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北朝三书”,习惯上指《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这三部作于北朝中后期的著作。从根本上来说,这三部书都是学术性的著述,本非文学作品。《水经注》是以记述河流为主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学著作;《洛阳伽蓝记》是记述洛阳城邑建制兼及当时史事的史地著作;《颜氏家训》则“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①又能以儒家经义  相似文献   

2.
《洛阳伽蓝记.宋云惠生使西域》:“(王)即起塔,封四百户以供洒扫,户人有患,以金箔贴像所患处,即得阴愈。”此处叙述宋云等人游历捍城的见闻。整段文字的意义比较显豁,其中的“阴愈”,字面简单,似乎容易理解,《洛阳伽蓝记》最重要的传世版本,如古今逸史本、如隐堂本、学津讨原  相似文献   

3.
关于刘长卿的籍贯,历来说法不一。唐代诗人姚合编选的《极玄集》,说他是宣城人。《新唐书·艺文志》称他为河间人。最近,傅璇琮同志在《刘长卿事迹考辨》(见《唐代诗人丛考》)一文中,根据刘长卿《早春赠别赵居士还江左时长卿下第归嵩阳旧居》、《京口怀洛阳旧居兼寄广陵二三知已》两首诗推断说:“可见他在洛阳、襄阳一带是有家院的,很可能这一带就是他早期的实际居住地。”说早期住洛阳很是。兹再补证如下: 刘长卿在《送严侍御充东畿观察判官》一诗中写道;“洛阳征战后,君去问凋残。……故园经乱久,古木隔林看。”此诗称洛阳为故园,词意极为明确。此其一。另,《金陵西泊舟临江  相似文献   

4.
《洛阳伽蓝记》作者的姓名,目前该书各种版本、校注本,各类文史工具书,以及名人学者的著述,几乎都记为“杨衒之”。看来,作者姓“杨”,似已成定论,其实不然。 关于此书作者的尊姓,历史上本有“杨” “羊”、“阳”三姓之说。记作“杨衒之”的,有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记作“羊衒之”的,有唐刘知几《史通》,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等;记作“阳衒之”的,有《新唐书艺文志》、唐朝道宣《广弘明集》,元朝《河南志》等。 同一个人,史籍上竟有三个姓,这在古人中是很少见的。那么,作者究竟姓杨、姓羊,还是姓阳呢:遗憾的是,作者在正史中无传,其他史籍也不见载。惟有《广弘明集》中有其极简略的小传:“阳衒之,北平人,元魏末为秘书监。见寺宇壮丽,损费金碧,王公相競侵渔百姓,乃撰《洛阳伽蓝记》,言不恤众庶也”。《广弘明集》以“采摭浩博”,有不少 “坠简遗文”而著称于世,且道宣乃唐朝高僧,对  相似文献   

5.
初唐诗杂考(十四)杨墨秋《早春洛阳答杜审言》诗系年辨《全唐诗》卷八十载于季子《早春洛阳答杜审言》一诗,诗云:“梓泽年光往复来,杜霸游人去不回。若非载笔登麟阁,定是吹萧伴凤台。路旁桃李花犹嫩,波上芙蕖叶未开。分明寄语长安道,莫教滞留洛阳才。”傅璇琮《唐...  相似文献   

6.
词之有序,始于中唐.大和元年(827年)白居易居洛阳时作《忆江南》三首.题下自注云:“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忆江南》是后世词人常用的地道的词调,我们将此自注视为最初的词序,当无异议.入来后,自范仲淹、张先始,词调下标以小序的现象明显增多,如张先《谢池春慢》下标“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天仙子》下标”时为嘉禾小倅,以病  相似文献   

7.
关于商殷时期是否已有“国”“野”区别问题,由于资料残缺,实难仔细析证,这里暂由殷周之际谈起。一周族本是以今之洛阳至泾渭一带为根据地的“小邦周”(《尚书·大诰》),在公元前11  相似文献   

