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法律文化层次论--兼论中国近代法律文化演进的若干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文化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法律文化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次--法律组织机构、法律设施,心物层次--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心理层次--法律价值观、法律意识、法律思维.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经历了表层变化、表层深化、深层结构的变化三个演变历程,它是在西方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交融过程中整合而成的.法律文化的演进始终与政治密切结合在一起,法律从属于政治;近代80年间,法律文化变迁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在类型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对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特殊路径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欢 《社科纵横》2009,24(6):136-138
文章从政治学、历史学的视角,透析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的特殊路径,旨在说明,政治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影响全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胡凡  陈岩 《学术交流》2003,(2):122-125
“规则文化”是一种对文化行为的规范与约束 ,它不仅是人自我提升和解放的需要 ,更成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动力。伴随中国加入WTO ,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过程中 ,吸收借鉴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精华 ,立足于本国国情 ,建立健全我国民主文化与法制文化 ,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则文化” ,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林红 《社科纵横》2014,(2):130-13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内在机制在于文化的选择与重构。文化选择的依据是需要与价值的契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理想价值、社会政治价值和批判价值满足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和文化选择两难境地的需要。文化重构的结合点在于二者在学理上的相容性、相似性,文化重构的基础则是二者在思维方式上的互补性。正是在文化选择与重构的基础上,实现了两种文化的融合,最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定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文冰 《浙江学刊》2004,(6):187-189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照中国政治现代化目标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在发展逻辑,提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三大目标定位,即:从臣民政治文化走向公民政治文化;从民本的政治文化走向民主的政治文化;从伦理型的主德、人治政治文化走向以法为本、德法兼治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冰 《浙江学刊》2005,(5):198-20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照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目标,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三大实现路径,印:公民现代政治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先导;市场经济发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民主制度建设和村民自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制度保证和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治文化以"阶级斗争文化"和"社会主义的伦理文化"为主要内容.从根本上说,这种政治文化来源于毛泽东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建立一个纯粹由工人阶级构成的同质性的社会共同体.在建立同质性社会共同体的实践中,实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一元化的政治文化,这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邓小平则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出发,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乃至更多的社会阶层共同来建设.所以,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形成了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和合"型政治文化.从积极方面来说,政治文化的变迁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文化环境,这对于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欢 《社科纵横》2009,24(12):127-128
近代中国正值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由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举步维艰,而贯穿其中的政治文化转型更是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意义深远的历史转折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先进知识分子,从文化现代化和政治革新的视角重新思考国家社会问题,寻求挽救民族危亡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路径.正是这场新文化运动,为未来中国的现代化铸就了新的领导力量,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扫清了思想障碍,为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找到了动力源泉.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东北文学中出现了众多的俄罗斯人形象,东北作家们对俄罗斯人形象的描摹,一方面显示了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俄罗斯文化对现代东北文学的深刻影响,为现代东北文学增添了几许异国风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生活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的人们所演绎的独特的社会人生景观.现代东北文学中的俄罗斯人形象反映了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战乱频仍的历史现实和多元文化杂糅、儒家文化传统薄弱的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化塑造着政治人和政治体系的政治行为模式,从而会对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局面已经显现,这主要表现为:政治认知倾向于全面与深刻,政治态度倾向于理性与客观,政治情感倾向于独立与温和,政治信仰呈现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局面。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会推动政治体系逐步迈向民主、开放和透明,促进公民权利保护的机制建设,推进中国法治国家建设,从而对中国政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占东 《创新》2009,3(10):93-96
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体系中最深层的东西,它和政治现代化密切关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它反过来又对中国政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政治现代化,必须在正确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对传统政治文化加以改造,按照一定的路径和原则实现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西安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与魂。西安文化地位,主要看其在中华文化的大版图上居于什么地位。京派文化反映中国主体政治文化的成熟大器,海派文化反映着近代兴盛的经济文化的老到与机智,珠江三角洲文化反映着现代新潮文化乍起乍落鲜活与无所顾忌:西安文化则无处不表露出悠久历史积淀和主流文化、正统文化的深沉厚实,以及对于这种深厚的远去的自豪。文化问题是一个民族得以强大的最根本问题,文化的强大不仅能够增加精神实力,还可以增加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14.
文明冲突论与先进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华 《学术交流》2006,(5):173-177
文明冲突论昭示了当代世界发生的文化冲突无不直接或间接体现出国家或民族经济政治利益的主导性。文化冲突的实质是文化的民族性冲突和文化的时代性冲突。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明的冲突”的深远影响,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努力实现中国当代文化的世界化。  相似文献   

15.
论近代北京商业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近代北京的历史上,商业的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社会政治动荡、人口数量众多、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织并存等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这一时期的北京商业遵循着本地市场的发展规律,因应时势,创造出了独特的北京商业文化。本文以市场为研究对象,从市场环境、商人群体、营销风格、消费形态与品牌意识五个方面论述近代北京商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透过对古希腊哲学史的发掘和近现代主要哲学流派思想的梳理和提炼可以发现,与以观察自然、宇宙形成自然哲学观相对应的还有一种以观察人自身所形成的实践哲学观、政治哲学观等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哲学观。二者的区别并非停留于哲学的对象上,而且还表现在哲学理解的范式上。前者追求统一、同一、规律、绝对、一般,进而使哲学变成了思辨哲学、理论哲学、意识哲学,而后者则关注差异、个别、特殊、相对、共通性等。  相似文献   

17.
刘军 《学习与探索》2007,37(1):86-89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存在着不同的交易费用和制度效率;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交易费用虽然较低,但是其制度效率也很低;实现政治文化制度化,有利于提高制度效率。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台湾社会政治文化经历了结构性的变迁,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台湾本土政治文化的关系结构发生了转变。这种政治文化结构的改变是伴随政治转型的发生而完成的。政治转型初期政党竞争的方式及其对社会的政治宣传,将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党之间的敌视心态与对抗方式传递给社会,使台湾社会出现"争议政治",凸显其冲突性政治文化的特征。冲突性政治文化的加剧最终势必摧毁台湾的政治发展,故政治文化的改造问题须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9.
陈德玺 《阅江学刊》2014,(5):92-100
现代国家治理是当前亟需破解的重大现实课题,国家治理不能疏离于文化,必须彰显文化精神,体现民族价值情趣。“文化”介入国家治理能有效规避人治和法治的诸多弊端,需要在继承中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在创新中展布现代文化精神,在对接中开辟后现代文化路径,在引领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行政文化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