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是一种文化,这可以从伦理道德和知识两方面来理解。宗教就是一种伦理道德。在宗教中,包含着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具体规定。宗教不仅在宣传伦理道德,而且也强化了伦理道德。宗教与知识的关系变得缓和了,甚至可以说基本协调了。因此从知识的角度反对宗教是一种文化的理由巳不复存在。而宗教是一种伦理道德,又不存在任何疑义。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宗教是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2.
宗教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宗教与文学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具有内在的联系。宗教与文学就本质而言,它们都是人本精神的体现。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虽然宗教将神置于人的对立面,将人匍匐于神的权威之下,但是,神其实以是人的偶象,是人类受自然力的限制而创造的作为人的异化的偶像。人们需要精神的慰藉,寻求自我解脱,宗教其实是人在现实的威逼之中实现人自身的价值的一种途径,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救赎”心理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宗教产生于人的恐惧感与依赖感,休谟、费尔巴哈、罗素、马林诺夫斯基、弗雷泽、卡西尔等人都屡有…  相似文献   

3.
刘珂珂  张梅 《东岳论丛》2012,33(7):72-76
卡西尔将康德的图式概念和符号结合起来,认为包括语言、科学、宗教、艺术等在内的所有人类文化形式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以解释世界的符号形式,我们面对的世界就是一种符号化的世界.卡西尔从符号角度揭示人与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了人——符号——文化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大大地深化了我们对人、文化及符号本身的认识,为我们的人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时代的非洲宗教及其文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一鸣 《社会科学》2003,(12):99-104
在后殖民时代的非洲 ,殖民者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就是宗教。宗教在非洲殖民地国家的传播是一种在形式上不同于枪炮的殖民 ,它对殖民地的占领和统治方式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 ,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在殖民主义解体以后 ,寻找民族之根 ,恢复非洲在被殖民之前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是非洲人最强烈的愿望 ,表现在当代非洲后殖民文学文本中 ,这种愿望就成了一种对记忆的追溯。这些后殖民文本从文学的角度表现了非洲殖民地或后殖民地存在的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宗教与文学互相渗透、彼此交融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由于文学具有强烈的形象感染力,宗教便利用文学艺术的这种特殊魁力来宣扬教义,从而给宗教神圣的殿堂罩上了一层艺术的光辉。另一方面,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而宗教在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中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文学艺术势必也要反映和表现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此外,随着世界市场的开辟和人的活动范围的拓展,宗教往往成为文学交流的先导和相当活跃的媒介。这样宗教与文学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在宗教与文学的关系中,宗教对文…  相似文献   

6.
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人到何方去?人究竟是万物之灵长,还是一种卑微的生灵,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还是上帝的子民?这类疑问从来就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经常思索探询的问题,宗教和文学毫无例外地也会要涉及这类问题,但两者对此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下面试作比较和论述。 一、人——创造者还是奴仆? 按照常理来说,宗教和文学都是人创造的并为人服务的东西,这对于现代的普通民众而言似乎是非常明确毫无疑义的,但对人类的祖先——远古先民来说,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倘若我们再换一种眼光,用科学和历史的眼光来研究看待这一问题,那情况也同样并不简单。 在各种宗教看来,人皆是神、是上帝、安拉创造出来后,没有神的创造,人类就不会诞生。例如基督教便认为:上帝是天地的主宰、万物的创造者,它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早在人类迈入文明社会之前,就牢牢地扎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之中。千百年来,人类创造了各种信仰形式,宗教信仰无疑是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如果说,理性地思考人的当下存在之局限,以及建构一种超越世俗而走向神圣彼岸的信仰是各种宗教教义的核心,那么,宗教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揭示了人的存在的有限性,以及有限的人对无限的终极神圣的一种永恒的追求。由此,宗教信仰必然表现出对尚未实现和证实的“彼岸世界”的确信,并将它作为现实之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一个神圣导向。不同的民族创造了…  相似文献   

8.
<正> 宗教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形态。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讲,宗教依然是一团谜。人们不断发问:宗教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文化呢?答案纷纭杂陈、莫衷一是。本文认为,宗教乃是一种情感与认识尚未分化的文化形态。一、宗教的情感因素如果单从认识的角度去评判宗教,宗教似乎只有荒谬可言,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简直是难以置信的。然而,宗教毕竟产生了,并且始终存在着。究其原因,就在于宗教并非完全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要改变"宗教是政治意识形态"的观点,"宗教是文化"的观点已经被学界所认可,但是宗教不仅是文化,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所谓文化,实质上就是自然的人性化,文化作为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被"人性化了的自然"。而宗教观念的教义化和信条化,宗教感情、宗教体验的目的化、宗教行为的规范化,宗教信徒的组织化、宗教生活的戒律化和制度化等等都是人性对象化(异化)的产物,是文化创造,所以,宗教是一种文化,整个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体系并作用和影响其他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宗教,不仅越来越具有人文科学意义上的“文化观念”形态,以致国内外学界都有人致力于构建宗教文化学,而且跟世俗文化的互相渗透越来越频繁。宗教自身的这些变化,使其从“神学”的地位中摆脱出来,而跟作为“人学”的文学发生交流。这是我们考察20世纪华文文学中宗教文化影响的总背景。  虽然中国古典文学也存在着宗教文化的运行机制,但20世纪华文文学中宗教影响机制却并不是由它直接演变而来。儒家中国体系的被责疑、被批判,使20世纪华文文学中的宗教影响机制拥有了种种新质,这些新质在20世纪社会和作家心理的巨…  相似文献   

