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回回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一般认为:回族缺乏其构成为民族的经济、地域和语言的显著特征,而维系其存在与发展的只是它的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有人说:“回族离开了伊斯兰教就不成其为回族。”似乎回族文化即集中反映为伊斯兰教。也有人说回族根本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回族文化就是汉文化,只不过是“汉族信奉回教”而已。我们认为,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回族也肯定有其民族文化的,无妨就叫做“回回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既有其具体的内涵,也有其来源和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因素。笔者曾提出了一个“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论点。本文拟就这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以就教于研究回族的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2.
回族风俗习惯与伊斯兰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伊斯兰教决定了回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又对回族风俗习惯起着重要的稳固作用。一伊斯兰教决定了回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般来说,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决定因素,应该是该民族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但在回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中,具有很大特殊性的伊斯兰教,在特殊情况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回族的来源与中国一般民族不同。中国一般的民族,是由中国境内的有血亲关系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介绍了陈垣先生“稿凡五易,时阅四年”而研究、整理出的近现代回回历法的辉煌成果——《中西回史日历》,继而探讨了先生的《回回教入中国史略》一文对研究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马注的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观着重讨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五典”说是其宗教伦理道德观的核心。作为一名虔诚的回族宗教学者,马注认为,穆斯林必须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完满地恪守人伦规范,这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前提条件。基于此,他将伊斯兰教伦理道德学说同儒家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传统伦理道德观精编巧织在一起,从而构建了一套中国化的伊斯兰教伦理道德体系,并为中国广大回族穆斯林所遵行。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回族和伊斯兰教发展历史上,东南沿海地区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尽管与回族相对聚集的西北地区相比较,东南一带的回族在人数上要远逊于西北五省区,也及不上西南、中原等地的回民人数之众,但东南沿海地区从唐代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以来,就沿循着与西北等地伊斯兰教发展的不同行进轨迹,并因此呈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就回回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而言,情况也是如此。本文的出发点,即是把东南沿海地区回族和伊斯兰教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作为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及交融的重要一环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清代对回族的政策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总的趋向是从宽容、利用到约束、镇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回族信仰的伊斯兰教即回教,从允许存在到公开取缔(主要是新教教派);二是对回族人民进行歧视、约束、屠杀和强制迁徙;三是分化瓦解回族内部人民之间的内聚力和挑拨回族人民之间的关系.分别论述如次:一清朝一代对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兰敏的基本政策,是从允许存在演变为公开进行约束(对旧教)和取缔(对新教).从清朝初期的顺治年间到乾隆年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清政府对回教虽不表赞赏,但也并不十分排斥,而是允许存在又时而加以贬责.清初在全国各地修建了一批清真寺,也允许回教徒朝  相似文献   

7.
由于历史的原因,回回民族和伊斯兰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大至生老病死,小至日常生活,都受着伊斯兰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回族的婚姻习俗,更与伊斯兰教的婚姻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回回民族从形成初期开始,又受着汉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熏陶,在某些方面显示出受到汉族或居住地区的民族婚姻的习俗的影响。因而,回回民族的婚姻习俗既源于伊斯兰教的婚姻制度,又杂有汉民族婚俗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王岱舆对“太极”的看法有三:一是认为,真主乃“太极”之主;二是认为,“太极”生有形天地万物;三是认为,“太极”与“人极”具有相通性.王岱舆的太极观是他融合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他的这种融合也体现了回族穆斯林的文化认同,即从宇宙观或世界观的方面看体现了回族对伊斯兰文化的固有认同.从其所运用的概念范畴等看,体现了回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是伊斯兰教宗教制度的一个分支,是伊斯兰信念在回族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社会中一种比较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一千四百年来,伊斯兰教以它幽深的哲理、古老的历史和巨大的社会能量,凝聚了数以亿计不同肤色的穆斯林群众。尤其它慎密而集体意识极强的宗教制度,更具有超强制性的权威,从而成为每个穆斯林必须遵行的神圣义务。伊斯兰教同阿拉伯民族原始的多神崇拜相比,在观念上已理论化,活动上  相似文献   

