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主体—技术手段—客体”系统范围内,主体是生产活动的承担者,是作用于客体的能动性的源泉。主体包括个体、社会集团和社会。社会作为主体是通过个体的活动实现的;个体作为主体是以社会的代表出现的。客体则是包括在主体的生产活动中的自然界的一部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被描述为人的各种形式的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不是某种仅仅与主体有关的东西;它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生产活动的主观方面在最一般的形式上表现为主体能动性的体现;客观  相似文献   

2.
论审美关系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学科。审美关系使主体与客体得到具体的规定,成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这是因为,一切人对现实的反映,都是以一定的人与现实的关系为中介的。当现实客体还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它只是外在于主体的独立自在之物,还不是人的对象。同样,主体也还是没有与现实客体发生关系的、没有得到具体规定的、抽象的主体。只有当客体的某一方面或某种属性被人所认识、需要和改造,亦即形成一定的人与现实的关系时,客体的一定方面和属性才成为人的对象;同时,主体的一定状态才成为特定的反映主体。审美作为特殊的人对现实的反映形…  相似文献   

3.
戚杰强  代晓丽 《创新》2015,9(1):67-70
认识不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还包括主体对主观世界的反映。主体、客体、中介是认识的影响因素。信仰是一种认识活动和反映客观存在的精神状态,同时还是一种确信态度。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确信态度,终究属于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范畴。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主体与客体在中介影响下相互统一的过程。主体、客体和中介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思想是:第一,实践是客观的。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物之间进行的物质活动。第二,实践是能动的,是人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意志、信念为动力,自觉地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既表现为主体人的物质力量对客体的作用,又表现为主体人的精神力量对客体的作用。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是不断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第四,实践是革命的,它既能使客体发生变革,又能使主体得到革命  相似文献   

5.
1983年4月至7月,我们一行三人赴贵定县词查农村制定和实行乡规民约的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回顾这次调查,使我们对社会调查的意义和作用有一点新的认识,即在社会调查中应做到调查主体与客体的一致,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调查效果。调查主体即调查者,调查客体即被调查者(包括被调查的人和事)。从常规来看,在调查活动中调查主体是主动的,调查客体是被动的。但作为社会调查,二者又具有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在论及主体性问题时,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回避对客体的考察,或以为对客体的研究与对主体的研究毫不相干,或以为关于客体本质的探讨势必影响对主体性的确认,从而忽略了客体研究对于主体性论证的意义。然而,两极相通,主体的本质力量只有在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中方可显现,主体的能动作用也只能在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客体那里得到最终确证。因此,通过对构成人类认识结构另一极的客体所作的分析研究,我们或可从中悟出主体性之真谛。1 毫无疑问,任何认识论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一定的本体论为前提,对客体 范畴的规范,更是明确反映出研究者的本体观…  相似文献   

7.
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是辩证的统一。任何方面的倾斜和分离都不利于文学创作,不能否认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境况等客观因素对于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但更应该注重审美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主要在现在审美创造能力、审美情感因素、审美意念指向和审美个性特征等方面。主张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统一、相互演进和交互发展,旨在强调把作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人提高到与历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境界,实现人的审美工程建设,把人的素质加以优化,性格加以美化,人生态度和理想逐步加以崇高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客体应包括主体以各种认识形式(逻辑的与非逻辑的、理性的与非理性的、经验的与超经验的等)加以把握或试图把握的一切事物以及宇宙总体,而不仅仅是现实地进入人的对象性活动范围内的事物。根据这一对客体的界定,文章把客体区分为属人客体和意向客体两类。前者是主体现实认识到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兼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二重性的事物;后者则是主体以猜测、想象、思辨等方式把握的对象,具有自在性、抽象性、推测性和范导性等本质特性。最后文章简要分析了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历史研究中的三重主客体关系袁林作为现实的曾经发生过的社会运动过程,历史不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积淀,而实践本质上就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种具体形态。作为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过程,历史研究不过是历史学家认识活动的积淀,而认识本质上也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种具体...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发挥耿立军主体性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为主体所特有的性质和功能。我国过去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且把它当做社会主义经济特有的优越性,应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是客体存在,也是主体存在,无论人的思维活动指向自然世界还是指向精神世界,人都是无法回避的认知对象.人要认识人,这是客体世界向人提出的课题,也是精神世界向自我提出的课题.看来,重要的不在于我们是否谈人,而在于怎样谈人。马克思在其一生的革命活动中也曾不同程度地关注过人。值得指出的是,马克思始终以现实的态度关注人,这种现实精神不惟表现在他把人放于现实关系中,从人的现实活动、现实关  相似文献   

12.
从个别到一般、从客体到主体的嬗变──古希腊辩证法发展初探赵宏志辩证法作一为种自觉的理论思维方式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物,但它的渊源却存在于古希腊哲学之中,无论是客观存在的辩证法还是认识的辩证法或者人的创造活动的主体辩证法,都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它们的萌...  相似文献   

