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六 《中外书摘》2010,(5):95-95
最近酣畅淋漓地读了一本好书,于是欣喜地推荐给朋友们。 最初,朋友们问我,这是怎样的一本书,我会答:“这是一本如何追求智慧的书。”发现市场不是很大,后来我修正了策略,我说:“这是一本如何保证你今生肯定会变成一个大富翁的书。”阅读者众(作者提到的这本书是一本美国人写的《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人生箴言》,  相似文献   

2.
《绝对隐私》作者安顿在她的阵地──《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的“口述实录”版面上发表了题为《安顿告读者》的小文,文中称由她主持的“口述实录”栏目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将不再反映有关两性情感的内容。毁誉参半的《绝对隐私》在出版后不足4个月的时间内加印9次,在全国各地的书店中高居畅销书榜的前列,绝对“洛阳纸贵”。这本书和其作者安顿也一时成为1998年文化界的焦点。安顿为什么不继续将“隐私”续下去呢?为什么她要撰写《安顿告读者》呢?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安顿。记:感觉你在写《安顿告读者》时,心情不太好。是否受到了来自…  相似文献   

3.
“文明”这个概念意味十足地浓厚,可在人类学里,人们对它重视不够。我主张学习人类学的人,要读点有关“文明”的书。 要理解所谓“文明”,我们可以先读三本书: 1.福柯的《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2.埃利亚斯的《文明的进程》(上卷,王佩莉译,下卷,袁志英译,三联书店1998~1999年版);  相似文献   

4.
伊丹 《女性大世界》2005,(12):160-160
《洛杉矶时报》上曾这样评述这本书:“……一个在朝圣途中讲述生命故事。作者利普顿实验性的尝试揭示了主角的真实生活,更在反映作者自己的童年及境遇中燃起了女性主义的火花,令人为之目炫。”  相似文献   

5.
《小王子》是一本经典童话,这本书中描述了小王子的奇遇,在平淡、平实中展开了他的记忆,小王子单纯、善良,时而快乐,时而忧郁,本文描绘了“我”读《小王子》的感受,并分析了《小王子》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相似文献   

6.
飞虎 《现代交际》2009,(3):94-94
当我看完整本《将心比薪》,再提笔写下这篇关于这本书的书评时,我内心无比的激动…… 还没有看这本《将心比薪》之前,就有一些企业家朋友向我推荐过,他们大多都是形容这本书:“非常的实战,上面的内容非常容易吸收并且能够立刻用于企业管理当中。”我也是带着质疑去把整本书看完的。  相似文献   

7.
韩松落 《现代妇女》2010,(11):22-22
最近有一本名为《女人一定要嫁得好》的奇书成了话题,在这本书里.女人被作者果断地分为两种,“嫁出去的”和“嫁不出去的”,作者还开设有相应的培训班,其中一项课程是带领学员参观老人院,大概是起警示作用——嫁不出去的,最后只能沦落在这里!  相似文献   

8.
海南出版社推出《我只养你十八岁》这本书,显然是当成畅销书来“做”的。书的包装很讲究:黑色套封,左上角一行红字——“一个震惊全国的教育案例”,中间竖排“我只养你十八岁”7个汉字,大小错落,黄白相间,格外醒目。打开书一读,还真被吸引住了。作者老周文笔不错,思想也很另类生猛, 而且与众不同的是,此君还能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这就很有些了不起。书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本书为中国台湾学者汪荣祖以英文原版的《追寻失落的圆明园》,并被全美研究图书馆权威期刊《选择》评为2001年度“各学科最佳学术著作”之一。本文历数,圆明园屡遭劫难,并何以成就如今之破败的残景的历史背景,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0.
彭国梁 《老年人》2007,(7):28-29
最近。一连两次到钟叔河先生家闲坐聊天。第一次是送我新出的两本书《书虫日记》和《长沙沙水水无沙》去,请他雅正。话题自然就围绕“书虫”和“长沙”展开。钟先生健谈。不论是什么话题,钟先生都能将其历史和文化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表面上看,钟先生的谈话和平时并无什么异样,但若稍稍细心,便又分明感到钟先生的声气里有一丝一丝的悲音在缠绕着。  相似文献   

11.
王建柱 《老人世界》2013,(10):15-17
林洙1928年出生于福州。一岁时便开始随着父母迁徙,辗转南京、湘潭、柳州、贵阳等地,最后定居昆明。林洙的童年是“住”在昆明开明书店里:她自幼酷爱文学,读了不少中外名著。林洙回忆说,在上小学时,她就开始读《红楼梦》等中国名著,上了初中之后便开始阅读一些外国名著,在众多西方名著中,《茶花女》《简·爱》《傲慢与偏见》《战争与和平》都是她最喜欢的。  相似文献   

