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规规章备案制度的价值及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规规章备案制度作为对法规规章制定权的一种监督制度 ,其价值在于通过对权力的制约 ,实现权利和授权立法权的平衡。法规规章备案制度的平衡价值有其局限性 ,其原因在于国家内部“以权制权”排除了个人权利及社会权力的参与 ,权利主体的缺位造成权力结构自我约束乏力。  相似文献   

2.
备案一词是较多地出现在各类公文、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法律典章中的一个术语。当备案作为一项制度被纳入法律规范时,它也就当然地成为法律监督内容的措施之一。自我国《立法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认了立法备案制度,备案的法律地位日益显现。备案指"向主管机关报告事由,存案以备查考"。备案演变上升为制度,就是"为一定社会阶级承认的必要秩序"。备案制度的属性是一项程序性的法律秩序。备案关系均具备以下要件:备案事由、决定单位、备案机关、备案时限、审查登记与处理。由此形成不同的备案层次,按照一定规则可以将其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3.
4.
单纯的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并不具备独立性,它只是审查的前提,是备案审查行为的一个阶段,备案和审查相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法律行为。单纯的备案也不是法律行为,它对规范性文件的效力没有影响,不会产生法律效果;基于备案的审查是法律行为,它能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在备案审查法律关系中,报送备案的机关和接受备案的机关即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的机关是平等的,对一方设置罚则就应该对另一方也设置罚则,而由于对审查设置罚则不可行,所以也不能对备案设置罚则。  相似文献   

5.
6.
民间借贷备案制度旨在促进民间借贷的阳光化与合法化,但是仍然存在备案机构身份矛盾、正向激励不足、备案登记与担保登记协调不够以及备案信息后续监测欠缺等法律问题。为此,应有针对性地对备案制度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措施,具体包括加强政府对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备案服务提供效果的监督;提高备案信息隐私保护力度,实行一定的利率优惠,降低备案的税收成本;建立所有法定登记机构与民间借贷备案机构的全面协调机制;完善民间借贷的跟踪监测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试论以利益平衡理论为基础的知识产权制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分配权利与利益的平衡机制。在信息的生产、专有和使用之间达成平衡,是知识产权制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利益平衡因而成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它涉及到智力产品的创造、传播之间的平衡、智力产品的创造和使用之间的平衡以及知识产权人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等。知识产权制度本是一种确认知识产权人对知识产品的专有垄断权的制度,但通过其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围绕知识产品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得到了均衡,从而保障了这种制度宗旨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部门利益膨胀与我国的行政立法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而当前我国部门利益膨胀现象十分严重,部门利益的膨胀往往是借助行政立法手段,促使"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因此,解决部门利益膨胀的关键是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行政立法制度,严防行政机关借行政立法之机扩张部门利益。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利益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使用制度是现行著作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允许作品的传播者与使用者不经过著作权人的许可、不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而利用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在实践中,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应对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利益平衡作出明确的规定,才能使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土地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某些制度设计不合理,有的领域制度缺失,部分制度实施不力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运用利益平衡原则和方法进行土地制度建设.在土地制度建设中必须坚持利益平衡原则,立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必须树立平衡各方利益的理念,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具体立法时要坚持宪法的指导思想,真正了解社情民意,严格遵循立法程序,适时进行制度创新,做好相关方的利益协调,并注意防止不当利益法制化等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11.
周贤日 《学术研究》2013,(1):49-54,66
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适度宽松又规范的制度环境支持,采取行政备案制度管理社会募捐比行政许可管理制度更符合公益慈善事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但实行行政备案制度管理社会募捐并不意味着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可以撒手不管公益慈善事业及其社会募捐;相反,构建和落实对公益慈善事业及其社会募捐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预警、信息披露与处罚等监管机制,特别是完善民间监管和自律机制,对于公益慈善事业及其社会募捐健康良性发展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探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自身所具有的无国界性、信息的高流动性等特点使得传统的合理使用制度难以平衡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于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环境下应当强化还是淡化的争论已成为近年来著作权领域激烈讨论的热点问题.在这种争论存续的过程中,我国的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环境下将何去何从?此乃本文拟探讨的主要问题.从宪法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的存在价值进行了分析,并以实现权利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为基础,对重构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自身所具有的无国界性、信息的高流动性等特点使得传统的合理使用制度难以平衡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于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环境下应当强化还是淡化的争论已成为近年来著作权领域激烈讨论的热点问题。在这种争论存续的过程中,我国的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环境下将何去何从?此乃本文拟探讨的主要问题。从宪法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的存在价值进行了分析,并以实现权利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为基础,对重构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现代公司法作为调整公司组织和行为的规范,在追求效益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股东的保护。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作为一项保护异议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基本法律制度,现已被多数国家所采用。我国在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中也引入了该制度,但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显得并不成熟,仍存在诸多问题。对该制度的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深刻分析,并从比较法的视角对我国《公司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制度是现代性"嵌入"社会生活的中介。邓小平在改革进程中对利益制度、权力制度和能力制度的思考和设计,为当代中国制度现代性的建构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的制度现代性建构思想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协调,市场逻辑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及注重效率与保持社会稳定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污水、垃圾处理的市场化是近年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焦点之一.在污水、垃圾处理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污水、垃圾处理行业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和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协调制度就显得至关重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行为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要作用尤以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最为明显.在污水、垃圾处理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利益、企业利益和居民利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如何协调三大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成为政府高度重视和进行协调制度设计的主要动因.协调制度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利益协调制度和权力协调制度.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络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实现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计算机网络之间的通信,但同时也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改变与调整应当尊重互联网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也要有效地协调著作权人与传播者、使用者之间的私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在此基础上,我国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应当借鉴美国概括主义的立法模式,采用列举与概括并举的混合主义立法模式,以有效应对互联网兴起所带来的挑战以及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公益诉讼制度建立在信息的公共性基础之上,能有效改善信息个人的弱势处境,缓解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内在张力。公益诉讼制度介入到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中,其法律依据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第70条。当前,在适用上还存在着适用条件不具体、起诉主体顺位难确定、举证责任未合理分配以及不同公益诉讼关系未厘清等问题,需要细化具体适用条件、明晰起诉主体顺位、公平分配证明责任以及整体把握不同公益诉讼的衔接与配合,从而保障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公益诉讼制度在实践中有效落实,实现平衡信息主体间的利益,维护信息公共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论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的利益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和审判人员对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在我国的存废问题有较大的意见分歧。通过对废除论的分析和质疑,并以利益衡量的方法评价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蕴涵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就可发现该制度在我国仍有存在的法律价值。同时,依利益平衡原则,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中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应予以保护。优先购买权制度的修正和完善也应以此为依据而展开。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越来越多的案件及当事人走进了审判监督程序.在审理这些案件的同时,司法救济制度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缺陷就越来越明显.怎样克服这些局限呢?谈几点看法,仅供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