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作为现阶段人类社会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混凝土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质量生命。如今,混凝土组成材料技术发展迅速,人们对材料复合技术认识也越来越高,这给当前混凝土技术带来严峻挑战,按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混凝土的发展趋势必然是高性能化,这同时也证明未来建材在生产的过程中更强调资源节约化,基于以上因素,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也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2.
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PFAC明显改善普通混凝土的和易性,且具有显著的缓凝作用,使混凝土坍落度的经时损失减小.随着PFAC掺量的增加,水泥净浆的初凝和终凝时间随之延长,混凝土早期强度下降的幅度也随之增大,PFAC对混凝土的后期强度有着显著的增强效应.配制的掺PFAC混凝土28d的抗折强度超过5.0MPa,均能满足重交通和特重交通开放交通的要求,该混凝土的拉压比、折压比比普通混凝土有一定提高.试验结果为普通混凝土高性能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
利用数值模拟和实验分析的方法,对正则化频率变化率在钢筋陶粒混凝梁进行损伤诊断,得出以下结论:正则化频率无法识别对称结构对称位置的损伤;低阶的频率变化率单调性较好,高阶的频率变化率重复性较大;钢筋轻骨料混凝土梁的第一、二阶正则化频率变化率组合曲线诊断损伤位置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在国内外已经广泛应用,许多规范中也规定了其计算方法,但是各个规范中矩形钢管混凝土的计算结果并不一致,并且随着工程中混凝土强度越来越高,并不是所有的规范都适用于矩形钢管高强混凝土计算。基于神经网络方法,搜集近年来国内外矩形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试验数据,并用这些数据训练了两个以不同参数为输入、以承载力为输出的神经网络模型ANN-1和ANN-2,经过调试和验证,得到了准确和稳定的模型。最后对矩形钢管高强混凝土进行了参数化分析,并与规范计算值进行对比,评价了规范中的计算方法,并进一步证明模型可以用于矩形钢管高强混凝土承载力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以混凝土抗压强度测试中棱柱体的破裂形态为切入点,分析了端面强约束边界条件下棱柱体的破裂面倾角,并基于单位化后的莫尔-库仑准则,借助于混凝土强度试验数据,反算了不同等级混凝土剪切破坏时真实的破裂角范围和最危险破裂角。结果表明:3倍高宽比是最危险破裂面不受边界条件影响的临界值;边界条件通过改变破裂路径影响了强度,破裂路径的改变才是产生形状效应的根本原因;不同高宽比时其破裂面不同,考虑边界条件对破裂路径的影响时,可以建立强度形状效应的解析式。  相似文献   

6.
古汉山矿原设计为一次支护锚网喷,二次支护钢筋混凝土碹,用该方法支护大型高应力节理化复合型软岩硐室,巷道变形破坏严重,基建成本高.依据高应力节理化复合型软岩巷道围岩的力学特性及其支护原理,将原设计的二次支护改为"预应力锚索+网+喷混凝土",实践证明具有较好的效果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国早期建设的变电站多为混凝土结构,且已持续使用20年以上,结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介绍了两种基于频率的无损伤检测法:正则化频率变化率法可以识别构架梁的单一损伤,低阶的正则化频率变化率曲线及其组合曲线单调性好,损伤识别较准确.多裂缝识别法能够识别单一损伤和多处损伤的情况,尤其中度损伤的识别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一榀两跨三层型钢混凝土框架模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翼缘狗骨式削弱的型钢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框架按“强柱弱梁”的原则设计,且对节点核心区附近梁端工字形型钢的上、下翼缘采取狗骨式削弱,并适当增加了梁端根部到型钢翼缘最大削弱部位纵向钢筋的配筋量。试验结果表明:框架的变形能力、承载能力、延性、耗能能力等受力性能均满足延性框架的抗震要求;这种构造措施能将塑性铰从梁端根部转移到翼缘削弱部位从而有利于型钢混凝土框架形成梁铰耗能机构,增强其耗能能力。采用ANSYS参数化程序设计语言(APDL)编制了命令流,对模型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基于分离模量理论计算的翼缘削弱的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全过程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在C30素水泥混凝土中分别添加杜拉纤维、尼龙纤维、钢纤维配制纤维混凝土,标准养护28 d后进行抗弯曲冲击试验研究.以初裂次数、终裂次数、冲击韧性评价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的优劣.试验结果表明:在设定的落锤抗弯曲冲击试验方法基础上添加钢纤维混凝土、杜拉纤维混凝土、尼龙纤维混凝土,其冲击韧性分别是素混凝土冲击韧性的15.1倍、3.4倍、2.7倍.素混凝土冲击破坏突出表现为脆性断裂破坏,纤维混凝土冲击破坏表现为韧性断裂破坏.3种纤维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均较素混凝土有较大的提高,其中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最强,其次是杜拉纤维混凝土.  相似文献   