12.
我面前放着两本《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一本是1994年的版本,一本是1999年的增修版,作者均是李天明。原版书上给我签名的是作者本人,增修版书上给我签名的却是他的夫人张敬知。1994年12月,我要到美国去工作。赴任前,我去离休在家的外交部礼宾司老领导李天明的家,既是问候,又是辞行。那天,我们都很高兴。李老告诉我,他在写点东西,已出版了一本书。说着,顺手从书架上拿下一本递给我,书名叫《现代国际礼仪知识》。我在礼宾司工作多年,出于职业敏感,一看到这本书,就被吸引住了。他提笔写上赠语,签名后送给了我。我知道李天明同志…  相似文献   

13.
刚退休时,失落、困惑、惆怅一齐袭上心头,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每天的日子似乎特别漫长。幸而我很快从《老年人》等报刊中受到启发,决心冲破自我封闭,敞开胸襟,积极地进行“物我交流”,主动地进行“人我交流”。慢慢地,我有了“心未老,若青春,乐天真”的全新感觉。也深深体会到,只要保持住一颗年轻的心,便可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先说物我交流。我以书为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古今中外,任我神游。读曹操的《龟虽寿》,激起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舒展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相似文献   

14.
马王堆帛书《衷》篇自篇题确立以来,因紧接篇名后表示字数的“二千”之语与实际字数不合,多遭人非议。然“二千”或确是表示《衷》篇的字数。依古书成书情况,结合《衷》篇的结构,其内容可能来源于多篇文章,《衷》篇作者在围绕“衷”之主旨选定的内容时并没有赘余部分,而抄者非作者本人,在摘录时将紧接其后的原篇内容一并抄下,计数则仍据作者选定内容.故其篇尾仍提二千。  相似文献   

15.
邓伟志 《社会学》2005,(3):63-64
《和谐社会笔记》一书己经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书名叫《和谐社会笔记》,有人问我读了哪些书?说实在的,精读加粗读,真不知读了多少百本书。记得单是一家出版社的书我就读了十好几本。可是,这笔记与其说是读出来的,不如说是跑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女子书架     
读完《回家》咱回家安顿著住单身宿舍那会儿,看门老头经常夜里十一二点在院子里高歌一句:“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然后进屋睡觉,反倒闹得我和另外几个单身人士整宿失眠拼命想家──读安顿的“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之二”《回家》.让我想起了这件往事。我先得承认我已很久不读有关一家”的书了,理由是前几年大把地讲”我奶奶我爷爷”时期龌龊家事的所谓家族小说弄坏了我的胃口。好在安顿这本书首先不是小说,另外作者一贯的“口述实录”方式也让我感觉有些唠叨似地亲切,但我想这大概更容易使每个读者记起自己的家人来─…  相似文献   

17.
《女性大世界》2006,(5):16-16
那日,好朋友薛萍推荐给我一本书——《寻找天堂巴厘岛》,作者梁兆华在书中引用了一段蓝心湄对巴厘岛的盛赞“如果你也想不被人打扰/如果你也想买最特别的东西/如果你也想找个只属于我的游泳池/如果你也想有个上帝给的家/就不要再考虑吧!LET'S GO BALI!”几句简单的话语竟煽情得不行,使人满心幻想去寻找自己的那个“上帝给的家”。几乎是三分钟之后,我就随着作者俊永的文字与精美的照片来到了那个“人间天堂”,在那种情不自禁的心灵旅行中开始享受人生了。  相似文献   

18.
徐婷  余娟 《现代交际》2011,(7):56-56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摸论”“猫论”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已是家喻户晓,为广大人民所熟悉。那么邓小平理论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本文通过读了《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这本书,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语言风格,并从邓小平的阅历传统文化方面讲,体现其语言风格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9.
“盛世”的标准时下流行“盛世”之谈,电视节目里天天热播着歌颂大清盛世的闹剧。读了贵刊(2006·7上)刊登的《回望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一文,觉得作者陈勤将“盛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于民主法治,果然不错,然而作者将历史进步的“盛世”偏向于理解为经济发展、军力国势强盛等  相似文献   

20.
近来阅读胡荣先生撰著的《社会学导论:社会单位分析》(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导论》),感觉到该书在社会学的理论探讨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是近年来出版的社会学理论著作中比较富有创见的一部好书,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概括说来,这本书的特色和新意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提出新的社会学概念。《导论》提出了“社会单位”等一系列新概念,并对其他许多相关的概念作了重新界定。作者认为,“所谓社会单位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互动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或为一定目的而建立的关系网络”(第2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