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民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成为民俗学研究的新领域。不过,这一领域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成果散见于相关学科,缺乏集中且稳定的共识。以“民俗”的概念为出发点,我们能够通过批评性文献综述的方法来界定数字民俗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路径,并在民俗学和传播学的跨学科视角下提出数字民俗研究的四个核心议题,即民俗的数字文本与知识生产、口头传统的数字再生、在线社区的再部落化、新民俗与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实践,从而探索未来跨学科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俗学将国家文化建设纳入研究对象时应讨论一些基本问题,如从国家文化建设的含义,民俗学问题的再分类,近年引进的"文化空间"和"遗产文化"概念对民俗学理论格局的走势的影响。还应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必要的工作概念,包括"口头传统与书的未来""、民族民俗与地方民俗"和"特有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等。明确理论方向,并开展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可以提升民俗学的理论活力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近年来民俗志书写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些新探索作了初步梳理,指出了"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对于创新民俗志书写模式、增强民俗志书写主位视角和对话功能的意义以及"感受之学"在探寻民俗志独特学科品格上做出的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4.
"民俗志"是相对于"民族志"而被提出的一个概念,在民族志理论走向"反思"的时代,中国民俗志理论需要拓展民俗志记录的对象、关注民俗事象的现代性存在状态、借鉴民俗学情境学派的"实践性"理念以及民族志的"反思性"理念,实践的、反思的民俗志也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有关人类再生产和父母与子女间本体自然传递的民俗理论为人类亲属制度的调查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开端。作为关于亲属关系概念的可信概括和人类行为的现实反映以及对社会活动的指南,这种民俗理论是经得起检验的。本文所述关于尼泊尔西北部一个操藏语的群体尼巴人(Nyinba)所信奉的生殖和父母——子女间关系的观念,以及他们用这种观念解释亲属关系的道理,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因为它为父子间互敬和继嗣关系  相似文献   

6.
"民俗志"作为文化书写的实践活动,并不是自现代民俗学科建立以来才产生的,在我国"民俗志"书写传统古已有之,它存在于我国卷帙浩繁的史志文献中,是一种"有实无名"的民俗志;自20世纪90年代"民俗志"概念被正式提出,经过十多年的写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民俗志已经进入了对其书写范式的反思阶段.本文首先追溯了我国史志文献民俗志的书写传统及其写作程式,并进而对"民俗志"概念作了发生学上的研究,提出在新形势下应当实现现代民俗志书写范式的转换,并对现代民俗志书写的可能形式和多种类型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的民俗规范功能与远古社会相比,是不是越来越减弱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从国家权力系统对民俗活动的干预、民俗表演空间的萎缩和被权力机构所占用、主流话语改造民俗知识、民俗惩罚力量的失去和一些民俗观念淡化五个方面,推敲民俗规范功能的历史与现实,描绘了当代社会民俗生存的环境和景况.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民俗学的视角参与对后人类主义的哲学和美学探讨,提出后人类民俗概念,并以人工智能和动物转向等现象和概念为切入点,通过概述民俗学的相关研究,呼吁民俗学者重视后人类民俗现象,也认为民俗学能为这个新的研究领域作出独特的贡献。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人类与非人类的其他生命物种的关系,并着重讨论了“动物转向”的概念,强调了非人类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文章的第二部分集中讨论人工智能和聊天机器人正在如何改变人类文化;最后,将民俗学置于人类世的社会科学地位,提出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丹巴古碉建筑文化综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嘉铭 《中国藏学》2004,(2):93-103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是我国藏羌地区古碉建筑文化发育的典型地区,笔者从历史发展脉络、数量与分布、类型和功能、古碉与民居及其建筑技术、有关传说与民俗等5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丹巴古碉建筑文化的基本面貌.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存疑.  相似文献   

