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文化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积淀的角度论证废名小说创作的重要原型母题———追寻精神家园 ,通过对他所展示的两个世界 (“黑暗的世界”和“和现实隔了界”的理想境界 )的对比分析 ,指出他笔下的史家庄 (陶家村 )世界是家园原型的“置换变形” ,探析了废名营造家园世界的价值取向和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李璐 《江淮论坛》2012,(2):184-188
用典是废名小说中非常突出的现象。废名极其称道庾信、李商隐的用典,但与庾李不同的是,废名明确拒绝用典的寄托义。废名对庾信、李商隐常用的典故作出了创造性发展,形成了"‘月亮—坟—嫦娥’.神仙故事"、"女子及其身边事物"、"夜—梦—笔(彩笔)"三个用典系列。废名使用典这一文学手法从古代的方式转化成了现代的方式,为古代典籍进入白话文语境寻到了一条大道。  相似文献   

3.
废名、沈从文的小说把人生体验与诗情画意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温情脉脉的人性世界,从而形成了废名和沈从文诗化小说独特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论文试从废名、沈从文小说"诗"因素的引入、儿童视角与人性视角入手,论析废名、沈从文对诗化小说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小说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废名小说的叙事策略以及佛教禅宗与废名创作的关系。从叙事框架、意象、文体三方面解读废名独特的生命哲学以及深厚的宗教意蕴  相似文献   

5.
废名是现代抒情性乡土小说代表作家之一。废名在创作中把诗和小说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最具个人特色的诗化小说。他的小说诗化艺术主要表现为:一是对生命的诗意表达,二是对世外桃源的诗意构建,三是诗意浓郁的语言艺术。废名的诗化小说把平凡的人生书写与诗情画意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意境深远、冲淡平和的艺术世界,从而形成了其小说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追求。废名小说的诗化写法给读者提供了充分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索空间,使读者在山水之美和人情之美的熏陶中领略浓郁的诗美体验。  相似文献   

6.
废名的诗与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废名的诗与禅有难解的因缘,不从禅理、禅趣、禅思来解读他的诗,是难以深入其堂奥的。废名小说创作的质与量远在他的诗歌创作成就之上,然而渗透在他小说中的却是诗的精魂。他“写小说却象蒸溜诗意,一清如水”。废名曾自道写小说是“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探究诗人的废名,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作为文学家全人的废名,更深一步透视废名的诗化小说,也可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寻得某些启示。上篇:精神的“逍遥游”废名的诗歌主要创作于三十年代。在新诗史上,他被认为是一位具有现代主义诗风的诗人。废名的诗不象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表现的多是雨巷中寻梦的寂寞惆怅与彳亍于街头的凄惋迷惘,他不焦不躁,内心宁  相似文献   

7.
废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最好参禅悟道.废名的小说以其浓厚的禅佛意趣,可以被称之为禅味小说.而在废名的所有作品中,<桥>又是最具禅宗思想的一部.如果论<桥>而不说禅,则不能领会这部小说的真髓.  相似文献   

8.
丁帆 《湖南社会科学》2007,2(1):136-139
废名是前期“京派小说”的中坚作家,其乡土小说被称为“田园牧歌”和“乡土抒情诗”,这与他的文化价值立场和叙事风貌有关。在小说叙事上,废名开了中国现代小说“散文化”和“诗化”的先河,而其田园归隐情结这种反现代的审美现代性的文化追求也具有“先行性”。这就是废名“田园诗风”的乡土叙事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废名——杰出的散文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1967),湖北黄梅人,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以特立独行名世,所著小说、诗、散文和论著都有奇气,也就是说他创造了独特的风格,表现了独具的眼光和思考;正是因此,他的作品得以传世.废名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于他的小说创作;而就其本质来说,他是诗人;就其表现来说,他是散文家.他的小说有不少和散文几不可分.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故,论者在论及废名的贡献和影响时,并不只是就小说论小说,而不免论其文体.例如周作人称道废名的"文章之美",即"用了他简  相似文献   

10.
京派作家废名、汪曾祺创作了诸多"异秉"小说。这是京派作家对人类诗意生存的文学表达及美学设计。溯其文化与美学渊源,老子所塑造的"愚人"形象、庄子再三描摹的"真人"形象以及那些"技进乎道"的庖丁们,正是京派笔下"异秉"人生的文化原型。  相似文献   