13.
一、道德判断的内涵 1.判断是一定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凡是对事物的属性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都是判断。当某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被赋予某种道德属(如善、恶、正义,非正义等)的时候,这个判断说是道德判断。用语言的形式表示出来说:A认为B的行为是善(恶)的。“A”是判断主体,“B”是行为主体,“B的行为”是判断客体,“善(恶)”是判断主体以某种道德属性对判断客体的肯定或否定。 2.道德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的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道德”表示行为合于理,利于人,内含一种价值上的肯定。作为道德判断的客体,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共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共享成本从根本上影响共享主体参与共享的积极性;共享客体自身的时效性、地域性及易损耗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共享活动的开展造成阻碍;政策法律环境、网络环境、信息环境和平台环境等因素也对资源共享活动的推广造成制约.研究表明,主体制约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客体因素则通过影响主体决策发挥作用,而环境因素则会影响主体的决策,改变或减少客体自身属性带来的制约.基于此,在共享过程中,要确立以"政策为导向,利益为纽带"的共享机制,调动主体共享积极性;通过完善科技资源管理体制建设,合理配置科技资源;重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共享环境.  相似文献   

15.
把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和《哲学笔记》等哲学认识论著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列宁的认识论体系中,核心范畴是主体和客体,基本矛盾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列宁的认识论就是以主客体及其关系为中心而展开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主体和客体的界说 对主体和客体这对范畴的界说,列宁不仅坚持了马克思提出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8页)等光辉思想,而且作了许多新的阐释。关于主体范畴,列宁提出了“具体的主体(=人的生命)”(《列宁全集》第38卷第…  相似文献   

16.
法、政治、道德、艺术、宗教等是社会调节机制内的一些基本形式。它们具有各自特定的起源与发展、本质与特征、结构与功能。法的社会调节直接以社会客体为内容,要求社会主体尽可能精确地把握社会客体及其内在属性和发展规律,强调社会客体必然性对于社会主体活动的刚性限定。政治的社会调节具有权威性,以制度的形式安排一定社会中个人与国家的相互关系,以政策、规章等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的社会调节表现为社会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是从社会主体需要的角度判断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因而在本质上表现为社会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和利益所产生的体验。艺术的社会调节通过主体对人类创造的客体即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来实现,在非强制的、自由的状态下,使人际关系得以优化,构建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和谐。宗教的社会调节带有神秘、虚幻的色彩,但曲折地反映了人类不甘心长期受制于外部必然性的挣扎和对自身生命力量充满希望和理想的内在信念。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理论界开展了对思维方式问题的讨论。本文仅就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范畴,谈一点粗浅看法。一、关于思维方式及其构成要素1.什么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作为哲学认识论一个重要范畴,思维方式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从思维主体看,是主体在进行思维活动中所采取的模式或样式,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是主体把握客体、通向客体,得以实现和完成的工具或手段。2.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改造现实的人类活动形式之一,它是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两方面,探讨古代哲学和文学理论中“神”的意义。哲学中的“神”有主体,客体之分,客体之神为“自然之道”,主体之神是人之志、气、性、情、欲的综合体。哲学之“神”首先被引入绘画理论,接着由刘勰引入文学理论,强调主体之神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自唐以后,文学艺术的审美注意凝聚于客体,主体之神由“意境”、“象外”向客体转移,从“诗而入神”实现主体之神对象化,这就是主、客体“神遇而迹化”,创造出中国古典美学中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实践,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曾作过有益的探讨,也各有不同的解释,但都未能 对它作过科学的规定。旧唯物主义用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去看待实践。把实践理解为 生物似的适应环境的活动。即仅仅从客体方面来理解实践;唯心主义者则从精神是世界 的本原这一前提出发,往往把实践完全归结为精神的活动,即仅仅从主体方面来理解实 践。马克思则扬弃了他们各自的片面性,把实践看作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求人们 从主客体的相互作风中去考察实践。 事实上,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从主体到客体和从客体到主体的双向运动过程。所 谓客体向主体的运动,是…  相似文献   

20.
价值分类反映的是价值主体需要类别和价值客体所能提供需要的某种或多种属性。科学的分类应明确价值内容与价值表现形式的关系,厘清价值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与价值分类的边界;研究真善美对价值分类的影响。根据主客体需要关系来界定价值本质与内涵,在当前的德育学科建设中,价值分类应主要基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两个角度:从价值主体角度进行分类,体现了价值主体构成的多样性与价值需要的丰富性,可以为进一步研究价值主体提供理论依据。从价值客体的角度进行分类,人作为社会的价值客体,体现的是他的社会价值;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体现的是自我的价值。人与社会、他人和自身的独特价值类型,体现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