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母兰姐     
昨天,一个叫哲毅的小男孩出生了,我有了个弟弟,在电话里听得出爸有多高兴,我也真高兴,真为兰姐高兴,她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是啊!像她这样的好女人,是该同时拥有亲情和爱情的时候了。这么多年了,对于爸,她一直是个好妻子,对于我,她一直是个好母亲。虽然她不是我的生母,但她所付出的一切,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母亲虽不能代替,  相似文献   

2.
胡敏宁 《老年人》2007,(9):35-35
“摘一朵茉莉花,献给你呀亲爱的妈妈。还记得小时候你叫我小茉莉,把盛开的茉莉花插满我的头发……”我从小就喜欢这首歌,不仅经常听,而且经常唱,因为我一唱起它就很自然的想到我的母亲。我母亲也很爱唱歌,虽然她未曾接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但她的乐感、音准、节奏都非常好。我爱唱歌,也是因为受到母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买了一条苏牧犬花了三千块钱,打电话告诉母亲,她气急败坏地吼我:“你这孩子,一点儿也不知道节约,三千块钱买条狗,你还好意思说?”母亲一个月退休工资才两千,她肯定理解不了我买狗是想排遣寂寞,便不再跟她解释.  相似文献   

4.
亚明是我见过的最得体的女人,脸上没有一般女人的种种焦躁和过多的欲望,举手投足都是平静与从容,再简单的衣服穿在她身上也是整洁而得体。亚明说这来源于她的母亲,一个一生都被丈夫呵护得很好的女人——母亲不算漂亮,但却是一个干干净净的女人,特别讲究服装面料,喜欢穿旗袍,平日衣服总是熨得平平整整。母亲负责洗衣服,而收衣服和熨衣服是父亲和母亲一起干的活儿,父亲说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母亲熨旗袍,仔仔细细,熨好后在身上比划一  相似文献   

5.
小云 《老年人》2013,(10):34-34
从广东回老家湖南参加侄女的婚礼,看到一年未见的母亲似乎苍老了不少,想着独居的母亲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寂生活,心里就非常难过。回广东前我提出让母亲跟我去广东生活,母亲未有同意,她说":我这般年龄怎么敢出远门,死在外头都没人收尸。"母亲身体不好,她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于是我便宽慰她说:"妈,你心好命大,活到百岁没问题。"不曾想,我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却把母亲惹哭了:"我哪里说得上命好,崽女都不在身边,连个伴都没有,哪天要是发急病死了,谁也不会晓得……"母亲情绪失控,我知道她常年独居,缺少亲情的抚慰,一分孤独占据着她的心灵。说起来母亲一辈子是被我们几个崽女拖累了。父亲去世那年母亲才四十多岁,母亲害怕自己再婚我们做儿女的心无定所,一次次与幸福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6.
周业贵 《老年人》2008,(5):34-34
母亲生前好想照张相,可是她到死,也未了却心愿。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偏僻的山村,在她生活的那个年代,照相是城里有钱人的事情。直到解放后,我的家乡才偶然出现走村串户的照相师傅。但对于靠卖鸡蛋换油盐的农民来说,见到照相师傅来了,不过是围上去看看西洋把戏而已。当然也会有几个堂客们禁不住好奇与诱惑,实在想照的。  相似文献   

7.
前段时间大概是我人生中最为忙乱的一段时间.因工作上出现了一点变动,我要重新调整状态,以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和节奏.工作还没有捋顺,母亲又因病住进了医院,虽然请了护工,但仍需要每天去医院照看,陪母亲说说话.妻子本想替我去照顾母亲,但岳父的身体又出现了问题,妻子天天两头跑,忙得脚不着地,我真担心瘦弱的她吃不消.于是,我又揽下了接送孩子上学、辅导作业、上兴趣班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最糟的爱     
“一个多月没回来了吧?”母亲一边嗔怪我,一边挑块儿肉最多的排骨夹了过来. “这是备用筷子.”她还不忘补充一句. 本来吃得津津有味,却被她最后这一句弄得我心里酸酸的.我想起来了,一定是上次的那句话,让她心有余悸. 也是在饭桌上,也是做了我最爱吃的椒盐排骨,母亲的筷子像一辆运输车,把盘子里的排骨一块一块地朝我碗里运过来.  相似文献   

9.
择业杂感     
至今,年过七旬的母亲见到我总要训导几句话:好好教书,别给人家耽误了孩子。我想这大约是前几年我在她面前老抱怨教师职业不好想改行的缘故吧。35岁之前,我  相似文献   

10.
小时候,一场怪病夺去了我的双眼.在那个连吃饭都很困难的年代,已有八个孩子的母亲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再养个累赘.一天,她把我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扔下走了.我疯了似地大哭,摸索着抓住任何一个能抓住的人,然后趴到地上摸他的鞋,我知道母亲穿的是一双家做的条绒布底鞋.条绒鞋,是我寻找母亲的唯一依据.我边哭边摸,边摸边哭,我想只要找不到母亲,我大概会一直哭下去,直到哭死累死.没等到我哭死累死,母亲便从隐藏的地方跑了出来,她一句话没说,抱起我就走.整个回家的路上她都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  相似文献   

