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从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刘孟伉书法研究成果:一是作品研究;二是比较研究;三是人书合一研究;四是分期与影响研究;五是支撑和补充史证基础研究.分析了论者在研究中的创新之处.刘孟伉书法研究的文论较少,一方面反映了针对刘孟伉书法研究的史料相对较少和运用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刘孟伉书法研究的价值.本文认为,刘孟伉书法研究存在着许多亟待填补的空白,关于刘孟伉书法研究的史料在挖掘和利用上尚存在着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郑孝胥书法研究主要涉及书法艺术、历史地位和郑孝胥在上海期间的书法生活等三个方面。相关研究中存在着对史料挖掘不够深入和研究面较窄等问题,应在丰富史料的同时注重史料的相互结合并进一步加强郑孝胥的家学和交游研究。  相似文献   

3.
清代学者杨沂孙的《在昔篇》是古文字书法学上的重要文献,是古文字书法学独立成科的重要标志。杨氏手书拓本对这篇流传极少的文章进行了录文,从而为书法学特别是古文字书法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为杨沂孙的古文字书法学理论探讨奠定了基础。他初步总结了古文字书法创作和研究的历史,明确提出古文字书法的创作要与古文字的研究相结合;古文字书法学的研究要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研究相结合;古文字书法的研究和创作要取用新材料,用不断发现的古文字材料来丰富古文字书法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史学工作者在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同时还存在很大不足。具体表现为 :在文献史料方面 ,一则史料建设不够 ,二则对待史料态度不严谨 ;研究者自身知识面较窄 ,学风不踏实 ;理论研究十分薄弱 ;研究内容涉及面不全 ,过于琐碎 ;与其它学科交叉融汇的较少 ;缺乏自由的学术争鸣环境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家族史的研究是中国家族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唃厮啰家族为例来对少数民族家族研究中的史料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可以看出,由于少数民族家族大多地处边疆,地理位置的偏远以及民族的杂居造成少数民族家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又导致了其史料的复杂性和分散性,并且存在着诸多的错误。所以在研究其时,要充分利用多种史料;对史料要进行甄别、鉴定;要进行查漏补缺。  相似文献   

