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林晓华  邱艳萍 《民族学刊》2023,(5):91-95+12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国家安全”顶层设计的战略布局中,舆论引导是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智能媒体时代涉及民族因素的重大舆情与突发事件的学理特征、舆论引导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文章分析了智媒时代民族舆情发展的“新媒体化”特征,指出其主要体现在网民数量庞大且多元化、新媒体与新技术成为民族舆情发展的主要平台与重要推手、民族舆情呈现出明显的“涟漪效应”与群体极化现象等。妥善处置民族舆情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是民族地区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应从明确民族舆情治理的战略定位、构建全媒体民族舆情监测系统、掌握新媒体话语权诸方面入手,推动国家安全制度建设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涉民族宗教事务网络舆情治理是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形成的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的新领域。我国始终重视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科学化,但现实中总有一些与事实不符、过于偏激的负面网络舆情在一定范围内传播,通过歪曲和侮辱等非理性错误观点引导公众认知,固而对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带来一定威胁。要科学应对涉民族宗教事务网络舆情,加强涉民族宗教事务舆情监测以及对媒体的监管,让正能量舆论站稳阵地,让谣言无处藏身,使涉民族宗教事务网络舆情能够与其他舆情一样讲政治、重事实、有底线、守规矩。帮助民族宗教界人士强化爱国意识、民族意识,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民族宗教,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引导民族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促进信息交换、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隐患。根据网络舆情传播的“四要素”,网络舆情传播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信息发布主体风险、议题风险、网络舆论共振风险。在网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是设置相关议题,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议题引导力,进一步完善网络监管力,打造宣传联动力,提高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带来的思维变革和技术进步,扩大了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范围,政府利用云处理掌控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普及城乡各级管理部门并取得实效。在大数据多维空间中,传统经验及社会分野所形成的阻隔与干扰是政府和社会组织面临的难题,不断提升政府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云协作的框架,扁网化的路径,坚持人心合力,是大数据时代时时在线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5.
舆情是指大众对于社会事件及社会管理主体和对象等所表达的态度、情绪和意见,此类诸多表现的总和,即舆论情况。舆论情况实际反映了人民的声音,而听取人民的声音是社会管理主体的重要任务。民族宗教领域舆情治理事关我国总体国家安全,事关意识形态安全,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宗教舆情治理已成为当前不能忽略的工作。鉴于近年民族宗教领域舆情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同志有关舆情治理的重要论述,已成为做好民族宗教舆情治理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王舫 《民族学刊》2021,12(5):24-35, 109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中华各民族命运与共而形成的。中国在战“疫”中实现了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与升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它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蕴含着中国国家建构的价值指向,是验证中国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文章通过中缅边境战“疫”叙事,即境内外中华儿女对祖国边境疫情防控网格治理现代化的认知,强调在后疫情时代,各民族同胞要坚守为民、团结、奉献、奋斗及天下等战“疫”精神,增强“五个认同”,确保战“疫”的伟大胜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承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成为各种社会舆情生成的最重要载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包括:对日常舆情管理及其有效性带来的挑战、对传统舆情管理方式带来的挑战、对政府社会公信力带来的挑战、对主流价值观与道德观带来的挑战、对社会稳定带来的挑战和对网络信息安全及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深刻认识并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是各级党政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中华现代国家的通用称谓,这是和中国的中华民族特征、中华民族的中国国家属性直接联系的.中国、中国人、中华人民的意涵均统一于国家属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国家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的国家属性与地位成为“问题”的实质,在于对国内人民关系认识上的误区与社会利益结构的非均衡.纵向的历史观与横向的世界观是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的属性和地位的基本视角.以民主与法治建设为主轴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打通中国人、中华人民、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间区隔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要义与战略基石.  相似文献   

9.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从结构上看包括解释层面、信仰层面、策略层面等方面的内容。高校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总体发展态势是安全的,但宗教的互联网渗透也使得意识形态面临着来自敌对宗教势力、宗教网络舆情、宗教文化产品、网络宗教传播、教职人员对话和线上线下互动等方面的威胁,需要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和抵御宗教网络渗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层立法联系点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民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成为彰显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的重要话题。工作流程反映少数民族群众心声、独特属性赋能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组织架构代表少数民族地区利益,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这三点延伸属性将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予以勾勒。少数民族地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和关键阵地。通过对作为国家级立法联系点中唯一一个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江县基层立法联系点进行考察,发现其对于促进毗邻地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共融、实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时代价值。民族地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应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要工作方向,始终协调“五对辩证关系”、充分发挥“五大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两条征集渠道”,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新典范,以此来使基层立法联系点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是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传播媒体,具有传播主体多样化、传播路径互动化、传播客体个性化的特征.在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的危机管控中充当着预警员、引导者、过滤器的角色,同时也对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的管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管控面临着舆论载体分离、引导力度不够、分析不到位的困境.坚持...  相似文献   

