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女性主义翻译批评是一门在女性主义研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翻译批评作为对象化活动的自身属性,决定了译本的重要性。女性主义译本批评,作为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重要组成成分,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用女性主义研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成果从概念、批评对象、批评标准、批评方法 4个方面对女性主义译本批评进行探索性研究,可推动我国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翻译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黑人女性文学长期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以及黑人男性文化之外,它的成长经历了漫长的曲折与坎坷.美国黑人女性作为一个边缘的、曾经被压制的群体,到如今发展成为第三世界女性最富有影响力的理论流派之一.如今中国正在进行着自己的文论重建工程,如何使自己的文论话语走出西方中心的牢笼,并将自己的文论话语呈现给世界,以差异的一极参与世界文论话语的对话,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迫切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黑人女性主义对中国女性主义写作及批评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女性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发生“后现代转向”之后的后现代女性主义。以此为基础 ,本文着重探讨了后现代女性主义面临的理论困境 ,分析了其困境的实质和原因 ,并尝试提出了后现代女性主义走出困境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4.
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景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它旨在批评贬低和歧视女性的伦理理论,建立男女平等的伦理学说。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渊源和社会历史背景,在发展中呈现出“破”与“立”两大主流,并以自身的理论特色与其他伦理理论区分开来。它主要探讨的实践主题有政治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性伦理等。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的命运将寄托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5.
为了完成女性主义政治学的最重要课题——女性"具备力量"和"建立关系网",应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界定领导力和权力的概念。从女性主义立场重新界定权力概念时,一般集中考察能否反抗性别歧视与压迫的原因——权力以及如何增强女性的权力。为了考察女性主义与领导力之间的关系,笔者考察了用女性主义视角能否更加积极、正面地解释权力。通过进一步解释权力概念,论证了女性主义领导力的可能性,同时强调开发和增强女性主义领导力是女性主义政治学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哲学及其未来—— 一种方法论的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在一些基本哲学问题上是意见不一、分歧较多的。以多样性为特征的各种女性主义思想,在社会变动思潮中也发展着自己。现实中并不存在单一学科意义上的女性哲学理论。成长于学术之外、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女性主义思想只可能是跨学科的“混和体”。其未来的学术走向仍然是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其学科归属将是社会学  相似文献   

7.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女性文学作品进行解析的一种批评方法。女性主义学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建文学史的大厦,阐发对女性文本隐喻与象征理解上的共性与亲密关系,标志着女性学者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她们颇具特色的思维习惯与不同的责任关注,显示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学术创新活力与理论先锋激情。探讨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影响,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促进当代文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的背景(女权主义运动)及其理论成果对中国女性意识的崛起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有着或深或浅的影响作用。通过梳理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的兴起和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指出这种影响作用是相互的,它不仅对促进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审美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批评话语的重建,乃至中国的妇女解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世界范围内的女性主义文论的成熟和进一步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美国学派——女性主义叙事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女性主义学者苏珊·S.兰瑟和伊·安·卡普兰为代表的女性主义叙事理论,把原本属于形式主义的叙事学融入自己的研究之中,使女性主义研究从单纯的内容分析、定性研究走向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整体性研究,以避免女性主义研究中过于印象化和片面性的弱点,从而打破了西方文学研究中形式主义与反形式主义的长期对立,不仅推进了女性主义学科的发展,也丰富了叙事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西方女性主义译者通过增补、批注、劫持等"重写"方式,试图通过翻译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以及特征。中国女性译者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译者,但表现出无意识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