8.
试论左思的《咏史》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八首五言《咏史》诗,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什。左思一生,虽然“良图”变成了梦想,志向没有得到伸展,但并没因此向权贵俯首,滚进污淖之中,却是断然割断俗念,“归隐田园”,洁身自好以终。而写于早年的《咏史》诗,成了左思平生思想、节操的写照,研究左思的重要资料。《咏史》八首的具体写作时间难以断定。仅从诗提供的情况看,大体可以说写在左思入洛阳不久,晋灭吴之前。诗中写到左思在洛阳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左思是因为他的妹妹左蔡被选入官而举家来到洛阳的。公元二七三年(晋武帝泰始  相似文献   

9.
一司马光(1019—1086)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著名历史学家。他原籍是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涞水乡人,世称涞水先生,《宋元学案》专立了《涞水学案》。但他久居洛阳,绝大部分政治活动和学术活动是在这里进行的。 司马光退居洛阳期间,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学术活动。他和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并称北宋道学“六先生”。后因“涞水微嫌其格物之未精”(《宋元学案·卷首序录》),才除去司马光,只称北宋五子。但是,不管是六先生或是五子,都不能排除北宋道学之兴是和司马光是有密切关系的。因为司马光是旧党首领,其他人在政界都没有他的影响大。司马光居洛十五年中,除了编修成著名的《资治通鉴》之外,还从事哲学方面的研究,写作了《易说》、《注系辞》、《注老子道德经》、《注太玄经》、《注杨子》和《潜虚》等著作,对道学之兴有一定的作用。道学是反对“荆公新学”的产物,司马光是反对新学的支柱,道学家只有得到他的支持才能扩大影响。司马光居洛阳期间,程颢也贬居在此,富弼、文彦博、吕公著、程颐、邵雍等人也都在洛阳,他们时常优游际会,论道议政,司马光被称为“真宰相”。他们不仅要直接反对新政,而且也要从理论上攻击新学。这就使得他们在学术思想上有了共同的基础。了解这一背景,对我们理解《潜虚  相似文献   

10.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书中全面反映了北魏都城洛阳的基本面貌。本文即以《洛阳伽蓝记》为视角 ,对当时洛阳城中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论述 ,进而阐释出洛阳在孝文帝迁都后从永嘉之乱后的衰败中迅速恢复发展 ,并重新成为北方经济中心的深刻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的探索傅朗云号称“文化运河”的“丝绸之路”横跨欧亚,按传统观点,始自张骞通西域,引来罗马、大食商贾,长安、洛阳为“胡人”乐土。而《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刊载王克林《北齐库狄洛墓》一文则报道了长安以东的丝绸古道,大同出土的胡俑...  相似文献   