10.
公众民俗学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美国民俗学界兴起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主要指的是对民俗加以展现或应用的实践活动,以及关于这种实践的理论探讨.从产生之后,它在民俗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与此相适应,关于它的理论总结和学术反思也日益丰富.它们不仅为公众民俗学的实践提供了更加深刻的理论指导,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整个美国民俗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辨正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辨正纳日碧力戈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族与民族概念是民族学文化一人类学的关键课题,是做好民族工作.确保存国家安定团结的理论前提,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者曾发表〈民族与民族概念辨正〉一文①,初步讨论了民族的定义和功能,现就有关问题谨作...  相似文献   

12.
民俗学是研究民众生活层面文化的学问,与文化人类学关系最为密切.民俗学强调要把民俗事象作为活态文化来研究,当前民俗学研究更应结合田野调查不断升发一些新的问题,然后展开讨论,从而丰富民俗学的理论.民俗志不仅要记录、描述民俗事象,而且要说明和解释民俗事象.民俗志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书写,地方民俗志的编写应以标志性文化提领.  相似文献   

13.
略论21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首先较简要地阐述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理论和方法创新的必要性,接着在阐述学科理论和概念的内涵基础上从综合法、修正法、独创法三个方面阐述了理论和概念的创新方法,然后就方法创新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文章认为研究方法要中西结合,并要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结合、中国传统的实证法与西方理论分析法结合;调查方法要多元化,长期调查与短期调查相结合,整体调查与专题调查相结合,田野调查与通讯调查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过渡礼仪: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俗学者一直偏重从民俗的角度看待丧葬活动 ,而在西方民俗学家看来 ,丧葬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民俗现象 ,它还是一种仪礼或仪式 ,他们的研究一方面促进了民俗类型学研究的发展 ,另一方面还为丧葬活动的结构分析和意义、功能解释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为对象 ,尝试用“过渡仪礼”理论分析其结构特征与仪式的功能、意义 ,认为从习俗视角转变到仪礼或仪式视角对丧葬活动进行研究将会对民俗学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台吉乃人的民俗变迁(1900-1995)——兼论“民俗网络”概念●傲东白力格一导言一、问题的提出与理论背景在20世纪后半期,中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有两个巨大的历史进程值得注意:第一,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提倡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和...  相似文献   

16.
如同历史一样,新疆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也经历着时间的洗礼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化、发展着,秦汉,魏晋隋唐,元明清时期的新疆民俗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在这些变化中,民俗事项本身体现出了鲜明的性别意识,在物质民俗与精神民俗中,男性与女性的表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在台湾与民俗有关的博物馆有三类,一类是完全以民俗为收藏内容展示的民俗博物馆;一类是以某个专题(如艺术、宗教)为内容展示的专业博物馆,这个展馆也涉及民俗内容;另一类是各县、市、区文化中心的博物馆,内容广泛,具有地域、民族特色,内容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乡土气息十分浓厚。现按类别将台湾民俗博物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借鉴人类学反思民族志理论思潮和成果影响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的书写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以摆脱民俗学的危机。但只有刘铁梁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彰显了与民族志的区别,具有特别的学理意义。民俗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民俗志需要作适当的层次划分。在民俗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让"一般民俗志"和"作为研究方式的民俗志"共生共荣,使民俗知识有更好的机会和渠道与社会契合,实现民俗学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反思民俗志--关于钟敬文先生的"记录民俗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俗志是“中国民俗学派”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志 ,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由钟敬文先生提出来的。在新的“记录民俗学”理论指导下 ,本文提出新民俗志撰写的基本要求 ,并对民族志与民俗志两大学术领域近年来所做的理论反思工作进行比较总结 ,提出“反思民俗志”这一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学者们总是热衷于对一些概念进行定义与再定义。这样做不是因为人们乐于对此纠缠不休,而是因为这些概念实在太重要,而往往又很难阐释清楚。诸如“文化”、“民族”就是这样的一些概念。对民族问题的深入研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不仅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对民族概念的清晰界定,则是民族问题研究和民族理论发展得以深入进行下去的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