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论“叶韵”和“读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韵”和“读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以前没有专文讨论过。但是,有些专家在探究“读破”的起源时,已经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杨伯峻先生在《破音考略》(《国文月刊》七十四期,1948年)一文中曾怀疑“乐”字的“五教反”这一读破可能起于陆德明《经典释文》给《诗经·周南·关睢》“钟鼓乐之”句中的“乐”字所注的叶韵。洪心衡先生在《关于“读破”问题》(《中国语文》1965年第一期)一文中把杨先生的怀疑变成了肯定。他说《释文》“在‘钟鼓乐之’一例,既注‘音洛,又音岳’,又提出‘或  相似文献   

2.
“形象认识”说,“表现情感”说,“虚构想象”说,都是以偏概全的文艺观,唯有“审美反映”说才能科学地反映文艺的本质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形象”、“意象”只是概括再现文学和表现文学本质特征的两个平行范畴,但根据“审美反映”说、“审美情感”说对“意象”进行一番“革新”,则可以替代“形象”,让它作为文艺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3.
昆仑之说 秦始皇陵仿效昆仑山。这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刘九生,在2013年发表的《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一文中提出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说“乾”     
《周易》首卦的卦名题为《乾》,“乾”字的本义为日光气。“龙”即日光气的创想物,虹是龙的变言。《乾》卦经文可能为古之巫史筮占日气的记录。《坤》卦经文“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与古籍中龙蛇昼合、虹昼降是一回事,皆为不祥之兆。《乾彖》“大明终始”即是对《乾》卦经文六龙潜跃的阐释。从“乾龙日气——乾元阳气——乾天”这一词义演变的轨迹中,可以发掘出丰富的人文意涵。  相似文献   

5.
说“不”     
  相似文献   

6.
说“东西”     
“东西”一词,大体上包含三种含义。 其一,表示方位。《孟子、告子上》:“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楚辞》:“水波远以冥冥兮,眇不睹其东西。” 其二,表示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厌恶或者喜爱。《青衫泪》:“但犯着吃黄(?)者,不是好东西。”《“友邦惊诧”论》:“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其三,泛指一切物件。《儒林外史》:“这都是别人家的东西,不要弄坏了。”《红楼梦》:“有甚么要紧的东西怕人偷了去。”  相似文献   

7.
宋、郑两国皆为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重要的诸侯国。宋人由于承袭先民殷人遗风,"重厚多君子",行事缺少变通而显得呆滞愚笨;郑人由于其灵活多变的外交手段以及应对变革的措施,行事有变通而显得灵活聪明,以至于时人有"郑昭宋聋"之说。这是两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形式以及政治制度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说“■”     
“中”字金文或作“■”。一般认为,“■”字写法有误,当作“■”,取旗帜之象,因为上古有立旗(即“立中”)聚众之传统。学界的这一普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通过对古代神话文本与哲学文本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对“中”字得以构形的经验原型的具体考察,便不难发现,“中”字在上古除了取象于旗帜之外,还取象于“旋转”,而这恰与金文中“中”作“■”形是相吻合的。“中”字之所以在取象于旗帜之外,复取象于“旋转”,这与它内含“世界本原”之意蕴有关。  相似文献   

9.
说“通”     
"通"的思想方法,主要是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种种联系的基础上,将大脑储存的知识经验"盘活",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在为人处事、治学作艺中发挥积极作用。"通"在"经验转移"、"思维统摄"和"通感"三个层面上的表现,要求既敏锐又准确地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要达到"通"的境界,首先必须"突破一点",即在自己的专业与本职工作中"弄通",进而达到"一通百通"。  相似文献   

10.
说“酸”     
吟秋 《社区》2008,(3):55-55
说“酸”得提醋,说醋就得说山西了。山西做醋的历史大约有3000年之久,鼻祖是山西清徐人王来福,十分“百姓”的名字。人说火车一进山西境内就从“呼哧、呼哧,”变成“喝醋、喝醋……喝……醋”,当然这是玩笑话。一次我开车去乔家大院,路边一个一个推小车的都是卖醋的,幌子上大大的“醋”字迎风招展,空气中弥漫着酸酸甜甜的味道,停车看看香喷喷的醋,它居然是热的,感觉就像“刚出锅”。  相似文献   

11.
说“一”     
  相似文献   

12.
说“拜”     
1.对"拜"的几种解释古今释拜者多引<荀子·大略>"平衡日拜"而阐发之,但释者纷纷,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3.
说“心眼”     
想起“心眼”这个词,是因为读到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幼儿园阿姨在休了一段时间的病假后回到工作岗位,心血来潮地要班里“想她”的孩子举手。见只有几个小朋友举手,阿姨显然不满意,就启发孩子:你们这么长时间没见到我,怎么会不想我呢?如果你曾经想过我,就把手举起来吧!这回,除了一个小朋友外,其他小朋友都举了手。阿姨就去问那个没举手的小朋友:“你真的没想我吗?”那个孩子肯定地点了点头。阿姨又问:“为什么没想我呢?”孩子说:“我想我姥姥和我姥爷来着,他们把我的‘想’都用完了,我没有地方想你了!”当天,这个孩子是哭着回家的,因为阿姨罚…  相似文献   

14.
说“灵感”     
从事文学艺术的人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兴来落笔如风雨",洋洋洒洒,一挥而就;而有时正沉浸在构思中,或什么干扰,突然败兴,无论怎么苦思冥想,原先的思路再也想不起来,几天甚至几年过后,受到某种事物的触发,一下子又有了"曲径通幽、豁然开朗"之感,  相似文献   

15.
说“道”     
《易·说卦》第二章:“昔者圣之人作《易》也,得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先“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视“日中星鸟”、“日永星火”、“宵中星虚”、“日短星  相似文献   

16.
说“疙瘩”     
本文试图追查"疙瘩"一词的最早用例、义项的发展演变以及词形之间的关系。"疙瘩"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写法多样,共有六个义项,其中有三个义项进入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义项很丰富。当"地方"讲,只在东北方言中出现。  相似文献   

17.
说“连”     
0.l“连”有种种的意义和用法:①连接:土地连成片;天连水,水连天.②包括在内:连根拔;连皮吃.③连续不断:连打胜仗;连年丰收.④军队编制上的名称:硬骨头六连.⑤指量:一连兵.⑥“连……带”:连人带马;连滚带爬.⑦表强调:他连饭都没有吃;连校长也来了.  相似文献   

18.
说“义”     
对“义”字的口头语言和古代文献的部分意义用法进行归纳,认为从先秦到现代,“义”字都含有“与众人共同抵御灾难”及“分财与人”的意思。又通过分析同源词来推求古义,考释出“义”字的本义应是分配猎获物分得公平。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思想史上“义”字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说“不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言意义的演变及相应的形式演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文章以“不过”的多种意义和多种形式为例,着重说明两种最重要的演变类型语法化(实词虚化)和词汇化(词的组连变词),说明演变的动因是言谈的“省力原则”(包含“足量准则”和“不过量准则”),演变的机制是“语用推理”及推导义的“固化”。演变的规律表明意义和形式的结合是有一定理据的。  相似文献   

20.
说“史”     
从事史学工作的人,多以为史学极其重要,如刘知几曰:“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对个人,涉及安身立命,对国家,关乎治乱盛衰,重要性自不待言。与此相应,学者也多认为,从事史学工作的知识分子在上古便居于重要地位,如王国维曰:“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前古官名,多从史出,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