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人身权应当得到有效保护为基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对劳动者人身权法律保护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应当享有,容易受用人单位侵犯的人身权进行分析与总结.第二部分,对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人身权保护现状和权利保护缺失原因进行分析与概括.第三部分,提出加强劳动者人身权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燕翔 《今日南国》2009,(1):15-15
2008年1月1日实行的《劳动合同法》给更多的劳动者维护权益增添了一道保障。然而,一部分劳动者却游离于《劳动合同法》的“保护伞”之外,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有关专家指出,由于受保护范围的限制,非法用工的员工、家庭雇佣的保姆、保险推销员和自由职业人四类人员不受《劳动合同法》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针对出口企业劳动者权利安排问题,采用问卷分析的方法,对大连50家出口企业劳动者进行调查,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劳动者权利安排的情况,调查表明,劳动者在获取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提出加大社会保险检查力度、提升社会组织权的作用等措施,研究结果对解决劳动纠纷,建立和谐企业劳动关系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法》第八条首次明确对知情权作出了规定,《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中也有知情权的规定,知情权对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更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必须对其性质、特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要认识到劳动法上的知情权是劳动权的重要内容,也是构筑其他劳动权利的的基础和前提,具有基本权利固有的特征,因而,要采取有效的实现机制和救济机制保障知情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劳动合同法》第八条首次明确对知情权作出了规定,《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中也有知情权的规定,知情权对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更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必须对其性质、特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要认识到劳动法上的知情权是劳动权的重要内容,也是构筑其他劳动权利的的基础和前提,具有基本权利固有的特征,因而,要采取有效的实现机制和救济机制保障知情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保护人身权的法律制度,是一项涉及许多法律部门的法律制度。人身权关系不仅由民法调整,而且也由刑法、行政法等部门调整。如我国《刑法》第四章对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和刑罚的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尚未构成犯罪的侵害人身权利行为给予治安管理行政处罚的规定等等。刑法、行政法对人身权保护多半是具体的(如诬陷、侮辱、诽谤罪等),而且是通过惩罚制裁来实现的。而民法对人身权的保护则是广泛的、总括性的保护,而且更多是采用补偿方式,并通过国家强制力来实现,即基于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来确认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相对就业水平以及劳动者收益的代理变量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发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短期内大幅提高了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与企业要素投入中的资本劳动比,扭转了该法实施之前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趋势。经历调整期的波动之后,工资、资本劳动比的变化率又回归至正常水平,但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上升。《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工资水平的上涨,抵消该法对劳动者相对就业水平的不利影响,为劳动者带来正向的收益效应。  相似文献   

8.
传统上,对于破产企业的财产,劳动者的债权优先受偿,但劳动者债权的保护,并不仅仅是在《破产法》中作出优先顺序的规定那么简单。劳动者的债权在破产财产中优先受偿是劳动者权益在企业破产过程中得到保护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这种优先的权利同样需要受到限制。劳动者在企业破产过程中享有参与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破产企业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出现了社会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浩富 《华人时刊》2008,(2):6-14
从1月1日起,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被劳动者视为“维权利剑”的新法,却引起了资方前所未有的担忧和规避,许多外资企业在华代表机构,向立法机关提出了反对意见。  相似文献   

10.
人格权对于人来说是具有终极意义的人文关怀,而劳动法的初衷就在于保护劳动者的人格权,其法理基础就在于对实质正义的追求。当前,劳动者人格权保护存在民法和劳动法适用上的"紧张"关系,因秉承的理论依据的差异,导致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标准的不确定。通过对三种主要观点的对比分析,认为法律属性上的区别不应成为法律适用上的"门户之见",劳动者人格权应当由劳动法统一调整。但是,目前劳动法没有对劳动者精神性人格权保护的权利依托和制度安排,因此可以采取"权利—制度"的立法技术在未来的劳动立法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派遣劳动者与派遣机构、要派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形式与实质内容割裂而成的双重劳动关系,这种有别于传统的、复杂的劳动关系,使派遣劳动者承受双重的约束,其权益难以得到现行《劳动法》的有效保护.双重劳动关系的不规范运行、法律的相对滞后和缺失、制度的不完善,是派遣劳动者陷入劳权困境的主要原因.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立法规范派遣机构和要派企业的行为,是保障派遣劳动者劳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要在企业并购中使劳动者的劳动权得到实质保护,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对劳动者劳动权的全而综合保护体系。权保护的程度和范围,规制并购中用人单位的基本行为,必须强化国家权力,从立法、行政、司法三个层面构建翻家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确定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劳动对留用劳动者与并购后的新企业之间的权利义务作出相应规定。发挥政府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保护劳动莆劳动权的行政职能,加大对企业并购过程中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健全和完善在食业并购过程中以保障劳动者劳动权为核心的市场规则和公共政策。劳动者在企业并购过程进行权利救济的司法实践中面临程序复杂、维权成奉高、案件执行难等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劳动法庭或劳动法院等途径予以解决,同时赋予法院监督审查权。  相似文献   