11.
以往对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研究,大都局限于二元模式中讨论。我们从人类多元文化样式的大背景出发来重新考察这种关系,认为作为人类创造的两种文化样式,科学与宗教冲突的实质在于对文化霸权的争夺;而科学与宗教是应该而且也可以走向和谐的,其基础就在于人性圆周的完满性。  相似文献   

12.
略谈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温治华宗教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相信而且极度相信神创造世界,神支配世界。宗教又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较为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同哲学、历史文化、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华人众多,中国宗教文化对华人的影响十分深远,长期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人宗教文化。华人宗教文化渊源于中国宗教文化,并有所发展。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宗教文化的深厚、博大及其较强的辐射能力。(一)早期移民将深厚的乡土情结与虔诚的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的最初形态。移民是中国宗教文化向东南亚扩展影响力的最重要的载体。中国向东南亚的移民很早便开始了,而大规模的移民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生活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居民,凭着地理优势和舟揖之便,更是率先结伴飘洋过海。…  相似文献   

14.
卡西尔将康德的图式概念和符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认为世界就是一种符号化的世界,语言、科学、宗教、艺术等在内的所有人类文化形式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以解释世界的符号形式。卡西尔从符号角度揭示人与文化的本质特征,构筑起了人——符号——文化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赋予了人、符号、文化新的哲学意义,从而为人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正>对于文学,人们多是从主客体两方面来进行论述,主体方面主要是从作者,近年来也兼及到读者,客体方面则基本上是从作品来说明文学的性质特征.这也难怪,文学是由人创造,并且为了人而创造的,这样,从主体来审视文学就顺理成章;而我们谈论文学时,那能够落实为具体对象的是什么呢?是作品,因此从客体研讨文学也事出有据.但是,对于文学不应只从主客体两方面来分别说明,还应从主客体联系着的活动过程来加以界定.活动过程的方式、范围、性质等因素是包含了主客体双方而又超越了其中任何一方的.我们不妨将影响活动的条件和活动体现出的性征称之为氛围.从形成文学的氛围来研讨文学应是更为根本的理论角度.  相似文献   

16.
宗教既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当我们把中国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考察,并把它放到整个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来加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各种宗教——原始宗教、民间宗教、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各自的文化个性,表现出了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的特征,同时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外来的各种宗教与传统的思想文化之间,相互冲突,相互融合,表现出了文化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相互渗透与深刻影响。而外来宗教的中国化与中国诸多固有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则使中国宗教文化的上述特征表现得格外充分。正是在这种文化的普遍联系中,中国宗教展现了其渊远流长的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研究中国宗教史,也就有可能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宗教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试论佛教中国化的世俗基础屈小强一、《维摩诘经》和居士佛教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对于人与宗教的关系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人并...  相似文献   

18.
智慧·智慧人·智慧文学─—兼论希伯耒智慧文学的特质黄汉平公元前30、20世纪之交至公元2世纪,希伯来人(即古代犹太人的别称,又称以色列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尤其在宗教、文学、法律、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其文化遗产主要荟萃于希伯来...  相似文献   

19.
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美与鉴赏美的活动,同宗教有着一种本质性的关系。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忽略了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有人致力于宗教与科学的和解,有人关注宗教与伦理道德,只有极少数人意识到宗教艺术和其他艺术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蒋述卓著的《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是一本探讨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的很好的书。作者从元理论的角度来思考艺术与宗教,从宗教艺术的大化、想象与象征、艺术意境、文艺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从审美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来研究审美与宗教的相通和依违,从而深入探讨了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和相互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萨满教及其世界观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满教是我国北方民族自古以来普遍信仰,并且至今还残存着的原始宗教。这里,笔者从思想史角度,对蒙古族萨满教及其世界观的发展变化问题,提出几点见解。 一、蒙古族萨满教是发展完备的原始宗教 蒙古民族是源远流长的古老民族。蒙古民族在古代所信奉的萨满教,不但是从其原始社会产生发展而来的原始宗教,而且是发展完备的原始宗教。有些学者认为,萨满教是“近似宗教的一种特殊的信仰活动和现象。”,或者说萨满教只是一个“自然信仰”。显然,这种观点和说法与萨满教,尤其是与蒙古族萨满教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的。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者再度丧失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