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教书育人当前面临的几个障碍问题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崇高职责,这是每个教师都通晓的道理。但为何今日社会主义大学总是在大声疾呼:教师要教书育人,而效果不佳呢?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我认为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现代教育往往造成教书与育人的分离倾向。古之教育,规模小。如私整教育,一名老师带几名弟子或几十名弟子,老师对学生全面负责。春秋时代的孔子在办学中,十分强调把教育学生做人放在首位,提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要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过去那种“一言堂”应坚决杜绝 ,而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也体现不出学生的主动探索。如何才能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让学生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过去 ,老师讲的多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造成学生缺乏自主阅读意识的体验。他们往往在阅读中失去自我 ,人云亦云 ,总想着老师会告诉我 ,用不着多思考 ,长此以往 ,…  相似文献   

3.
郭志辉 《新天地》2011,(12):123-123
我常听人说,人的一生中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是莫大的幸福。我很幸福,因为在我的学生时代就遇到了许多好老师。老师对我的爱和关心使我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我也要做一名人民教师,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获得独立工作能力——钢琴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琴教师怎样通过钢琴教学为学生将来独立工作在各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为他们打开今后继续深造、创新的大门呢?这是钢琴教师们经常思考的问题。这里仅就个人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这样的学生,他很听话,用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弹好几首名曲,考试成绩优秀。但离开老师再复习这几首乐曲就会走样;自己独立练习更是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起码是片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好比一把钥匙,运用它可以打开自学的  相似文献   

5.
学生甲:最近我们在书店看到了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从书名上看象是专为我们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不知老师看到没有? 教师:我也刚刚拿到,并粗粗看了一遍,正准备向你们推荐呢! 学生乙:老师是否认为这本书写得很好,值得我们阅读? 教师:至少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领域内,它给我们带来了更新知识、改革教材的信  相似文献   

6.
好教师能给课堂添加什么?我觉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我摘抄几个学生写给老师的评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7.
“又是作文课!”“我最怕上作文课!”语文教师每当听到这些话心里就很难受,不知所措。学生经常是到交作文的最后一天敷衍几句应付老师,有的老师催几次也不交。真是让老师“头痛”学生“头痛”的教学呀,什么才是医“头痛”的良方?笔者一边实践,一边反思,悟出以下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8.
何杲 《百姓生活》2014,(8):69-69
我们家可谓与教师这个职业很有缘分。老少三代10多口人,就有6人与教育结缘。父亲是中学教师。老伴儿和我妹妹是小学教师,大弟在艺术院校担任京剧专业教师。女儿幼师毕业后当了幼教老师。而我退休前是国企干部,曾在工会办的夜校兼任了多年文化课教师。几十年来,我们在不同的教育岗位上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批批学生。这几幅老照片,见证了我家三代人的教师缘。如今,父母早已过世,我和老伴儿、妹妹、大弟也陆续退休了。虽然我们已离开教坛多年。但依然眷恋着以往曾任职的学校,怀念着一起共事的同事和教过的学生,回味着那段难忘的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9.
在《爱的教育》里,我看到老师与学生是朋友式的交往着。学生就是老师的孩子,哪个学生病了,老师是必定要去探望的,这是当老师的责任,不存在值不值得的问题。想起前几天,班级里的兴年手断了,我买了些水果准备和班委们去他家里探望。还没去之前,学校里的其他老师就在旁边泼冷水:“去干什么呢?根本就不值得那么关心学生,他们都是忘恩负义的人。假若你不再教他们了,在路上碰了面,叫你一声‘老师’都是妄想。再说,每逢有学生病了,带他们去看完病,有几个会对你说声‘谢谢’?又有几人会还给你钱?”我颇不以为然,我去看望学生,因为我是他的老师, 我想知道他过得好不好,我只想让他知道我很关心他,全班同学都在为他着急,希望他早点好起来,仅此而己,此外,我并没有过多的想法。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它与阅读教学一起拉动初中语文教学前进,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然而长时间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得不到老师、学生的重视。究其原因是作文教学非一日之功,费时费力,见效慢,又元规律可循。时间久了,学生失去了信心,老师失去了耐心。不仅学生一提作文就头疼,老师更困惑于作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基础知识得分很高,作文却丢分严重,这种现象不禁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下面谈谈自己在平日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师生为敌?     
化解师生为敌的困局,主要责任在于老师祝新坠楼身亡后的几天里,陈太荣老师没有再出现在课堂里。扬中市第一中学9年级12班的政治课临时换成了其他科目。一些学生也并不太关心陈老师的去向。"我们这些成绩差的,老师不喜欢我们,动辄一个耳刮子,我干嘛要惦记这样的老师?"徐筠实话实说。记者接触到的几位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被老师扇"耳刮子"、扯头发的经历,"太平常了,老师一发火,先是吼,就动手。"虽然教育部曾经下文,要求老师不许体罚学生。但在一些中小城市,教师体罚学生仍是常事。  相似文献   

