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宋代士大夫学佛最有特色者,当推苏轼。苏轼学佛有三点为他人所不及。其一是广。苏轼学佛,渗透面最广。在政治思想上,他吸取了佛教教义;在文学创作上,他流露出浓郁的佛家气息;在社会关系上,他所交之僧友,遍于各地。其二是深。苏轼不同于那些泛泛于佛教之中,获取精神慰藉的浅薄之士,他对佛教教义进行了深入探讨,深谙佛家瑜珈之术。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悟。苏轼学佛而不佞佛,最后,大觉大悟,迷途知返,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因此,探讨苏轼与佛教的关系,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本世纪一批成熟的佛门大家的产生,诸如弘一、印光、敬安,到20世纪初叶中国思想文化界兴起的“佛学复兴”思潮,章太炎、梁启超等一代大师倡扬的“佛学治国”,佛的魅力触动了20世纪一大批学贯中西的第一流知识分子不曾为物质外部力量所触动的灵魂深处的心弦,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注于精邃的禅宗佛义,自觉地心仪于这片佛教文化的阵地。这其中不仅包括潜心习佛、造诣精深的僧徒佛侣,而且一些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改良派代表人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章炳麟、高鹤年、陈独秀、周作人、郁达夫,直至鲁迅、周瘦鹃、徐志…  相似文献   

3.
杨子怡 《船山学刊》2012,(4):121-127
苏轼一生辟佛而又交佛、融佛,看似矛盾,其实有其复杂的深层次的原因。其交佛与辟佛都是有选择的,所交者均为融儒于佛之高僧,所辟者为有碍周孔之教且于治世无补之俗禅,苏轼此种作为有其时代文化背景。读苏轼诗文,无论前期还是后期,佛禅思想深深地渗入其骨髓之中。  相似文献   

4.
史怀刚 《船山学刊》2011,(3):134-136
以佛证易、以易摄佛是马一浮易学思想一个主要向度。马氏以"心外无易"之心本论的方式为易佛融通构建了形上基础。他进而在修证工夫与境界上打通易与佛,将易学精神丰富充实。这不仅体现了其深厚的国学功底,也体现了马一浮对当时社会思潮的积极反思和回应。  相似文献   

5.
二程弟子谢良佐作为理学家却被后儒认为有严重佛学倾向.本文试图通过对此一问题的研究,揭示宋明理学融合儒佛道的具体目的和方式.本文认为,谢良佐以追求自然从容作为自己的主体思想,并以之为纽带联结和整合了儒佛道思想,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风格上都与儒家正统思想有所偏离,而他的这一偏离正体现了他在融合儒佛道思想、形成宋明理学方面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好佛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宗元的好佛问题,学术界争议较多。柳宗元嗜浮图言,不排佛道,结交僧禅,书撰僧碑;兴建佛寺,相信轮回果报。从其行为来看,好佛是没有疑义的。问题在于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却又如此好佛,这一现象在理论上该作何解释呢?有论者把好佛归为柳宗元的唯物主义“局限性”的表现,明显有护短之嫌。也有论者根据好佛对柳宗元的学说简单否定,此种态度亦不可取。这两种观点都圃于对佛教的偏见而未对柳宗元的好佛作深入具体的分析。在他们看来,一个思想家无论其理论多么伟大,只要他对佛教的学说有所爱好,立刻就判为哲学立场问题上的失足,不再理会其具体内容是否有可供挖掘的价值,结果往往使丰富的哲学史趋于单一化、片面化。倘若我们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发现,在柳宗元涉足佛教的思想中,仍然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份,而且还将发现在柳宗元好佛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的佛道思想有着深刻的家庭渊源.随着人生遭际的变化,这种影响呈渐进趋势并在他的"临川四梦"中明显地表现出来.汤氏早期的戏剧中,借佛道以阐说其执著追求、肯定人生的儒文化理念,晚期戏剧已完全为佛道思想所笼罩.作者是以种种现实人生镜象为证据,来阐说其佛道理念的.由早期的对情的歌颂,到后来的对情的否定,"临川四梦"最典型、最生动地展示出汤显祖从入世、愤世到醒世、警世而出世的全部人生经历,反映了汤显祖思想探索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以儒佛道三教为基本组成部分的多元融合的文化系统.悠久而丰厚的思想文化是通过具体的人而得以创造、传承和延续的.中国思想文化的三大主干离不开具体的儒佛道三教思想家实际的理论贡献和思想创造活动,儒佛道思想家的思想又能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三家的思想,从而表现整个中国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9.
废名自幼深受故乡浓厚的佛教文化熏习,其思想理路游走于儒佛之间。抗日战争爆发后十年间的乡村避难生活改变了废名的人生轨迹,也使废名思想由援佛证儒、会通儒佛而至出佛归儒,在精神体认与自我塑造中确立了儒家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0.
黄家章 《学术论坛》2012,35(12):1-4
死亡作为一种不可回避的事实,每每给我们的主体自主意识带来最深刻的恐惧。因此带出了诸多问题:死亡是否就表明着一种永恒的沉寂?如何超越死亡而获得安身立命之所?等等。由佛陀创发的佛教,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解释模式,进而开出了异于常识的特殊理路。文章结合印光的三幅书法作品,阐述了印光依据佛理对死亡所进行的思考,他明确地指出,佛法教人了生死,不是只当一种高超玄妙话来说道的,众生在世间的生老病死之苦,正是众生成佛之本。他依据佛典,通过对"北俱卢洲"与"南赡部洲"的比较,说明现实世界时时发生的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正是众生追求脱苦出世的必要导引,故提倡学习诸佛以八苦为师,将苦难当成学道的最直接契机,成无上道。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能使念佛之人,不贪生,不怕死,是确当的了生死之法。这也就是印光整体思想中的核心点。  相似文献   

