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理 《新少年》2014,(7):22-23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又称圆明园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和圆明园兽首铜像。 乾隆与兽首 话说当年有一天,清朝的乾隆皇帝闲来翻阅一本关于西洋宫殿的图书时,发现书中所绘的西洋石造建筑宏伟大方。尤其是那喷水池,精巧奇妙。他顿时被吸引住了,心想:这等美妙之物,堂堂大清天朝怎么可以没有呢?于是,他决定在圆明园内也建造一个这样的喷水池,差事落到了意大利人郎世宁的头上。要说这个郎世宁对于西洋绘画技法颇有研究,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2.
清官书记载,乾隆十九年,乾隆帝不断指责兵部尚书舒赫德处理乌梁海事件不力,并以其安置阿穆尔撒纳建议不妥为由被革职,子女发配充军。满文档案记载了舒赫德与乾隆帝间的一次意见分歧,此事恰为官书所缺载。据此可知,舒赫德被革职的真正原因恰恰源于此次分歧,而最终原因还是在于乾隆帝的用人策略。  相似文献   

3.
清廷画家郎世宁在中国创造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特殊画风,直接影响了后来流行于都市民间的月份牌,并与新年画结合起来,使得这类通俗画风为广大民众所接受。通过对月份牌、郎世宁绘画和新年画的风格特征的探讨和分析,来阐述作为三者共有的光润和鲜丽的绘画样式,形成了倍受大众喜爱的一种新的视觉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4.
掇微漫笔     
清代户口统计小议清顺治十四年(1657),定人了征摇科则编审之法,核实天下丁口,具载版籍,年六十以上开除,十六以上添注,丁增赋亦随之。一直到乾隆六年(1741)以前统计的都是丁口。这一年开始才是包括男妇老幼的人口统计。丁口与人口的内含不同,两者的统计数字是不可比的。乾隆帝不懂得这个道理,误以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民数,比康熙四十  相似文献   

5.
十八世纪是法国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的世纪。在这个世纪的中期法国启蒙运动中涌现了最坚决、最彻底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拉梅特利(1709—1751),狄德罗(1713—1784),霍尔巴赫(1723—1789),爱尔维修(1716—1771)。他们不仅形成了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而且构成了法国战斗的无神论,“使十八世纪成为主要是法国人的世纪”①,在欧洲哲学史上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littera ture comparee)这个名称最先使用并被作为许多讲座的讲题是在法国.据法国提格亨(Pwan Tieghen)所著的《比较文学论》和日本野上丰一郎所著的《论比较文学》记载:一八二七年维勒曼(Villemain)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就用的是这个名称.一八四○年人们用这个名称著了好几部书,并逐渐被普及.《比较文学史》的作者法国的洛里哀(Loliere)认为:一八八六年英国的波斯奈特教授(Prof H.M.Posnett)就用这个名称作为自己著作的书名.稍后,加里福尼亚大学教授盖雷(C.M Gayley)发起《比较文学研究会》,开始了文学类型式文学运动的专门研究.苏联萨马林认为,  相似文献   

7.
一七九四年7月27日(即法国革命历法共和历热月9日),法国大资产阶级的代表热月党人发动政变,将罗伯斯比尔及其亲密战友古通、圣茹斯特、勒巴等二十余人逮捕,7月28日(即热月10日),不经审判,在游街示众之后被送上断头台。雅各宾专政被颠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史上开始了热月党人的统治,这就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热月政变。  相似文献   

8.
《21世纪》2009,(3)
2002年,中法两国有一个协定:在两国互建文化中心,于是就有了落坐于朝阳区光彩国际公寓的法国文化中心。这里有30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有三层,它有三个主要功能。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合作参赞齐安杰(Alexandre Ziegler)先  相似文献   

9.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对法国发动大举进攻。曾被称为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军不堪一击,在不到六个星期的时间内就投降了。为什么法国在1914年能坚持四年之久,最后获胜;而在1940年却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惨呢? 从当时法德战线(只指法国东北战线)双方的军力对比来看,德军的兵力是136个师(其中有10个坦克师,7个摩托化师,1个骑兵师),兵员330万人,坦克2580辆,飞机3824架,火炮7378门;以法军为主的同盟国方面有147个师(法国104个,英国10  相似文献   

10.
很少有哪一本书象《画梦录》,17篇作品三种风格;很少有哪一位作家象何其芳,能使三种迥然相异的笔调都显示出各自的美。《画梦录》早期篇章错金镂采,精美异常,会使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清代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的作品:西洋的色彩渲染,中式人物形象,古典派艺术气息。《墓》大量使用带有色彩的比喻,在每一个段落前为人物抹出鲜丽柔和的活动背景,形成一种欧洲牧歌式的艺术氛围。  相似文献   

11.
米歇尔·德塞都(Michel de Certeau ,1925-1986),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欧洲出现的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被称为"这个时代最大胆、最神秘、最敏锐的头脑之一"……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建立,严格说来是在1949年以后。此前,各大学历史系的外国史课程主要是西洋史(即欧美史),包括西洋通史、西洋断代史和一些欧美国家的国别史。开设东洋史(如日本史、印度史等)课程的学校很少。似乎没有一所大学的历史系专门开设过非洲史和拉丁美洲史。总之,那时还没有世界史。中学的外国史内容主要也是讲西洋史。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旧中国的执政者和知识界上层崇拜欧美,以欧美为榜样,西洋史自然便占有中心地位了。  相似文献   

