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般理论学科的存在中,作为子系统的法的理论借助于概念的和范畴的思想图象反映为现实的法的整个现实。作为“应用逻辑学”(黑格尔语),它把自身的对象纳入了构成法学基础的那些概念、范畴、科学规律、学说和观念的形式。马克思主义的法的理论也包含了这样一些基本的中心思想:它们一再为经验所证实,为实践所证明,它们可以被认为是绝对真实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涉及的是原理问题。法,作为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它从来没有高于经济的发展和由此决定的社会文化水准,这也属于上述中心思想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哲学上的一时范畴,作者把它引进历史学研究的领域,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出发,指出了长期历史学研究中忽视可能性的原因,探讨了历史发展的可能性的客观依据,史学研究中对可能性探求应注意的问题及其运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物质属性问题,如为什么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又说运动等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应该怎样理解物质的属性?运动、时空、规律等客观实在的物质属性是不是物质等一些疑难问题一直困惑着人们。笔者认为,只要解决物质属性与物质特性之区别,很多理论上的疑云都将消散。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一有的同志根据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讲的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就认为物质只有客观实在性一种属性,从而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列宁关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论述感到困惑:既然客观实…  相似文献   

4.
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的现实性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晓丽 《唐都学刊》2005,21(4):57-60
庄子对审美的关注没有局限于艺术活动,而是把它看作生存的一种方式,以此超越现实生存。在对世界和自身的审美观照中,人才能摆脱规范化和功利化的束缚,赋予单调的现实以意义和价值。庄子的审美生存思想虽然在本质上是心灵化的,但不能忽视其所包含的现实性特征,及其对现实生存的意义,它与道德生存共同构成完整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一切进入文化的事物都被赋予意义。然而,小说的意义制造却并非易事,由于小说的虚构性、语言性的本质以及艺术化的规则和风格,它的意义制造成为一种无比复杂的意义悬置活动。被悬置的意义不但是未确定的,而且是未完全生成的,这样的意义由于其悬置的极限状态,很可能被认为是无法获得的而放弃承认它。 从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的比较看,一部小说的意义并不在于它表达了什么,而在于艺术家打算用它表示什么或做什么,以及由此得到的它与现实的关系。判定一部小说的意义不必具有一个共同的标准,也不在于小说所具备的现实性质,一种现实被纳入或放入一种虚构的环境里,便具有一种虚构性质的意义,因而失去了现实性意义的指导。我们作为一个文化群体,环绕我们的各个事物都有自己确定的意义,小说所做的,是把这样一些现实性事物转变为虚构性事物,把确定的、现实性意义转变为非确定的、虚构性意义。由于人类自我利益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8,(1):88-95
法治是一种现实的存在,真切地表征它的正是法治问题本身。法治问题具有多元聚合性质,它主要通过有偏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显现出来。法治体系必须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性质才能具备更强的国家治理能力。更加坚实地将法治建设置于各种现实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基础上来考量,我们就能够不断擢升法治问题与法治体系之间的契合程度,由此构建的法治体系才会具有更高程度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现实性,进而它才是当代中国的。  相似文献   

7.
一、理想和现实:改革的必然趋势理想是一种动态的、具有鲜明层次性的科学范畴。对于不同历史时代的人或阶级都曾经历了从现实到理想,再从理想转化为现实,现实再转化为理想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  相似文献   

8.
美实在是一种有别于物理实在、感知实在的特殊存在,它明显地带有主体和客体的“共生”性。现代科学的兴起变革了传统的实在论。量子论、相对论已经证实了经典力学所主张的客观实在也是观测主体和被测对象间的“共生”结果。建立在现代实在观上的多世界理论认为,感性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可以由多个观测主体以多种抽象方式所把握的多图景世界,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得到的本体论模型并非只有一个,而是不同的人对现实世界抽象方式不同所得到的本体论模型也不同。多世界理论关于多个世界本体论模型的确立,对于解决美本体问题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对人自身的关怀和对世界的终极追求的增强,可能性与现实性这对哲学范畴越发体现了其强大的诠释功能;从人对世界本原的追问到今天的人文关怀,在经过认识能力的考察后,人类越发的理智了,不断地反问自己:什么是可能的与不可能的,当下的现实是怎么样的,将来可能会如何等等,这是对当下现存事物的质疑。有必要对这一范畴作哲学考察,以解今人之困惑。  相似文献   