12.
《听潮》是现代作家鲁彦的一篇极华美的描写大海的散文,很值得一讲,但给初二的学生讲好它并不容易。许多语文老师反映,往往费了好大劲备课,然后绘声绘色在堂上讲大海之美,大多数学生似乎并不买帐,我也深有同感。这次,为了讲好此课,我先在班里搞了个调查,方知道只有几个学生去过海边,而且根本没有赶上海潮,绝大部分学生仅在电影、电视里见过海。所以,他们不能很好地体会大海的美,很难和老师之间产生默契和共鸣。了解了这些不利因  相似文献   

13.
正在伟大的智者哈桑去世之前,他的一名学生问他:"您那么有智慧,请问您的老师是谁?"哈桑回答说:"我有几千个老师,要是把他们的名字全都说出来,恐怕几个月、几年也说不完。但是其中有三位老师,我一定要告诉你。""我的第一位老师是个乞丐,有一次我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经常让学生写一些“写人”、“写事”的文章。一次,我以单元训练中“一个的人”为题练笔,学生围绕“助人为乐”选材的占半数,“拾金不昧”的不下三分之一。另有一次,写《一件难忘的事》,写作前我向学生介绍了几篇优秀的例文,结果全班学生52人中有42人采用了相同的开头:“在我的记忆深处,有许多闪亮的小星星,其中有一颗最高,它时时闪耀在我眼前……”。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中听普通人说话,包括在电视台里、在会议上听有头有脸的人说话,甚至包括旁听律师、法官、审判员的发言,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可以听到一句惯用语"也就是说"。某次去某中学听一位教师的语文观摩课,这位老师每隔几句便来一句"也就是说"。课下一个淘气学生对我说,他在一堂课中几乎没注意老师讲的其他内容,专门统计了该老师使用的"也就是说"一语,竟达43次。这倒使我联想到了语病确实有不可忽视的副作用。 有人的语病大多出于习惯,而因粗俗弄出的语病也不少。如"妈的"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有课程资源意识,要善于开发课程资源,这为我们一线老师的努力指明了方向。习惯上,我们老师比较注重开发教材资源和教师资源,却常常忽略了学生资源,尤其是学生的状态资源。学生的状态资源是一种生成性资源,是动态发展的,它总是发生在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这种资源最宝贵也最难把握,是瞬间即逝的。在作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状态资源,对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对于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很有必要。它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敏锐观察,抓住每一个能激发学生动心动情的生发点进行引领,努力去激活学生的习作状态资源。教师的这种“激活”的主动意识贯穿于写作教学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评价的秘密     
我相信教育有很多秘密隐藏在评价那里.如果一个老师能够被学生长时间地记住,多半是因为这个老师评价学生时说了几句话,而这个学生就终身记住了其中的某一句话.或者,这个老师为这个学生做了几件事,而这个学生就终身记住了其中的某一件事.   ……  相似文献   

18.
学校聘请了一位外籍教师教学生口语。我与外教在一个办公室,相处的日子久了,便发现一个特点:总有学生给老外送礼物,但很少见老外主动给别人送礼物。一次,老外买回一大袋小地球仪,准备当奖品发给学生。一个老师的小孩看见了,便想让老外送一个玩玩,老外不肯。小孩就把当老师的母亲请来,同事不好意思开口,便让我"代劳"。我对老外说:"这是本校老师的孩子,你送他一  相似文献   

19.
一只小鸟     
这件事情过去好久了,还有几个同学对我说:老师,我又梦见它了。 它在同学们心里刻下了如此深的痕迹,所以,我决定把这件事写下来。 它是一只小麻雀,叫“小可怜”。  相似文献   

20.
先请看一课堂片断:老师让一学生说出两个代词.那学生答道:“谁、我?”那位学生回答了教师的提问没有?从一个角度看,他的答话表明他不知道教师是否在让他回答问题(“谁,[你问]我[吗]?”),而不知道老师是否在让自己回答问题当然就无从回答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他的答话中所出现的两个词恰好都是代词,因此我们又可以说:那位学生准确无误地回答了教师的提问.为什么对同一句话会产生两种背道而驰的解释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