12.
宋才发 《民族学刊》2020,11(3):1-12, 123-124
从基本理念、方针政策和实践启示的三维视角,总结历代王朝西南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可为21世纪西南边疆治理提供有益借鉴。边疆和疆域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词概念,中国边疆与中国观念是紧密连在一起的,中国疆域形成和定型有其自身的规律。西南边疆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疆域范畴,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历代王朝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活动,但历代王朝的“边政”少有主动介入地方经济社会事务,在西南边疆的渐进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边疆治理的共识。清末边疆治理能力衰弱致使部分主权领土丧失,边疆社会和谐稳定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大一统秩序构建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西南边疆治理经验构成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来,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促进民族治理提升的引领与联系就成为实践维度上的重要问题.党和国家必须要进一步筑牢民族参与治理能力提升的思想基础,强化民族参与治理能力提升的政治建设,确立民族参与治理能力提升的价值核心,防控民族参与治理能力提升的潜在风险,着力处理和解决好民族发展中...  相似文献   

14.
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也是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素之一。综合分析国际干扰和地缘政治的外因搅动、半径发展制约下的内边失衡、远离国家的边地实在社会、非传统安全因素的滋长、极端思想与宗教渗透造成的认知迷离等要素,有助于认知和把握边疆民族地区安全议题。而治理跟进则要基于"外部冲击""发展差异""治理能力""社会风险""国家认同"五个维度,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缓和外部冲击、缩小发展差异、提升治理能力、有效防控风险、强化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5.
冯旭  蔡立群 《民族学刊》2021,12(9):84-92, 12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对社会治理作出的全新谋划。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治理既要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又要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共同意愿与利益诉求。要实现这种内在的统一,就需要发动社会力量,让公众参与到多维建构的实践当中,通过全维视野的战略布局与多维构建的实践来共同生成。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创新采用的手段应该主要是调试、优化、改革与民族地区发展这一主题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最终要满足民族地区的社会需求。首先,通过完善现代自治下的法治化治理,将自治和法治相融合,在依法治理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发挥自治制度的功能和优势;其次,在社会组织进行引导和管理的同时,改变之前社会组织设立门槛高,手续繁的问题,重视对其培育和扶持。培养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调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协同互建。最后,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在对传统的治理技术进行创新完善的同时,需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利用好科技创新取得的技术突破。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网上数据信息平台,交流平台等现代化的联动共治平台。  相似文献   

16.
数字时代网络成为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传播的新场域,网络空间呈现出用虚拟文化代替民族文化、用碎片文化割裂民族文化、用娱乐文化销蚀民族文化、用外来文化冲击民族文化等表征,产生了摒弃崇高的先进的文化价值追求、削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认同、矮化社会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和自尊心、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等危害。因此,必须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数字时代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治理,通过培育正确的网络空间民族文化观、掌握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主动权、防范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网络渗透、推动数字时代民族文化的适应性发展等方式,营造风清气正、生机勃勃的网络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一方面在维护社会稳定、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化、规范、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是社会不稳定和越轨行为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民族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各民族成员丰富多样的精神需要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但由于民族文化建设存在的碎片化原因,导致民族文化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局面的形成。如何运用先进的理论工具建设好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和产业,满足各民族成员的精神需要、服务于社会稳定和谐是广西民族自治的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各文化建设主体需要探讨的新课题。文章利用整体性-网络治理的理论工具分析广西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碎片化问题,并依据整体性-网络治理的主旨提出整合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声音     
《中国民族》2014,(11):M0002-M0002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9.
彭福荣 《民族学刊》2020,11(1):1-7, 119-120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一条心投入疫情防控,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再一次感受了中华民族灾难治理传统和独特制度优势,又一度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再一次凝聚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上。但治理体系能力不完善、舆论宣教引导不充分、国际反应的心理预期和实际状况不对称,可能诱发民族主义情绪,必须防范其非理性化发展和表达。因此,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深入有效地推进疫情防控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持久和平、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朝晖 《民族论坛》2015,(2):88-89,94
网络是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部分,网络社区已成为传播民族话题的重要平台,其中既包含促进民族团结交融的信息传递,又存在着危害民族团结稳定的舆情风险。要通过建立网络民族舆情的属地管理、网络社区民族舆情协调、网络社区民族舆情监控、网络社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网络社区民族舆情责任追究等机制,不断强化网络社区民族话题的风险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