11.
母亲做的饭     
小时候,我没怎么吃过母亲做的饭,记忆里,母亲好像很少做饭.我们和外婆在一起住,父母平日都忙着上班,外婆每天在家里照顾我、料理家务,操持一家人的一日三餐. 外婆做的饭很好吃,而且因为了解我的喜好,总能做出让我大快朵颐的饭菜.相较之下,母亲做的饭就让人难以下咽了.一次外婆出了趟远门,母亲刚好休息,到了饭点,我捂着肚子直喊饿的时候,母亲才想起来要做点什么给我吃.鼓捣了大半个小时,母亲端出了一碗面,看起来却像一碗面疙瘩,可能是酱油放多了,黑乎乎的,和外婆做的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我尝了一口,差点吐出来,是真的吐.母亲大概也觉得实在太差劲,便带我去外面吃饭,填饱了我的肚子.  相似文献   

12.
问: 我的母亲欠了银行的钱,上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母亲担心银行得知她有房有车,会要求她卖掉房子和车用于还银行的钱,于是她想把房子和车等财产转移到我的名下.请问她这样做会影响到我以后的发展吗?  相似文献   

13.
正"一路走来,花姐虽然看似对我冷酷严厉,没为我争取过任何角色,其实她用心良苦。所以当很多人问我想不想摆脱妈妈的光环时,我一点也不想,我希望她的光环能激励我一辈子,让我一直朝她的方向努力。"——董子健和同学攀比,董小胖成了"虚荣少爷"董子健的父亲董志华是著名京剧武生,也是上世纪80年代香港传奇导演张彻的得意门生,曾在周星驰版《功夫》中饰演五郎八卦棍高手;母亲王京花是一手捧红范  相似文献   

14.
为母亲征婚     
夏爱华 《老年世界》2014,(23):29-29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人独居。我让她搬到我家里住,她不肯,说住惯了老房子,不想挪地方。我想给她安装电话,这样方便联系。可母亲说听不惯电话铃声。她嫌吵,想安静地生活。  相似文献   

15.
王纯 《老年世界》2014,(18):20-20
小时候,我以为母亲是不喜欢我的。 有一次,邻居婶子来家里串门,她们在屋子里一边纳鞋底,一边聊天。我在隔壁房间里写作业,却把她们的话听得一清二楚。婶子说:“闺女这次又考了第一名吧?这孩子就是聪明。”母亲答道:“学习好有啥用呀?不如你家小子,这么小就能帮你干活了,那天我看他在地里施肥,有模有样的,真带劲。”婶子说:“我家小子能干,才13岁,干活能赶得上他爸了”。我偷偷听着她们的聊天,愤愤地想,母亲就是重男轻女,我做得再好她也不会喜欢我。她还总是对我说,你要是个男孩多好。还有,她嫌我不如妹妹漂亮活泼,当着别人的面叫我“书呆子”。  相似文献   

16.
自从母亲进了我的微信朋友圈后,我发表说说动态便有些拘谨,生怕一不小心透露了心事,母亲知道后会担心、指责,所以,我总是挑些无关痛痒的说一说,但是却总觉得不过瘾.向朋友说了我的苦闷,他们立马给我提出解决方案:拉黑父母,让他们再也进不到我们的朋友圈.依他们的话说:"让父母进了朋友圈,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还有啥玩头啊?"我听后有些犹豫,毕竟母亲刚进我的朋友圈,而且对微信还热乎着呢.我每天发的那些说说,虽然是看了什么书,吃了什么菜,回到家,母亲总会饶有兴趣地问起我:那菜怎么做?喜不喜欢吃,那本书写的什么?感不感人?看得出来,母亲对进我朋友圈十分满意.我想暂时保留母亲在我朋友圈里的权利,但也给她约法三章:"针对我的说说,不可以评价,不可以点赞,不可以转发."  相似文献   

17.
亲情成为最远的水 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在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  相似文献   

18.
宝贝,晚安     
母亲从乡下过来看我,带了一筐鸡蛋和两只土鸡,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她决定留宿一夜. 我扯出新被套、棉絮,准备在客房铺床,母亲拦住我,说就睡一夜,和我挤挤就好了.心想着零下几度,挤挤也热和,便没再坚持. 脱衣,上床,母亲执意不跟我们睡一头,我心想着,晚上我要照顾孩子,三人一头,我睡中间很挤,会不舒服,便随她.女儿嚷嚷着冷,我习惯性地侧身,女儿小小的身子向我怀里钻,她一边喊冷,一边将她的小脚丫往我的双腿之间塞,我一边嗔怒一边用双手紧握她的双手,以期我手上的热量尽快地传递到她身上来.  相似文献   

19.
给母亲捶背     
刘燕玲 《老年世界》2008,(20):20-20
母亲执意要搬一个小凳子坐在我前面,好让我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上,一边看我喜欢的电视剧一边顺便给她捶背。这是我第一次给母亲捶背。记忆里,母亲一直都是那么能干那么健康,为家庭为生活如不停旋转的陀螺一样忙忙碌碌,好像就不会生病。她像天下所有贤惠慈祥的母亲一样,只知道为儿女不停地付出,却从不要求点滴回报。我作为母亲的女儿,一直都是那么怡然自得享受着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却从没想过我该尽的责任和义务,直到今天……  相似文献   

20.
王虹莲 《现代交际》2005,(10):63-63
那天,母亲打电话来说,周日回来吗?你想吃什么?这好像成了必然的一个程序,一到周四周五,母亲便要打电话来,问的话也基本上相同。每次回家,总是忙着做饭,好像是专为吃饭而吃饭,而且总是不厌其烦,包饺子要五六种。其实我知道她是想和我多待一会儿,她说的事情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