10.
影响火灾下混凝土爆裂因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混凝土梁板构件按ISO 834标准升温曲线进行的火灾试验,探索了火灾下混凝土发生爆裂的影响因素及规律;通过试验发现,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含水率越高、迎火面混凝土压应力水平越高,火灾中混凝土越容易爆裂或爆裂越严重,并得到了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含水率及混凝土应力水平与爆裂的相关曲线.  相似文献   

11.
控制好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首先是要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其次科学配制混凝土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抓好工地试验室的工作、混凝土试件合格,和易性是决定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同时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是混凝土质量的主要环节.最后要想保证混凝土质量,人的质量意识也是很重要的;同时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推广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是国家建设部建筑新技术促进应用办公室向全国建筑业推广的1 0项新技术中的其中一项技术。它是一项新型的高技术混凝土,这项技术在国外早已大量应用于建筑业中。我国起步较晚,到2 0世纪90年代,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才在起步阶段。到90年代末,国家建设部提出在建筑业推广应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下面就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与同行们进行探讨,以期得到更好的推广应用。一、高强混凝土的概念及特性1 .概念混凝土强度级别大于或等于C60的混凝土称为高强混凝土。2 .特性( 1 )强度高。由于高强混凝土的强度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根梁试件(一根免拆卸模板混凝土梁,一根普通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了免拆卸模板混凝土受弯梁在单调荷载作用下的基本力学性能,包括荷载挠度变化规律、跨中混凝土应变、受力钢筋应变、正截面承载力、破坏形态等,对免拆卸模板 结构混凝土梁与普通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现行规范计算免拆卸模板 结构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免拆卸模板 结构混凝土梁能够满足挠度限值的要求;免拆卸模板 结构混凝土梁具有与常规混凝土梁相近的抗弯性能。  相似文献   

14.
高性能混凝土是集高强度、高耐久性和高工作性等于一体的新型绿色混凝土。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主要包括抗渗性、抗冻性、抗侵蚀性、抗碳化及抗碱-骨反应。本文对提高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技术对策进行了研究,指出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有效途径是:科学选择原材料及辅料,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优化,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把好混凝土质量验收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塑性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性能对比分析,结合国内外塑性混凝土的应用情况,提出塑性混凝土用于渠道防渗的优越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少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原理,提出了混凝土裂纹处存在钢筋的力学分析模型,把钢筋对混凝土的作用力假想为一对集中力,钢筋位于混凝土弹性区时,认为钢筋与混凝土连为一体;当钢筋与混凝土裂纹相遇时,考虑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存在脱粘的部分段。同时根据直线形的混凝土拉应变软化曲线,在过程区各节点上设置无体积、无长度的虚拟弹簧.对少筋混凝土三点弯曲试件的断裂过程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模拟了不同配筋率下少筋混凝土三点弯曲试件起裂、扩展、破坏的全过程,计算结果显示:配筋率对裂缝扩展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掺量聚丙烯纤维网混凝土的抗压、抗弯和初裂性能。试验证明,混凝土中掺入聚丙烯纤维网能显著降低混凝土的脆性,提高混凝土的抗弯、初裂和破坏强度。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一种将钢纤维分层撒布在素混凝土内进行增强的新型钢纤维混凝土 .试验研究了钢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层布位置、层布数及层布厚度对这种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 ,当钢纤维撒布在混凝土底层和表层形成一种上下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时 ,其抗折强度比整体式钢纤维混凝土略低 ,比素混凝土提高 35 %以上 .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一种将钢纤维分层撒布在素混凝土内进行增强的新型钢纤维混凝土,试验研究了钢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层布位置、层布数及层布厚度对这种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当钢纤维撒布在混凝土底层和表层形成一种上下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时,其抗折强度比整体式钢纤维混凝土略低,比素混凝土提高35%以上。  相似文献   

20.
在高强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膨胀剂,配置钢筋,再加强早期养护可有效减小高强混凝土的早期收缩.特别是在配有一定钢筋的混凝土中,可使混凝土处于一种预压状态,对防止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缝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