11.
唐朝佛教对吐蕃佛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7世纪初,随着唐蕃友好关系的建立,开始了以佛教为主的文化交流,在整个吐蕃王朝时期经吐蕃道去印度求法的唐朝僧人有十余人,来吐蕃传法译经的唐僧更多,他们为吐蕃佛教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顿渐辩论之前,唐朝佛教的影响远大于印度佛教,顿渐辩论后虽然印度系佛教取得了主导地位,但唐朝佛教的影响仍然存在,尤其是禅宗思想一直影响到后来形成的藏传佛教的一些派别。  相似文献   

12.
佛教作为世界性的宗教,传入中国以后,在唐朝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鼎盛。与唐朝同时代的朝鲜半岛上的统一新罗,积极借鉴唐朝佛教发展的成果,创立了与唐朝类似的宗教派别,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大师,新罗佛教在朝鲜佛教史上谱写了最辉煌的篇章。并且,新罗在汉字、汉文学、天文学、印刷术、建筑风格、雕塑绘画艺术等方面,也深深地打下了唐朝佛教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3.
高华平 《江汉论坛》2007,9(8):112-115
"文献"有广、狭义.广义的"文献",包括一切知识的载体;狭义的文献,仅指那些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包括地下出土文物上面的文字资料.我们这里所说的"佛教文献",主要指佛教各种的藏经和续藏经中的佛典文献,当然也包括敦煌等出土文书中的佛教资料.  相似文献   

14.
佛教与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佛教与开放的相互关系:一是佛教自身的包客性和开放性,使得佛教在传入中国后,能够因应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以儒学化为契机,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为佛教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佛教在经藏编修、佛学研究、僧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发展.佛教的开放与开放的社会将使中国佛教能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重要的讲经仪式,唱导为实现其宗教目的借用了多种文学手法.正如佛教的转读、赞呗推动了诗歌的格律化一样,唱导直接催生了六朝宣佛小说.文人佛教徒创作宣佛小说时,一方面受唱导中的因缘譬喻之说的影响,在题材和情节上向佛经譬喻故事借鉴,另一方面又大量就近取譬,撰写中国化的故事来阐释佛经教义,表现出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共同体现了北传佛教的一般性特征,即以大乘佛教教义与经典的弘传为主,注重对佛法大义的领悟与发挥.但由于所面临的文化际遇及所处文化势位的差异,二者选择了不同的演进路向,并由此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形态与组织结构特征.就整体思维特征而言,汉、藏两系佛教分别对印度佛教采取了不同的提问方式及继承发展模式.简言之,汉传佛教重佛之“心”,由“心”而立“法”;藏传佛教重佛之“法”,由“法”而明“心”.由此,汉传佛教形成了重圆顿、重简捷、重灵活性的修持理念与教化风格,而藏传佛教则形成了重传承、重次第、重体系的教法特色.当前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传统文化思想底蕴,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历程及其理论精髓对于中国当代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谢灵运与佛教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开创山水诗而著名的南朝诗人谢灵运,因一生好佛,而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谢灵运礼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积极从事并参与各种佛教活动,诸如欲拜慧远为师、改编北本《大般涅槃经》、为《金刚经》作注等;(二)旗帜鲜明地赞许并支持竺道生提出的“顿悟成佛论”。谢灵运频繁的崇佛活动及其佛教信仰,不仅影响了他的思想变化与发展,而且也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8.
人的美在佛教中具有微妙的地位。"涅寂静"的最高美既是对世相美的否定,又是对世相美的肯定,正是在这对立统一中,人的美获得了自己的位置。佛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比较全面、细致和独到地描述了人体美,曲折而又集中地表现出佛教关于人体美的理想;同时也描述了风度美和行为美,其中风度美"神"形"兼备,反映了佛教关于风度美的理想。佛教的行为美则更多地表现在佛教徒特有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悲剧性的崇高美特点。佛教人的美学就在这有意无意之间呈现了。  相似文献   

19.
道教是汉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本教是青藏高原上的原始宗教,二者在其历史过程中都受到了佛教的重大影响。在佛教传入之时,道本二教同佛教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二者也存在着一些差异。道教从佛教身上汲取营养发展为与儒佛并立的成熟大教,本教最终被佛教所湮灭,表现出了文化交流的两种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20.
“都市佛教”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佛教是指以都市寺院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现代都市特点及要求由僧团为主对市民进行佛法弘扬和开展宗教活动的人间佛教。都市佛教不同于都市中的佛教,它是都市中的佛教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它依都市中的佛教而得名,以都市为自己存续的基础空间,具有明显的现代性,有强烈的整体观念和组织观念,发展目标明确,具有广阔的视野和超前的意识。都市佛教是人间佛教的一个组成部分,抑或是大陆人间佛教在当代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佛法在世间的现实版。都市佛教与山林佛教构成了大陆人间佛教的全部内容。都市佛教概念提出已经十年,它逐渐成为学者重点关注与研究的对象,并由此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随着城镇化的普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关注和研究都市佛教的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