11.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作家。鲁迅先生曾三言两语地谈到过废名的小说,说他:“冲淡之中有哀怨”,不大“闪露”,“于是从直率的读者看来,就只见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可是废名为什么会“低徊”、“顾影”,“不闪露”呢? 周作人在《〈枣〉和〈桥〉的序》中说,通过对一女子学校的调查,废名的小说被列为第一难读  相似文献   

12.
论废名早期小说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废名早期小说的美学特征张可喜废名在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奇才”、“僻才”,现代评论家刘西谓这样评价:“有的是比他通俗的、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然而很少一位像他更是自己的。”①读废名早期小说,觉得其真正的美学价值,在于他的禅道宗教哲学思想与古...  相似文献   

13.
无论在思想蕴涵上还是在艺术特征方面 ,废名小说都对小说现代化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他的小说表面上看似刻意追求一种安于自然 ,幽寂闲适和宁静淡远的乡土田园世界 ,内部却深蕴一种对现实苦难、命运无奈的悲凉情怀。具有传统文人气质的废名对现实人生的关注有着自己独特的体认方式。他的小说文本在意境营造 ,语言的创新变异 ,叙事结构的策略化等方面 ,至今仍能给小说创作以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交响东西方传统,走向世界文学──废名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式的诗化、意境化,意象的古典化,使废名小说带着醒目的古典胎记,表明他对中国文学传统的深度回归与过多依傍。在传统大断裂、大崩毁的“五四”时代,对于从审美观念到艺术表现都普遍引进、全面更新的文学主旋律来说,废名伤怫奏出了一串不和谐的音符,大有“复古”之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呈现古典体态的小说创作,并非废名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或偶然的撰就,而是他的自成体系的文学观的实践,具有高度自觉的主体意识。为此,只有疏理、考察废名的文学观,用以印证他的小说,才可能对其创作的整体意义作出合理的评估。废名早年在北京大…  相似文献   

15.
废名,又名冯文炳,是我国三十年代一位独树一帜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的抒情小说,表现了独往独来的风格和气魄,并以自己简炼的文笔描写了独有的意境。读废名的小说就象是坐在树萌下,使人享有一种隐逸的和舒闲的美的感受。然而,废名的创作不仅以冲淡为衣,而且仍能可以从他们中间理出作者的悲哀,反映其艺术精神的双层面:显型层面是作者心灵与大自然的融会、契合后所达到的超  相似文献   

16.
废名小说是一种哲理小说,它往往"脱离形象而沉湎于抽象",致力于去表现"至人无我"的精神境界,老庄思想对他的影响十分明显.废名小说在阐释道家的生命哲学时,有三大特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以道家的"自化"说去否定儒家的"教化"说,认为"教化"是束缚人性自由的一大恶德;二是主张顺从自然规律、不违"天道",尽情去释放人的个性并令其获得绝对自由;三是超越"生死"去探索"无"之境界,并将死亡看作是灵魂解放的真正起点.正是由于这种深奥的思想探险,才使废名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存在.  相似文献   

17.
欲废其名的冯文炳终究还是得了一名,而这“废名”却又似乎在外现着他的笔就是在写着那些不可名状之味。废名的小说既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又体现着西方文学中一直坚持的客体主写实的要求。他笔下让当代人追逐的称为晦涩的形上的“韵”,无法说清,却又的确别具一“味”。废名作品“韵味”的建构是于心性纯粹的坚守、于自我叙述的陶醉以及对中国传统诗歌意蕴创作的承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冯文炳先生是“以‘废名’出名”的作家,是一位颇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小说家。早在一九二二年秋,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从事小说创作。那时的作品大多收在他一九二五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里。后来,他更以废名的笔名陆续写了四本小说,有一九二八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桃园》、一九三○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枣》,以及一九三二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至于连载  相似文献   

19.
废名小说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在艺术精神和审美风格上极大限度地承传着庄禅文化、儒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废名思考、把捉和表现人生的独特方式有如一条韧性的脐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紧紧地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废名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其地位并无适当的评价。事实上,无论他的小说、诗、散文,都有可观的成绩。从废名的抒情小说中,我们不仅可以见到他独立的抒情人格,也可以看到他有异于其他作家的格调,更能看到他立足于传统,广泛涉猎中西文化,对自然与生命的哲理思索。本文主要对其小说的抒情风格由平和冲淡向幽深孤峭的演化过程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