13.
著作人身权转让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作人身权的转让问题在我国争论已久。《著作权法》修改以来 ,法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更加激烈 ,其范围已从某种著作人身权能否转让扩展到著作人身权的全部。著作人身权虽然在取得、内容、保护等方面不同于民法的人身权 ,但民法人身权的不可转让性同样适用于著作人身权。著作人身权可以放弃 ,但不应该也无必要转让  相似文献   

14.
《劳动合同法》是一部关系到我国能否建成和谐社会的法律,因为大部分公民都与用人单位存在着劳动关系。随着《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实施的不断深入,其中的关于劳动合同期限、服务期、经济性裁员、劳务派遣、劳动合同的解除等几个方面的相关规定对企业利益的保护也颇具争议。这些规定过度地限制了企业的权利,这不仅有违《劳动合同法》确立的"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这一立法目的,而且最终也会影响到劳动者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进行探讨基础上,针对在理论与实务界产生激烈争论的《劳动合同法》"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规定,对《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目的进行了较为深入地评析、探讨,阐述《劳动合同法》是如何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予以充分保护的。  相似文献   

16.
[摘要]在我国主流观点认为,集体合同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是合同法律关系。但是该理论本身却难以自圆其说;它架空了工会,不符合工会的社团法人属性,不易于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与此相对,集体合同的规范效力理论具有更多的合理性。该理论认为,集体合同中涉及劳动关系的内容、订立和结束的条款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具有法律规范的效力,对确定其权利义务具有直接性和强制性。在个别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可以直接依据集体合同的内容提出请求。  相似文献   

17.
《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就业环境改善的执行力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引发了学界较大的利弊争论。通过对《劳动合同法》执行力的基本理论分析,结合该法实施后农民工的就业现状调查结果,指出当前《劳动合同法》在农民工就业环境塑造问题上缺乏执行力的主要表现并进行法律原因分析,最终提出加强《劳动合同法》执行力的几点举措。从客观上讲,《劳动合同法》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更加细化了劳动者权益保护标准,尽管自身仍存在诸多不足,但也弥补了旧有法律的不足,在实践中加强法的执行力是能够有效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的。  相似文献   

18.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合同签订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新签劳动合同的平均期限也确实有所延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但如果不能从制度上解决用人单位不将劳动合同文本交农民工持有、能以较小的代价随意非法解除各类劳动合同等问题,并不能说明《劳动合同法》保护弱势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在整体上得到了实现。应通过完善《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强化劳动监察等,引导用人单位积极、自觉地执行《劳动合同法》,切实保证《劳动合同法》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9.
非典型劳动者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非典型劳动者大量涌现,加强对其法律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对于非典型劳动者作了一些反应.但仍存在较大的不足。为此.需要在今后的立法中,进一步调整劳动者的概念,扩大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实现劳动基准的多元化和弹性化;在劳动司法实践中,要明确和统一劳动者主体身份的司法判断标准,实现司法判断方法的目的化和实质化。  相似文献   

20.
浅析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就业新路,劳务派遣涉及复杂的法律关系,从而以规范传统劳动关系为基础的劳动法规无法对劳务派遣所产生的诸多法律问题予以完整的规范,致使劳动者在劳务派遣过程中权益屡受侵害。基于当前劳动合同法的起草,提出一些完善劳务派遣制度的建议,希望能促使社会各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