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生态文化”现象产生之后,成为众多学科尤其是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文学、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就其研究目前主要有如下立场和主张:一是“对象”的实证和科学主义范式;二是当作一种虚幻的文化观念创造和进行批判的主张;三是指认为一种民俗审美的大众化重构性实践;四是从地方或民族生计模式的文化生态知识和技能挖掘与利用的角度去研究;五是基于现代经济背景的开发与保护的思考和研究。这些研究的倾向在逻辑上把“原生态文化”活动“实体化”了,没有“主体”立场,即没有把“原生态文化”当作“人的活动”去理解,所以看不到问题的实质。“原生态文化”虽然在实践上它可以以一定的文化产物作为媒介显现,但其本质不是这些媒介物,而是“人的活动”,应从人的生产实践方面去认识和揭示。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艺术学升格为独立门类之际,有必要深入探讨中国艺术学学科的研究生教育问题。其中,作为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主体的导师之素养规格是必须探究的,这对促进中国艺术学学科的整体发展、促进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都是具有学理与现实意义的。本文以艺术学家张道一先生的教学为研究案例,揭示出做研究生导师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导师必须具有"四义观念";艺术学研究生导师需要有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小说概念内涵至今仍众说纷纭,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相比别的概念,“新历史小说”较能涵盖繁复驳杂的各类创作现象;但也存在局限与不足。“新历史小说”本质内涵在于历史观念和创作观念之“新”及“历史”含义之“变”。但“新历史”也可能对作品审美特性构成一定遮蔽,导致创作与研究过多注目于历史观念之新而相应忽略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审美呈现等。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小说概念内涵至今仍众说纷纭,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相比别的概念,“新历史小说”较能涵盖繁复驳杂的各类创作现象;但也存在局限与不足。“新历史小说”本质内涵在于历史观念和创作观念之“新”及“历史”含义之“变”。但“新历史”也可能对作品审美特性构成一定遮蔽,导致创作与研究过多注目于历史观念之新而相应忽略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审美呈现等。  相似文献   

5.
“艺术学学科性质”问题是当下艺术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而热门的话题。作为二级学科艺术学的“艺术学”,在其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曾出现过多种称谓,如“一般艺术学”、“艺术科学”、“艺术哲学”,乃至于“美学”(如KonradLange)等,导致这种名称混用的现状既有历史原因,亦存在某种对学科的理解问题。艺术学是一门针对艺术主体、艺术实践、艺术作品、艺术规律、艺术价值、艺术现象等做科学研究并辅之以哲学思考的人文科学;艺术学是以科学方法及哲学方法论为工具、以整体艺术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艺术学不是“艺术哲学”,而属于“艺术科学”。  相似文献   

6.
基于艺术学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之后的艺术秩序建立之需要,以概念性分析方法研究艺术存在事项可知,艺术是一个复数;应确立变与不变的艺术变迁观念;变化的艺术内涵因素至少包含情感、观念、价值、手段四个核心因素;不变的是艺术灵魂品位,包括艺术之味道、气质、极致、魂灵;应依循"艺术是一个复数"和"变与不变的艺术变迁观"创立变与不变的中国艺术学秩序、推进"民族艺术学"学科的研究,发展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创立中国的艺术学学派。  相似文献   