13.
审美理想这个术语,在美学和文艺学中经常被提到,犹如老朋友。也许正因如此,很少有专文、专著论述它。86年10月在长沙召开了“社会主义文艺审美理想”讨论会,此后又有几篇文章问世,算是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认真研讨。虽然同美学的其它问题研究相比,还只能说是初步的,薄弱的,但总还是引起了美学界、文艺理论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人们几乎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即中国音乐和西洋音乐听起来就是大不一样。当然这里所指的中国音乐是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从时间上来看应该是上起于夏商下迄于明清这几千年间所产生的音乐。从经验的层面上人们也许会这样说:中国音乐听起来感觉单纯、疏朗、绵延,犹如行云流水一般;而西洋音乐听起来则感觉复杂、密集、重叠,犹如华丽织锦似的。如果我们从音乐学的角度对中西音乐作一番纯形式的分析,便会发现它们在音乐构成方式上的区别。一般说来,中国音乐是以单纯性的旋律展开为绝对主导的,而西洋音乐中旋律固然重要,…  相似文献   

15.
乾隆帝关于布鲁特的诗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55—1759年.清朝在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期间,乾隆帝在就东西布鲁特先后自愿归附,赋诗纪实。这些诗篇,既有对布鲁特归附清朝的喜悦,也有反映布鲁特使臣在木兰围场、避暑山庄和北京城受到乾隆帝隆重招待的史实。乾隆帝关于布鲁特的诗篇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厚的历史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形成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6.
法国《托马斯主义评论》1962年第三期介绍说,1958年7月间,在法国色黎齐·拉·沙尔文化中心,举行了汤因比历史哲学座谈会,由法国理性主义者阿隆主持,汤因比本人也出席。参加座谈的有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古尔德曼(Goldmann),史学家马卢(Marrou),哲学家黎葛尔(Ricoeur),此外有英国人、波兰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穆斯林,还有达尼艾镥 (Daniélou)和费沙尔(Fessard)神父和克吕拜利艾(Maurice Crubellier)。克吕拜利艾简略介绍了汤因此的历史哲学,他说,它体现了人所共知的循环图式(受维科和施本  相似文献   

17.
法国近代历史学会和美国的法国历史研究学会于1960年7月1~3日在巴黎举行了一次法美历史座谈会。法国组织委员会的成员有主席陶乐赛(JeanBaptiste Duroselle)教授,维杰(P.Vigier)博士和法国近代史学会的秘书吉内(Lucien Genet);美国委员会包括主席海斯洛泼(Peatrice F.Hyslop)以及埃契万里(Durand Echeverria),皮埃逊(G.Fierson),盖脱乔克(Louis Gottschalk)。双方各约有50人参加这次讨论会。第一、三、四次会议是在法国国立  相似文献   

18.
慕田峪是个被群山环抱的偏僻小山村,在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在海外它却大名鼎鼎。欧洲人称它能和"法国最美丽村庄"伊瓦尔镇相媲美。现在村里有加拿大、丹麦和意大利等7个国家的22户外国人在这里"安家落户"。每年有5万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村里游玩。今年元月初,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SPEGT,还专门在这里拍了一部名为《中国最浪漫乡村》的短片。而这个"联合国村"的打造者,竟是一位名叫萨洋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19.
诗歌格律是诗歌音律节奏的主要体现者,是诗歌表现节奏的手段。然而,世界各国诗律形式不尽相同。中国是近体诗,日本是俳句,欧洲是十四行诗(又称“商籁体”)。即便是十四行诗,欧洲各国的表现形式也各各不同,除了正宗的“意大利式”之外,有法国的“亚历山大式”(十二音),英国的“伊丽莎白式”(五步十音),等等。为何会形成如此异质的格律诗?为何俳句、律诗只产生于东土而“商籁”只能是西洋的特产?这些问  相似文献   

20.
虽然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国学者并没有走出“中国人如何研究西方人的音乐历史”这一问题的疑扰;尽管被疑扰着,中国学者却在不断的反诘中,继续前进,使得西方音乐史的研究领域逐步细化,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研究视角不断趋向多维化。可是这种趋势的问题又何在呢本文就这种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西方人的音乐史在中国称之为“西方音乐史”(西方人的音乐,在传入之初多称之为“西洋音乐”,后改称为“西方音乐”),是为了区别“中国音乐史”而被赋予的特定称谓。其实,早在16世纪西方音乐就已登陆中国大陆(16世纪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带来了西方的音乐和乐器),并通过教会在中国传播开来。然而,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初期,一些致力于西方音乐的学者编印出版了第一批中国人写作的介绍西方音乐的史书著文,如萧友梅的《近世西洋音乐史纲》(1920-1923)、王光祈的《欧洲音乐进化论》(1924)、俞寄凡的《西洋音乐小史》(1927)、黄自的《西洋音乐进化史鸟瞰》(1930)、王光祈的《西洋音乐史纲要》(1937)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光祈先生(他本人曾留学德国),作为中国音乐学的开山前辈,他对西方音乐史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