10.
在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公民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它既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土壤和根基,也是公民社会建构的必要条件,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当前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大国崛起、人的现代化发展以及法治中国的建设,构成开展公民教育的现实境遇,此时加强和改进公民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探索公民教育在中国实践的现实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陈华兴 《浙江学刊》2005,42(5):47-53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寻求其存在的普遍性、必然性和确定性,以确立自己生活的"阿基米德点".人们对普遍性的渴求与要求自己存在本质普遍化的趋势是全球化理论的根本基础和基本条件.然而,全球化根植于人的本性并不是说人的本性有什么失当,而在于人对人的本性的主观误用,问题的关键在于是谁主导着这个普遍性.如果主导着这个普遍性的谁并不代表历史发展的进步方向,那末,人们追求普遍性的本性实质上是被这个谁之主观性左右着、笼罩着,普遍性的迷雾深深地锁闭着人性的真实展显.当今全球化浪潮有它的人性基础和现实的社会基础.但是,由于当今世界被资本主义所制导,因此,隐藏在这些人性基础和现实的社会基础后面的仍都是资产阶级利益,对于栖居于现实社会的人们来说,它仍有很大的蒙敞性.辩证地认识全球化,既要看到它存在的现实性,又要看到它存在本质的是否具有合理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依据社会主义的价值立场,判别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争取有利条件,积极发展自己,为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找到现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王干才 《唐都学刊》2002,18(1):5-13
从意识观点出发 ,遵循单纯主体性思维形成确立的思维辩证法 ,在古希腊哲学中萌发 ,在黑格尔哲学中完全成熟 ;它不是对经验事实的简单归纳 ,而是对人类思维长期发展史实、对个体思维发生发展逻辑进程的总结和概括 ;它“是一切辩证法的基本形式” ,比客体辩证法的内容更为丰富、充实 ;它是理性逻辑的认识论 ,又是实现思维与存在统一的方法论 ,并且兼具世界观功能 ;它的范畴体系是在扬弃黑格尔《逻辑学》的基础上 ,依据对现实认识运动的分析而构成的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文明的界定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凡  马毅 《学习与探索》2006,(2):192-194
文化的主体是人,它是人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工具体系的创造、积累和传承,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人类知识的系统化。文明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实体,它是由文化成果凝聚而成,是人类文化在各个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社会体系和行为规范的客观实在和外观显示。文化既产生、传承于社会,又能动地推动着文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根据文本存在的形态,可将文本划分为现实文本、意向文本和理想文本。现实文本是当前存在的文本,或者以往曾经存在于历史上某一处的文本,不管它是存在于作者头脑之中或之外,哪怕它过去仅存在了一段很短的时间。意向文本是仅仅作为作者的意向而存在的文本。理想文本则是仅存在于某一解释者头脑之中的文本,是解释者认为作者已创作或应当创作但事实上作者从未实际创作过的文本。一、现实文本  存在于或业已存在于解释者头脑之外的文本,我称之为现实文本。现实文本又至少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历史文本、当代文本和中间状态的文本。对现实文本所作…  相似文献   

