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在行政主体为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广大人民群众设定具体权利义务时,即当行政主体在做出与人民群众有具体利害关系的决定、政策的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有权参与行政决策过程,有权对行政主体的具体决策发表意见,而行政主体应尽可能地听取和尊重公众的意见与建议,并赋予公众以申请发布、修改或废除某项决策的权利。公众参与是实现行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必经之路,是世界贸易组织关于行政公开、信息公开的普遍要求,也是调动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实现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这样…  相似文献   

2.
随着政策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政策问题构建日益成为政策分析的首要环节和政策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公众参与政策问题的构建是其实现价值诉求的必要途径,也是公共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和政策合法化程度提升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这一环节中的公众参与却是不充分的,并表现出零散性、附属性、单一性和突进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以政策问题构建为核心,从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互动现状出发,完善公共决策政府议程的全面公开机制。  相似文献   

3.
政策执行力弱化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其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的强弱,也和政府的政策制定息息相关。政府决策缺乏公众参与,政策本身存在缺陷,影响了对政策的执行。因此,在政策制定中,要力求做到制度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政策执行力。  相似文献   

4.
晋海 《学术界》2006,(4):212-215
公众参与环境行政是环境问题本质属性——社会性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政府环境决策品质的必要措施,是行政民主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民主化、科学化、公正化、效益化是公众参与政府价格决策的基本价值诉求。然而,在实然层面却存在公众参与不足以体现公众利益取向、离决策价值目标存在差距、对决策影响力过低、不足以保障决策效用实现等价值缺失问题。实现公众参与政府价格决策价值需要从几方面着手,其中有规范公众参与范围、健全公众参与制度、保证公众参与权利和提高公众参与效力等。  相似文献   

6.
行政决策法治化是现代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行政决策法治化的根本动力和价值追求是公众权利的实现与保障。行政决策法治化通过行政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公众权利的实现与保障上达到耦合,耦合的基本要求是公众参与制度化、利益团体多元化、信息公开规范化、监督形式多样化、责任追究明确化。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公众参与机制的逐步完善有助于推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和合理成分 ,从制度安排层面推动公众参与决策过程 ,着力于提高公共决策的质量 ,防止决策无能或决策失败。  相似文献   

8.
公共投资项目决策公众参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投资项目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推进公共投资项目决策的透明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必须加强和完善我国公共投资项目决策公众参与机制.文章通过公共投资项目决策公众参与的一般理论分析,对公共投资项目决策公众参与的进行了辩证思考;分析了我国公共投资项目决策公众参与的特点及主要存在问题;提出加强我国公共投资项目决策公众参与的对策建议,以希对理论界和实务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健全的机制是推进公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决策的重要保障。针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决策的机制建设虽逐步加强但仍存在较多不足的现状,应健全行政决策公开、公众利益表达、政府回应、激励约束等机制,进一步激发公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决策热情,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彰显社会管理成效。  相似文献   

10.
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广泛的公民参与是构建我国行政管理体系的政治基础,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共决策参与有着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由于传统文化、公众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由此而来的诸多困境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强化电子政府的作用,公开政府信息;完善相关制度,拓宽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提高公众行政决策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立法的完善与否体现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指标。当前地方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立法虽已明确程序控权、公众参与、决策行为期限、决策风险评估和决策后评估等内容,并已经界定范围、决定起草、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审议决定、事后评估等系列流程,但是尚存在对重大事项界定不清、专家论证与公众与参与缺乏制度规范、对相关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不足等弊端。今后的立法完善应当进一步细化决策事项,同时完善决策公众参与制度、智力支持系统以及合法性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制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  相似文献   

13.
当前,行政决策程序的机制尚不健全,行政机关违法决策、随意决策问题时有发生。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是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内在要求。在行政决策过程中,程序参与性、公开性和及时终结性是行政决策最低限度的程序正义要求。行政决策应以"行政参与"与"行政公开"的程序理念为基础,以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可行性/不可行性论证、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制度为核心,建立具体的正当性程序规则。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参与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机制的完善离不开公民的政策参与。公民的政策参与.有利于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实现和扩大公共政策体系合法性基础;有利于促进公众监督及保证政策的公共价值。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存在以下困境:主体性困境、渠道性困境、信息性困境、组织性困境。对此,应提高公民自身的参与意识与能力;畅通及完善参与渠道;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民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素质多维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众参与是加快我国行政法民主化建设的重要方式,文章力图从研究我国公众参与行政法治建设的现状出发,全面分析公众参与行政法治建设存在的若干不足之处,通过总结公众参与对行政法治民主化建设的积极意义,提出公众参与行政法治制度建设的有效途径,从而加快我国行政法治法民主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黄一军 《理论界》2010,(2):36-37
行政决策失误主要由于行政决策机制不完善、行政决策程序模糊、行政决策监督弱化等造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备受公众诘难。如何完善行政决策、如何实现行政决策民主化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问题。协商民主作为新兴的民主形式,其概念核心是公共协商,强调通过对话、讨论、辩论、审议与共识,达到保证公共理性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协商民主从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强化行政决策监督实现对行政决策困境的修复,实现大众参与决策的民主化,进而减少决策失误,实现行政决策民主化。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封闭型决策模式强调权力对决策的主导作用,公众参与往往被忽视,不能彰显民主决策的内在价值。构建开放型决策模式,是发展市场经济和满足利益主体多元化需求的必然选择,它强调公众对行政决策的实质性参与。为保障开放型决策中公众的实质性参与,需要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包括明确公众的范围,明晰公众参与的决策事项范围,完善公众参与的方式,明确对政府回应的要求等,以增强行政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8.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环境影响评价是当今世界各国为预防和减轻拟从事的开发行为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而实施的一项环境法律制度。在该制度中,公众参与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是行政决策民主化的重要体现。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价值与功能出发,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影响评价立法有关公众参与规定的比较,本文就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规定进行了探讨,并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有关公众参与条款的实施提出了立法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公共投资项目决策专家参与增强了官员决策的责任心,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当前专家参与呈现出"边缘化"、"空洞化"、"符号化"态势,导致公共投资项目决策专家参与失灵.应加强专家参与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确保专家参与过程的充分公开透明,规范专家咨询论证程序,强化专家参与的角色和地位,构建政府、专家与公众三者良性互动的机制来完善公共投资项目决策专家参与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20.
公众参与行政过程是公认的实现现代行政民主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参与,可以补充行政过程的合法性基础,促进行政过程的合理运作,增强公众对行政权行使过程和结果的可接受性。但公众参与和行政权力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并非所有的行政过程都需要引入公众参与,因此有必要对行政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进行性质分析和定位,从正反两面考察公众参与的实际效果,寻求行政参与和行政过程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