10.
今天泉州晋江市陈埭镇、惠安县白崎乡及周边地区居住、生活4万余丁姓及郭姓回族,他们是宋元时期移居泉州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后裔。由于元末战乱、明政府实施同化政策、大量回汉通婚、丁氏家族“读书入仕”等原因,这部分群体开始融入地方汉族主流文化。现在他们中90%以上人口已失去伊斯兰教信仰,但他们仍有回族认同意识。特别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识别及70—80年代重申陈埭及周边丁氏、郭氏群体为回族,曾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如何认识民族与宗教(即回族与伊斯兰教)之间关系,成为现阶段影响回族认同的一个重要问题。泉州陈埭丁与白崎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宗教文化背景下回族认同的样本。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历史渊源上较系统地阐述了回回民族和呼和浩特回族的来源与沿革。文章还考证了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以及呼和浩特地区的教派、清真寺及解放后回族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厂回族考     
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建于1955年,全县共有人口104544人,其中回族22.194人,是全省两个回族自治县之一。同时它又是距首都最近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被称为“京东伊斯兰之乡”。明朝建交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夺得皇位,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将国都北迁定都于北京。在此迁都的前后,“出旨迁民”、“以实空地”。于是大量回族人口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随之由南方北迁而来,其中有一部分落脚于京东大厂一带。年长日久,便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西北的北坞村,经大厂镇,至东南杨辛庄绵延40华里的20个回族聚居的自然村落(主要集中分布于夏垫、大厂两大回族镇)。根据有关回族史料和查阅部分回族家谱  相似文献   

13.
回族的空间迁移过程与民族心理素质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独特性与伊斯兰教有着明显的血肉关系,这已为众多学者所证实,但却难以解释伊斯兰文化圈下的我国新疆与中亚、西亚等地区并没有形成回族的现象。本文试图证明,高频率、大跨度的空间迁移是除伊斯兰教外,回族共同心理素质形成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一、时间上的高频率迁移与空间上的大跨度分布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我国回族人口共721.94万人,广泛分布于全国29个省区(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是中国伊斯兰哲学道德观逐渐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伊斯兰哲学道德观对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穆斯林的伦理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回族传统家庭婚姻伦理文化、政治经济伦理文化、自然伦理文化等都深受伊斯兰道德观的影响。对伊斯兰哲学道德观与回族传统伦理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回族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是回族建构国家认同的过程。作为秉持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回族以主动调适和自觉融入的积极态度,吸收和承载了大量儒家传统文化,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二元文化属性和认同。在伊斯兰文化与汉儒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中,回族群体和国家政权和谐互动,持续强化在汉文化环境中的国家认同和"中国人"身份意识,成功实现了两种文化的良性对接,历史变迁中,回族及其伊斯兰教不断朝着本土化和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上,散居全国各地的回回没有被同化于汉族,而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中间,是什么力量把他们聚合到一起的呢?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室马苏坤著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共同的宗教信仰不是民族的一个特征。但我们必须看到,回回民族的形成,除同于一般民族的共同规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性。而这一特殊性正是表现在伊斯兰教在回回民族形成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本着对现代穆斯林命运的关怀 ,从伊斯兰教对回族的纽带作用、清真寺建筑、《古兰经》等几个方面 ,探讨了伊斯兰教的美学品格 ,旨在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以探寻穆斯林的最佳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广西回族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回族源流问题,许多学者已有较深的研究,并理出了基本的脉络。此文仅是用新材料加以补充,并提出个别新问题,就教于前辈学者。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广西,过去有两种说法“一谓唐时从广东回教会分脉而来,盖回教于隋末流入中国,首先在广东番禹创建怀圣寺以传教,遣唐中叶影响渐大,达及广西,初于桂林布教,今西门外清真寺,即其旧址。一谓元代由官吏传入,因元并中国,所置官吏,多西域人之情牵回教者,政治力量所到之处,教权随之,今桂林回教中之著姓,多其后裔。以上两说,姑并举之以供考证。”①以上两种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一…  相似文献   

19.
伊赫瓦尼教派,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属回族伊斯兰教中的原教旨主义。一方面它与格迪目以及苏非门宦各派一样,在教派上同属于逊尼派,在教法学派上又都遵循大伊玛目哈乃非的法学原理,坚守伊斯兰的正宗信仰;但另一方面,它是更加严格的“真主独一”论者,强调《古兰经》的神圣性和圣训的重要地位。净化、刷新伊斯兰教,恢复到伊斯兰教的早期状态,是伊赫瓦尼维新主张的基本特征。“回到《古兰经》中去”、“凭经立教”、“遵经革俗”三个著名口号,是伊赫瓦尼维新运动的基本纲领。“回到《古兰经》中去”这个口号最早由伊斯兰教逊尼派四大法学家之一罕伯理提出。十八世纪,穆罕默德·本·阿卜杜·瓦哈卜加以完善,成为瓦哈比运动的总纲领。中国伊赫瓦尼接  相似文献   

20.
《月华》是中国回族报刊史上最著名的报刊之一,它集政治宗教、学术文化、教育艺文等为一体,为弘扬伊斯兰教、倡导回族教育改革、发展回族文化、培养回族人才及增进各民族关系等起了积极作用。它的诞生是中国回族报刊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初创时期的《月华》顺应时代的办刊理念,为弘扬回族伊斯兰教文化付诸的实践,以及经过扎实努力获得的不断提升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