15.
矛盾范畴仍然在辩证唯物主义者中间引起极大的争论。这种争论的一个特殊方面是辩证矛盾与形式逻辑矛盾的关系。某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客观的辩证矛盾在我们关于世界的思维中反映为逻辑矛盾;这些逻辑矛盾被认为是客观实在的充分反映,或者被视为仅受到人脑的潜力限制的反映形式。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逻辑矛盾永远不能充分地反映客观的辩证矛盾。这两种观点是最为常见的对立的观点,在文献中还可以发现其他一些观点。本文将讨论辩证矛盾的某些一般特征:矛盾的客观形式与主观形式,它同形式逻辑矛盾的关系。我将对这样一种观点进行论证:如果确实发生了逻辑矛盾,这些矛盾是逻辑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电视的自律与他律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可扬 《唐都学刊》2006,22(5):66-68
电视首先是一个他律的存在,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范畴而存在的。它处在整个文化的大系统中,与经济、政治、宗教、哲学等其他社会文化范畴密切相关,决不是一个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系统。电视的他律性体现为它与整个社会文化与文化大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复杂的联系。一方面它明显地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制约和决定,它只能在文化大系统的胚胎中发育生长;另一方面,它反过来又影响制约着文化大系统。只确认电视是—种社会文化现象的他律性还不够,必须进一步限定它有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特殊性,明确它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文化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一般都认为灵感思维是意识与无意识通融交互的结果。这样看来灵感属于无意识范畴。然而无意识是什么?它怎样产生和以什么形式存在?这些问题还没有深入研究。本文试就此对灵感思维的深层心理结构作一分析研究。 一、原始—儿童思维转化为无意识 是灵感思维的深层心理结构 (一)原始思维是无意识的源泉自古以来人类生活方式有三种形态:原始生活方式、现实生活方式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的生活方式。这决定了人类思维也存在三种相应形态。原始思维、现实思维和自由思维。 法国…  相似文献   

18.
乐之成为理学范畴,主要是指天人合一,亦即人和自然界合一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主体意识。作为一种本体论的超越的体验,它既是情感的。又是超情感的;既是理性的,又是超理性的。它和诚、仁等范畴一样,代表天人合一、心理合一这样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但它是从审美角度说的,在理学真善美合一的范畴体系中,它代表美的境界。作为美的境界,它更强调直观体验,也更强调主体性和主观性。乐作为特殊的情感体验,和诚、仁是不可分开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渗透了伦理学的内容,也有认识的参与。因此,在理学范畴体系中,乐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美感体验或纯粹的形式美。这又是理学范畴体系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9.
权力泛化论     
就广义而言,权力指一种支配和控制别人的能力,它不仅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地位权力,而且也包括一种职业权力。即利用其职业之便所控制的那部分资源去调动和支配别人的能力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我们社会现实的金字塔式权力结构。权力泛化指的就是职业权力的泛化,这种社会现象出现于30年代未——70年代初。它代表了一种觉醒的民权意识。因而它的实质是对于特权现象的一种反动,但这毕竟是一种被扭曲的社会发展之必然它形成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生产资料名义上的公有,而实际上是个人无偿占用,以及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对权力缺乏制约的机制。社会关系网之所以“剪不断,理还乱”。就是由于它是以这种泛化了的职业权力位置为网结,以人情为媒介的要解决好权力泛化及社会关系网问题。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而正确的方法必须来源于我们对这两种社会功能的清醒认识和批判精神。权力是一种客观实在,虽然我们无法用眼睛辨别出它的形状,但却时时感觉到它的存在、我们常看到这种现象:操纵权力者志得意满,受制于权力者忍气吞声,权力之淫威可谓大矣。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在敬畏、甚至诅咒它的同时,又渴望自己能更多地获得它和操纵它。于是,这种奇特的社会心理以及由这种心理导致的社会行为在我们这个国度的现实土壤上,就形成一种权力泛化的趋向,并滋生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纵横交错的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实问题,它与我们屡禁不止、反而愈反愈盛行的“关系学”和“不正之风”有着根本的联系,很需要我们理论界的同志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和说明  相似文献   

20.
我们提出“消费意识”概念是基于以下几个根据: 第一,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生产和需求是人的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环节。包含在需求范畴内的消费行为显然也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性对人来说也就是有意识的。因此逻辑地推定,存在着“消费意识”。第二,从经验事实中我们发现,现代生产力能提供满足人们的自然需求之外的大量剩余产品,这些名目繁多,数量可观的社会产品被不断地消化,这只有当人们去有意识地进行消费时才有可能,而有意识地消费证明了“消费意识”的客观实在性。第三,马克思认为,生产的发展一旦超过自然需要的界限,一种历史形成的需要就代替了自然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