6.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必须以史料为基础。史料的新发现,特别是地下文物史料的发现,丰富、拓展了文学史料,能够修正、补充甚至改变以前研究的结论,影响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导致新的学科的形成,有助于文学史料的训诂。文学史料是文学史研究的基础,但不能把文学史料同文学史研究等同起来。历史的真相很难保存。现存的史料同历史实际相比,是局部的、片断的,存在着固有的偏向。人们在研究文学史时,不会停止在史料上,主观的介入是自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史料是有限的,人们对史料的认识是无限的。某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和运用,往往能直接影响对某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在文学史研究中,我们应当承认和重视研究者主观的作用,正确地体悟分析和评价史料,同史料本身有同构性和统一性。不以史料为基础,就会轻易地陷入意图哲学和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7.
成都武侯祠现存的清康熙十一年(1672)宋可发撰写的《重修忠武侯庙碑记》极具文献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特色。在内容上,它具有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记录了清初武侯祠建筑布局、文臣武将群体设计以及祭祀礼制上的重大创新变革;在书法上,它展现了独特的书法特色,碑体整体恢宏,形神兼备,是清初书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而由女性书写的巨型碑刻,在现存的历代碑刻中也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近50余年来有关中国近代机械制造业史的研究概况,界定了近代机械制造业史的研究范围,梳理了学界在史料整理与出版、论著发表方面的成就,指出近50年来的研究存在着资料整理成果显著而专门论著相当薄弱的特点,认为中国近代机械制造业史研究面临着史料不足的先天困境,加强史料挖掘和理论导向当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竹枝词作为一种较少雕饰,体现朴素风格的文学形式,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史料和文化史料,多有真切反映历史文化真实和民间智慧精华的清新乐章.王慎之、王子今二位先生的<竹枝词研究>付梓出版(泰山出版社2009年6月),为关心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读者带来了新的欣喜与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论证了《徐浚墓志》四个方面的史料价值: 第一,记录了徐氏家族的情况,可以订补史籍记载的阙漏; 二, 记载了开元、天宝期间吴越地区的文人群体活动情况,文学史料价值很高;三, 本志由著名书家徐王 寿所书, 具有较高的书法史料价值;四, 记载了徐浚明经及第与调选情况,具有一定的科举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书法艺术展开大规模研究是在唐代,但取得令后人引颈成就却在两宋。在经历了历史的湮没与战火毁圮之后,两宋致力于书迹的搜集印行,其难度之大更映衬了两宋书帖不可估量之价值。并且,在搜罗印行的同时,两宋学者形成了一大批书学研究著作,或倾力于书艺,或偏重于典籍,或用心于评点,在书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历史上“丑书”盛行的原因,并将当代“丑书”作品与之进行比较,指出当代“丑书”作品缺乏思想性,仅仅是为了突破传统审美标准,冲击世人视觉感官而为之的作品,会给中国书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和发展危机;当代中国书法回归传统古典审美的另一极,面临如何继承和创新的发展困境。审视当代中国书法审丑和审美的两极困境,应该从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本身寻找出某种融合和突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先民以'象形'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故'以形写象'的内在诉求极大地促成了'形象喻知'的述评方式在中国古代早期书法批评中的兴盛。但到了宋代,米芾、朱长文等人则提出了'要在入人,不为溢辞'的新的批评观点,当时的书法史论著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这种平实、明确的批评文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因来说,得益于文化向下的系列普及运动,以及宋初从柳开到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从内因来说,一方面,随着文字的成熟,文字的象形因素已经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形象喻知'的述评方式必然带来理解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这对于书法技法的传承和书法作品的鉴赏都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形象喻知'的述评方式在宋代的式微,既是我国书法史学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朱葆华 《东方论坛》2005,(3):111-113
指出了书法作品<松江宝云寺记>释文中的一些释文错误,并一一作了订正.希望书法编选者应加强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从习书之人应具备的技能与品行展开论述,阐述了书法学习与创作中"悟"的必要与作用,它能使书者达到娴熟、脱俗的境界,使作品具有高雅、独特的魅力,这是书法艺术"人书合一"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邓肃为宋南渡时期著名谏官和爱国诗人,有《栟榈集》25卷传世。他诗、词、文兼善,又长于书法。《论书》阐明了他对笔墨纸砚的认识与取用法则,并对唐宋几位书法大家及其书法特点进行了品评鉴赏;由其书迹题跋,可以洞见其以人论书的书学思想及尚晋崇王的书法趋尚。邓肃《论书》及其书迹题跋,皆精到语,既充分体现了他的书法造诣,也折射出宋季书学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7.
东晋、南朝上承曹魏、西晋,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而出土墓志无疑是考见彼时书法艺术的一种真实可靠的实物资料。通过择要分析和介绍"兰亭论辨"以来六朝墓志书法研究的颇有影响的成果,明辨六朝墓志书法是如何逐步受到学界重视,相关研究的开展又是如何被引发而逐步走向深入的。  相似文献   

18.
北宋四书家之一的米芾平生涉猎甚广,以书法名世,其卓越的书法成就名垂千古。本文简略介绍了米芾生平、嗜好与精神风貌,着重论述了米芾的书法师承、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体会独到的书法技巧等,并论述了米芾书法存世作品的现状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为风雨同舟、安危与共的人生知己,刘禹锡与柳宗元在贬居遐荒的岁月里,不间断地用书信赠答和诗歌唱和的方式传递嘤鸣之情。两人唱和的高峰期是在再度遭受贬谪前后。迭相赓和之际,所作略无用情浮泛、用笔粗疏、用词草率之弊,因为他们不仅诗艺娴熟,而且有沛然莫御的激情回旋鼓荡于其间。他们还就书法问题频频酬答,既在唐诗的花圃中植入了令人瞩目的奇花异卉,又为中国书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柳宗元卒后,刘禹锡的追怀篇什则不失为对亡友当年诗作的一种穿越时空的回应。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的唱和诗在数量上几倍于刘柳的唱和篇什,从中也能看到他们彼此对友谊的珍爱、守护与讴歌,捕捉到他们超然物外之后心弦的和谐共振,但却很难体会到刘柳唱和诗中独有的那种生死相依、安危与共的知己之感,也寻觅不到刘柳诗中那种基于同一政治理念和生命轨迹的刻骨铭心的人生感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