7.
艺术学:莫后退——论艺术学研究的学科构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虽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在学科目录中确立,但艺术学研究的实质性突破迄今未有建树,且又有出现没有艺术的“艺术学”研究倾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对马采先生阐释百多年前的德国艺术学学者的学科归纳不够注意,或竟不甚了了。在马采先生阐发的成果基础上,结合今天艺术学面临的现实,从分类学角度论述艺术学学科构架,艺术学在二级学科下的架构应该只列类、专业方向、研究方向三级层面,其中三大类是(l)基础艺术学类,也可称一般艺术学类;(2)应用艺术学类;(3)交叉艺术学类。在三大类之下,各有自己的分支专业、研究方向。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其内容必有所增续,但只是相应层级上的充实,不是平行的罗列排比。艺术学是现代学术研究范畴的艺术科学,艺术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归纳,离不开对艺术实践环节的熟悉,因此,艺术学研究者不可陌生于艺术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艺术学与美学的科学定位 ;艺术的本质与艺术活动的特性 ;艺术创造、艺术欣赏、艺术批评与审美创造、审美欣赏、审美批评的关系 ;艺术的功能与效应等 4个方面评析了杨恩寰、梅宝树的新著《艺术学》一书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从艺术学本体出发,对国内动漫进行审视与反思,通过实例列举、比较研究、回顾历史等方法,发掘问题,并提出国内动漫如何在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上进一步结合的具体观点.要实现这个目标,远非改造动漫创作的外部环境那么简单.首先要改变的,是所有动漫人的观念态度:即应当首先将其视为艺术创作而非商业制作,要使作为审美对象的动漫作品体现出其根本性的价值———即满足人们内心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0.
论艺术学交叉学科的范式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学交叉学科不是相邻学科向艺术学领域随心所欲渗透、添列的大杂烩,而是和艺术学主体学科存在密切关系,本身处于艺术学体系中的一组学科系统。艺术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了艺术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必要性。艺术结构的某个方面、层次或部分构成了某一艺术学交叉学科的研究对象;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进入艺术学内部得到改造,以适应研究对象,并对艺术学方法构成有效补充;而在具体的学科操演中,对学科专有问题的提出和求解则构成了学科发展演化的历史形态,并凝定积淀为一套规范的学科语言。上述观念层面的范式建构是艺术学交叉学科得以成立的理论依据。在社会建制层面,学术共同体对学科范式的巩固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艺术学交叉学科领域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则需要一系列观念、体制以及人才培养上的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11.
英语词literature原有学问、著述的意思,19世纪后期特指诗歌、戏剧和小说等审美性著述,形成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秉承“诗艺”传统,彰显科学与艺术、功利与审美的区分。古汉语中的“文学”意为“文章博学”,强调文章的学术内涵和经世作用。日本学者用“文学”对译literature,通过笸川种郎的《支那历朝文学史》中译本传入中国。中国学者接受了新的文学概念,观念上则形成两种主要倾向: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派注重文学的明道经世功能,将审美当作是特殊有效的手段;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派强调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审美需求和观念表达的问题进行评析。在文化艺术多元化的格局下 ,以往的审美需求和观念的表达都在重新解构 ,用传统的“架上绘画”和单一的艺术观念下形成的审美趣味 ,面对着现代艺术更丰富的表达形式而显现出既定的审美习惯的单一性。当代的艺术创造者和艺术接受者 ,不但在创造理念和创造形式上要有前沿性和开拓性 ,同时在审美理念和审美取向上更要有前沿性和开拓性。在传统的价值取向上注入新的视觉经验与生存经验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度儿童艺术学研究有相对集中的关注热点,可概括为三大关键词:视觉真实、数字技术、民族化.三大研究热点之外,对视觉真实所营造的"幻象"的意识形态批判,对数字技术之外艺术本身的审美批评,对民族话语所包蕴的个性话语的理论阐释,则几乎付之阙如.以下从这三个方面来评析2012年度儿童艺术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4.
分析作为审美对象的“他者”,提出其审美形态为“传统审美、泛审美,非审美,审丑”。通过对四种审美形态的分析诠释出他们的文化观念分别为:“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中心主义”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消解“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并指出“审丑”具有“批判意义”,“审丑”不是“表现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简要介绍国外现代艺术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了在我国进行现代艺术学建设的几个比较重要的理论课题:关于现代艺术学研究,认为应大力提倡开放、交流、对话的观念;关于现代艺术学科建设,认为应建立一个相对系统、完整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它包括宏观的体系性艺术学科系列、比较艺术学学科系列和其他分支学科系列。作者还特别对比较艺术学这一艺术学科作了重点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与西方人注重“灵魂”不同,中国人重视的是“人心”,西方人讲的是“救赎”,中国人讲的是“自悟”。西方文学中“灵魂拯救”观念所体现的审美价值,是一种超验自省,充满神爱的终极关怀;中国文学中“人心自悟”观念所体现的审美价值,是一种尚实劝善、充满仁爱的群体关怀。中西方文学在各自的语境、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各自皆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着各自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王维艺术学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以“诗”为中介,以艺术功能为基础,以艺术构思为途径,“打通”了诗、书、画、乐等诸种门类艺术。这种具有“一般艺术学”意味的艺术思想是王维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融合的反映,也是整个盛唐时代艺术风貌的呈现。王维的艺术学思想对当下“一般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艺术学理论民族学理的建设,既是学科自身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艺术实践和文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很早就有从综合的文化的角度认识艺术活动的传统。艺术、审美、生活、文化紧密相连,凸显了中国艺术理论以和谐理念、人间情怀、诗性品格等为基本特征的"大艺术"理论风貌。当前艺术学理论的建设,应重视民族艺术理论的精神传统,在广纳中西滋养的基础上,重新打通民族审美与艺术精神的血脉,夯实艺术学理论的民族学理基石,推进建设既能与世界艺术理论对话又能切实解决自身问题的中国当代艺术理论话语和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艺术学理论的中国艺术史,本质上是综合的、宏观的、整体的研究与描述的中国艺术史,即是“复数”的艺术史形态,不是分门别类的门类史的形态,也不是“拼盘”的艺术史形态。将各种艺术门类同时纳入“史境”中,整体地研究中国艺术各种现象的形成与流变,整合艺术门类的材料与作品,对“史境”中的共同艺术规律和艺术现象进行综合的描述,避免像过去的艺术史成为门类艺术史的“拼盘”方式。这是在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基础上,建立、架构与整体地建构中国艺术史学的起点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儿童文学理论是文艺理论有待建设的一个分支。论文依据“同情”的主客体关系属性,以及与伦理学、美学、教育学、文艺理论的密切联系,阐发和论证了“同情”作为儿童文学理论奠基石的合理性和可能性。首先,就“同情”作为儿童文学审美基础,从“同情”实施对象范围方面,梳理概括了侧重人类社会和侧重万事万物两个脉络。继而论证凝练出“交叉重叠迁移性发生”的儿童“之同情”审美机制:“把事物吸收进来”与“把自己变成事物”此消彼长,交叉重叠地互相迁移。其次,以教育是儿童文学基本功能之观念,探讨论证了教育功用的两大方面:善良和兴趣的培育以及拯救人性。培育功能两方面是二而为一互相激发;拯救人性功能除了儿童文学一般审美机制之外,更有作品内涵之“同情”唤起小读者沉睡的人性痛感来实现拯救的特殊审美机制,与康德所说的崇高审美所获的“消极的快乐”相似。最后,论证了儿童文学的认知问题。认知特点为“期待着每个人的赞同”的共通感特点极为突出;认知以模糊朦胧形态而存在;认知功能与教育功能浑然一体无法分割等三方面。论文展开始终辨析借鉴伦理学、美学等各方面理论资源,并结合儿童文学创作、文类、作品以及接受的实际经验,确认了儿童文学从“仁之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