12.
《洛阳伽蓝记》的社会文化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新 《江西社会科学》2006,39(8):105-109
《洛阳伽蓝记》以北魏都城洛阳佛寺兴废为题,记述了北魏定都洛阳期间的政治、人物、风俗、掌故传闻及北魏和西域文化交流等,该书不仅可视作了解北魏洛阳佛教史及社会政治史的辅助材料,而且可以说是一部反映该时期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洛阳伽蓝记》的内容涵盖了地理、历史、宗教、风俗、文学等各方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学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洛阳伽蓝记》为北朝重要著作,该书对北魏都城洛阳进行了生动、全面的描述。本文即以《洛阳伽蓝记》为视角,从梁朝名将陈庆之与北魏士人杨元慎关于正统问题的争论出发,对北魏后期都城洛阳的文化状况加以探讨。并分析从西晋灭亡到北魏后期中原汉族士人在对待夷夏问题上观念的转变,从而揭示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对洛阳汉文化复兴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跃进 《学术界》2023,(9):14-28
要了解《洛阳伽蓝记》的文献价值,首先要知道《洛阳伽蓝记》作者的仕历情况、该书的体例、内容以及北魏佛教文化的历史背景,这是本文着重讨论的问题。《洛阳伽蓝记》的文学意蕴则是文本的重点。在这部分论述中,涉及一些文学史实、文字描写以及文学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南北偏见。这些内容,可与《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文献相关印证,展示了《洛阳伽蓝记》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两都赋》和《二京赋》的历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汉赋给人的印象是“虚辞滥说”、“靡丽多誇”,但细读《两都赋》和《二京赋》,却有不同的观感,若校以有关史料,则更觉其内容“类皆有据”、“确然可信”。无怪《长安志图》的作者李好文,亲到长安考察史迹之后说:“赋语文之词,固多张诞,然身未尝至,目未尝睹,亦未可辄拒而不信,尝读汉人之赋,遂知两京台观之盛,班孟坚曰:‘轶云雨于太半,虹蜺回带于棼楣,’又曰:‘攀井干而未半,目眩转而意迷。’(按:见《西都赋》)张平子曰:‘将乍往而未半,怵悼慄而耸兢??按:见《西京赋》)予至长安,亲见汉宫故址,皆因高为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干之基皆然,望之使人神志不觉森辣,使当时楼观在上,又当如何?由是观之,则数公之言,未遽为张大也。”(《长安志图》,《经训堂丛书》本,卷中) 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有关汉代长安和洛阳的史料,除了近年在旧址的一  相似文献   

16.
鄯善国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西汉时期为西域设置的“西域都护”所统属,是丝绸之路西域南道重要的门户之一。东汉至魏晋十六国时期,鄯善等国基本沿袭了西汉以来为内地王朝所统属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洎至公元5~6世纪,在《魏书》《北史》等史书中也有关于北魏鄯善国的相关记载。本文主要以洛阳出土的《鄯乾墓志》《鄯月光砖志》为主,进一步探讨了北魏时期鄯善及车师前部等国的历史,补充史书记载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洛阳伽蓝记》第五卷《宋云惠生行纪》为杨衒之综合《宋云行纪》、《惠生行纪》和《道药传》三篇而成,学界一般认为该文本以《宋云行纪》为主体,故惯以"宋云行纪"称之。余太山的新观点进一步否定《惠生行纪》的存在。本文通过分析杨衒之的自述、《洛阳伽蓝记》的叙事惯例、《北史》作者李延寿的评论,以及行纪各部分篇幅的差异,指出《宋云惠生行纪》的文本主体应为《惠生行纪》,而非传统观点认为的《宋云行纪》。  相似文献   

18.
“周三甲子旦”历日考《全唐诗》卷九十六沈桂期《奉和洛阳玩雪应制》一诗首句:“周王甲子旦。”连波、查洪德的《沈桂期诗集校注》说:“周王,指周武王。”又引了《北堂书钦》引《太公金医》中甲子平旦,四海之神与河伯两师受命武王之事。此注误。如按此注,则不知此与本诗有何关系。其实,“周三甲子旦”一句既点明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有其政治内涵。“周王”,当指武后。既称周王,说明是在武后称帝的天授元年之后。《通鉴·则天后天授元年》载:“壬午,御则天楼,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乙酉,上尊号日圣神皇帝—……丙戌,立武氏七…  相似文献   

19.
刘屹 《西域研究》2024,(2):56-70+170-171
《洛阳伽蓝记》中的“宋云行记”,是杨衒之根据《宋云家记》《惠生行记》《道荣传》等材料剪裁统编而成的。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了一些错简误植的情况。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不深入。本文对“宋云行记”中关于从钵卢勒至乌场的一段道路,以及宋云到底在何地觐见了哪位嚈哒王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新的解说。  相似文献   

20.
卢言考     
《卢氏杂说》的作者不是《上安禄山》诗的作者唐代较知名的文人,叫做卢言的,先后有二人。一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全唐诗》卷八八七《补遗》六有卢言《上安禄山》诗一首,作者名下注曰:“一作‘颜’,诗一首。”按此诗原载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下:“禄山入洛阳之日,大雪盈尺。……禄山云:‘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