人帮”的破坏。“四害”横行之日,江青窜到闻一多的母校清华大学,在光天化日之下,编顺口溜无耻地辱骂闻一多。那时候,谁争取过民主,就成了异端。因为“民主派=走资派”。就这样,为争取民主而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的革命烈士闻一多,竟然在九泉之下也受到株连。“四人帮”垮台以后,我们一直更深切地怀念闻一多。新诗的第一个十年间,出了八十二个诗集。闻一多占两个:《红烛》(1923年)和《死水》 相似文献
15.
龚向前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7(3):398-402
自卫在国际法上是使用武力的合法性依据之一,但自卫权的行使必须符合必要性、相称性和安理会主导三项原则。因此,人权事件并不构成集体自卫的合法授权,预先性自卫也不为现行国际法所确认;只有在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主导下才能合法有效地对恐怖主义行使自卫权。 相似文献
16.
论国际法上的自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向前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3):398-402
自卫在国际法上是使用武力的合法性依据之一,但自卫权的行使必须符合必要性、相称性和安理会主导三项原则。因此,人权事件并不构成集体自卫的合法授权,预先性自卫也不为现行国际法所确认;只有在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主导下才能合法有效地对恐怖主义行使自卫权。 相似文献
17.
1921年6月,闻一多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一文里说: 我想温飞卿、李义山这派人底思想根本上已经受毒了,所以他所见所闻的无往而非“章台舞絮,陌巷飞花”,这便是俗语讲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这种诗家究竟是时代底畸形的产物。有人说义山底作品是“美人香草”之遗音,未免污辱屈原的人格罢。对李商隐持否定的态度,把他看成有“毒”的“堕落的诗家”,嘲笑他“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但过了一年,即1922年11月26日,他在《给梁实秋的信》里说: 我想我们主张以美为艺术之核心者定不能不崇拜东方之义山,西方之济慈了。他又极力推崇李商隐,把他与西方一流诗人济慈相提并论了。但21年以后,他在《诗与批评》一文里说: 相似文献
18.
黄桥法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10-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是社会主义时期占主导地位或核心地位的价值观的系统性存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支柱,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其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其社会性质的特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特有的民族精神,超越了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局限性与狭隘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9.
1921年6月,闻一多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一文里说: 我想温飞卿、李义山这派人底思想根本上已经受毒了,所以他所见所闻的无往而非“章台舞絮,陌巷飞花”,这便是俗语讲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这种诗家究竟是时代底畸形的产物。有人说义山底作品是“美人香草”之遗音,未免污辱屈原的人格罢。 相似文献
20.
姜素兰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3):118-123
文化是大学的根基和血脉,文化追求是大学的本真特质和独有性格。转型社会带来的社会文化冲击,使得国内一些大学偏离了文化的价值追求,呈现出庸俗化、功利化、权贵化和娱乐化的特点。大学要为未来负责,就应该守护大学涵养人性、砥砺品性、引领思想和价值导向的文化使命,同时,也应顺应时代需求和促进社会进步,正确处理好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守护性与超越性等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