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反腐成为公民实施监督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有效打击腐败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如网络反腐中的言论自由权与政府官员的隐私权之间极易产生冲突。如何平衡和协调好网络反腐和官员隐私权之间的关系,保护因网络反腐而受到侵害的官员隐私权权益,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于网络反腐与官员隐私权的协调保护,应坚持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利益平衡原则和比例原则,并从限制官员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增强公民对官员隐私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等路径保护官员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2.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中国反腐的选择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治理腐败中越反越腐的困境启示我们,有效治理腐败的关键是及早发现腐败。被世界各国誉为反腐利器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在预防和惩治腐败中发挥着他律和自律的双重功能,特别是能监测官员的财产变动情况,及时发现腐败。因此,走向制度反腐的中国应全面借鉴实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然而这一制度在中国的实施却充满艰辛和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领导层,同时也存在着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风险。因此,财产申报制度的实施既需要领导层的"奥德赛精神",自己捆绑自己的手脚,也需要谨慎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少数政府官员的腐败主要因理念的偏颇;心理偏差;文化传统的影响;改革开放的冲击以及制度设计的缺陷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4.
政府信任流失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这不仅会削弱政府的合法性,而且会妨碍政府治理,更会破坏社会和谐。基于什托姆普卡的理论,我国政府信任流失的状况可从言辞、行动和信任的功能替代品等三个方面来检视,其原因既有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也有公民和政府的因素。政府信任的重塑过程既是政府治道变革的过程,也是公民和政府的一场心理革命。因此,主动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塑造现代公民意识,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是重塑政府信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公众对政府的信任问题日益突出,而公众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价活动的开展为公众与政府的互动搭起了桥梁。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特定地区相关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政府绩效对公众信任的影响最大,其次公众参与程度和评价结果应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公众信任;同时,评价结果应用通过政府绩效对公众信任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公众对政府的信任问题日益突出,而公众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价活动的开展为公众与政府的互动搭起了桥梁。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特定地区相关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政府绩效对公众信任的影响最大,其次公众参与程度和评价结果应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公众信任;同时,评价结果应用通过政府绩效对公众信任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如何构建和维持政府信任是公共管理学者和实践者关心的重要议题。政府信任即政治信任,是公众与政府互动过程中对政治制度与政府行为的一种心理预期。综合来看,政府信任的测量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通过公众对政府持肯定或否定态度测量,二是间接通过其他态度(如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测量。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有社会人口属性、政治、政府、经济、社会、文化等六个方面。改善政府信任需要深化政府改革、提高公众满意度;改进政府绩效、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形象、打击官员腐败;积累社会资本、提高社会信任。  相似文献   

8.
进入 2 0世纪以来 ,美国政府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 ,并且呈现出新的特点。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腐措施 ,有效地打击了腐败现象 ,为美国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良好的政治环境。但反腐措施也有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梁行 《华人时刊》2007,(7):44-49
搞腐败,都是偷偷摸摸,见不得阳光。然而,却有人在众目睽睽下进行。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这是时下不少政府官员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什么叫“作为”呢?字典上解释为,做出成绩。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情形,一个是很多政府官员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用扎扎实实,任劳任怨,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态度为本部门、本单位乃至本地区的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取得显著成绩,受到人民群众欢迎和爱戴,实现了个人的地位。另一个是有的官员为了有作为,滥用职权,不按科学规律办事,在其所辖范围内,脱离实际,滥加管理,大兴土木、大搞工程,为自己标榜政绩,劳民伤财,搞得民怨沸腾。这不是作为,而是地道的“乱为”。  相似文献   

10.
11.
特色小镇成为时下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热点,而打造小镇特色生态链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同样地,乡村文化传承和小镇运营亦需当地居民支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青岛市国家级青少年足球小镇为例,通过运用PLS-SEM实证检验当地居民参与特色小镇建设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政府信任、风险感知影响当地居民的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同时,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直接影响当地居民参与意愿;且感知有用性、政府信任、风险感知通过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当地居民参与意愿,但是政府信任对主观规范影响不显著。故目的地政府应该注重构建特色小镇利益共同体以提高当地居民的获得感、提升居民参与的保障性、提高居民的政府信任度和抗风险能力,注重居民利益以此激发参与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腐败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既要重视制度反腐的作用,更要重视文化创新的反腐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信任作为一种理念和机制,为建立新型的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文章基于信任的视角,以确立大学的公务法人法律地位为前提,以完善立法、厘清政府与大学权责边界为关键,从而建立和完善高校社会问责制,确保政府的权益成为制度保障,同时提出了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公众参与是政府治理实现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选择。信任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基本关系,信任是编织政府与公众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建构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公众参与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参与主体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公共政策制定主体对公众参与的信任。深化改革、拓宽渠道、培育能力是走出信任困境,实现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与公众参与良性互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陆文军  宗巍 《21世纪》2013,(12):44-48
反腐是全球课题。2013年7月,透明国际公布一份针对全球107个国家和11.4万人的调查,4个人中就有1个人称自己曾经行贿或受贿,超过一半人认为政府腐败情况越来越严重,有51个国家的执政党被认为是最为腐败的机构。  相似文献   

16.
政府信任其实是一个合法性问题,政府信任度的下降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政府与公众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成为政府信任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加强公众与政府的互动,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无疑成为当代政府信任构建过程的题中之义。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主理论,是对传统民主的矫正与超越,其本质强调政府与公众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从而赋予政府更多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发展,网络反腐以其具有的高效快捷、透明安全、成本低廉、舆论性强等特征,日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反腐手段。政府作为网络反腐的主体之一,其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决定着反腐的成效。目前我国政府在网络反腐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政府在网络反腐中要从办公形式、法律法规、人才培养、整合资源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推进网络反腐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而制度又是信任产生的基础,其公正性和完善性是影响城镇居民对政府信任的重要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以此为基础的模型分析显示:制度的公正性和完善性与城镇居民对政府信任成正相关关系,且制度设计的完善性比制度的公正性对信任的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政府信息公开在网络反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不仅能够加强公民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和知情权,而且有利于政府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树立廉洁形象,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腐败。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在网络反腐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政府机构信息公开意识淡薄,对网络反腐存在抵触心理;政府机构滥用自由裁量权,垄断网络信息资源;信息公开质量不高,形式主义严重;政府网站建设存在不足,公开内容和方式需要完善等。为保证政府信息公开在网络反腐中的有效实施,应加快网络反腐立法建设、推行官员财产网上公开、加强政府网站平台建设、积极开通政府微博、不断改进网络发言人公开方式,从而推进网络反腐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政府与公民信任关系的本质,从政府与公民之间信任关系的双向性内涵入手进行分析,即政府信任关系是双向的,既包括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也包括政府对公民的信任。因而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必须揭示这种信任关系的本质。政府与公民间应是契约型的信任关系,即政府所享有的权力是公民权利的让渡,政府用契约的形式把公民对它的信任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