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论人的本质和人性概念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关于人的特性问题,同时使用了“人的本质”和“人性”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各自的涵义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多年来国内外流行一种看法:人性就是人的本质,二者简单等同,完全一致。我们认为,过去把人的本质混同于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研究,尚有两个基本问题未予以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一是基于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而形成的系统理论在称谓上缺乏共识,以致出现“一种理论、多种称谓”的现象;二是对马克思视域中“人的生产”概念的误用问题。确立统一的理论称谓,规范使用“人的生产”概念。是当前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研究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劳动的概念,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  相似文献   

4.
“类”概念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对人的本质的表征。费尔巴哈是基于两种基本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和人与动物的关系)从两个方面(精神性方面和社会性方面)对“类”概念以哲学规定的。“类”概念导源于黑格尔的生命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在《手稿》中以新的实践方式,揭示了人的本质,超越了费尔巴哈“类”概念的内涵。马克思的“类”思想具有逻辑合理性和现实合理性,应作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给予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但是在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过程中,对这个概念的使用却比较混乱,这是由于忽视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实践概念所包含的劳动和交往维度的辩证关系造成的。劳动和交往在西方思想中是绝然分离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超越之处在于,他看到了劳动和交往之间的辩证性关系,对实践概念的辩证性分析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钱学平在《求索))1997年第2期撰文认为,科学的实践概念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石。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解答,不仅在于引进了实践概念,更重要的是在于对实践概念进行了科学的唯物主义的改造。实践概念并非马克思首先使用,但在哲学史上,把实践看成是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原则下的人类的客观物质生产活动本身则是马克思的创造。首先,科学的实践概念是一个具有多层级系统结构的总体性范畴。全部历史的本质只有在理解人类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人和自然的矛盾、人和人之间的矛盾,都属于人类社会实践中的矛盾,它们…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问题的争论表明,“类”和“异化”概念对于整个讨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使用“类”概念,是因袭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观点;而使用“异化”概念,则不仅与抽象的人的观点逻辑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表明了马克思未能达到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来说阴私有制的起源、发展和消亡。他们据此得出了马克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6,(1)
劳动的概念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也是马克思从哲学去实现经济领域革命的重要概念。劳动构成了马克思批判理论和解放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劳动"概念出发,认识到社会劳动实践才是历史哲学真正的基础。对于劳动的升华使马克思哲学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当然,其"劳动"概念也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当中关于劳动研究的理论成果。本文从西方哲学史中劳动概念的沿革以及马克思本人对洛克、黑格尔等人关于劳动关系的继承与超越的角度出发,深入展开论述马克思的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2011,(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李文堂撰文《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有三个,即Mensch(人)、Person(人、个人)与Individuum(个体),其历史文化内涵有重大差别。由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经典文本的中文翻译对个体与个人、个性与人格这两组概念不加区分,除了Individu-um一词外,基  相似文献   

10.
异化概念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运用这个概念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共产主义理论作出论证。在理论上,这个概念又和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有机地交溶在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研究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科学内容及其发展,对于我们探索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重大意义的。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大工业的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中升到了首要地位。严峻的阶级斗争现实粉碎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粉刷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神话,也宣告了小资产阶级的和空想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破产。革命为新理论的诞生创造了前提,革命也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因此,科学地论证共产主义理论,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既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也是马克思当时从事理论创造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是马克思用以标示和表征人的发展状态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理解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国内的人学研究中,人们对这两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却存在着诸多的误解。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把自由个性等同于人的自由发展,并把人的全面发展视为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此类误读,造成了不少理论上的混乱,甚至完全颠倒了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之间的关系。为了消除这类误解或误读,本文拟对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之间的关系作一辨析。众所周知,马克思曾把人的历史发展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并认为它…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主要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新突破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敏 《学术探索》2003,(10):7-10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包含着两个向度:人征服自然的生产活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生产关系所研究的对象,是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而不是生产本身所包含的技术性关系。这是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同构而互动关系的关键,也是理解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张守连  石菲菲 《理论界》2008,(12):26-27
“以人为本”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突出强调的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人”是马克思研究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当代人的存在状态及理论架构也并没有超出马克思的人学视域。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在新形势、新条件下的明晰阐释。重新研究理解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于审视当代人的存在状态及其行为规范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活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概念,它与物化的劳动或死劳动相区别,两者对商品价值的形成起不同的作用。在马克思生活的机器劳动时代,由于人—机之间分离地存在,活劳动与死劳动的区分是清晰的。随着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技术介入到生产过程并成为劳动工具,人—机之间呈现出融合的趋向,两种劳动的区分变得不再清晰,从而提出了关于活劳动的界定和BCI劳动的隶属等一系列新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可以拓宽和加深对活劳动概念的研究、丰富对劳动方式演变、劳动主体乃至人的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对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讨论是关系到经济科学的严肃性和实践中“怎么做”的重要问题。然而笔者认为现有的研究成果在概念上主要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没有表明经典作家所规定的内涵及其使用范围;二是疏漏了从李嘉图和马克思关于农业中粗放型经营与集约型经营到如我国所提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概念之间的一系列的转换环节;三是对现代人所赋予的涵义缺乏明确的界说。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发表一点陋见。一、精放型与集约型概的本来涵义在经济思想史上,对粗放型与集约型作出权威性论述的是李嘉图和马克思。在李嘉…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关系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马恩著作中,对社会关系概念的使用极为广泛,在众多的场合,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关系概念的运用,从内涵和外延上都不尽相同。但是,人们对马克思、思格斯所用社会关系概念的不同含义,长期以来缺乏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关系概念的思想加以简要列述,以就正于理论界的同志们。一、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的共同活动过程中彼此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总体的意义上运用社会关系概念,把社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生产对于工人阶级的剥削实质,拉康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为逻辑依据提出了精神分析学领域内主体剩余快感的他者性,在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从经济学到精神分析学的学理发展关系,将这两个概念加以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当代语境下作为主体存在形式的劳动的人以及欲望的人之间的纽结方式。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存在论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最初使用实践概念指人的政治生活,马克思把物质生产活动纳入实践范畴,并创造性地使之处于某种基础地位。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蕴含感性、对象性、活动性三个密不可分的维度。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必须克服认识论意义上的单一解读,从存在论的意义上把握:实践是人化世界的根据和基础;是人类社会的前提、本质和动力,是人的本真存在的现实表现和确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讨论,涉及到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理论的不同理解,这里至少有两个难点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一,如何解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贯讲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物质生产中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而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又讲凡能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第二,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和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两个定义之间是什么关系?本文就这两个“难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