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综合考虑机床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各运动轴伺服运动模型和多体联动模型,给出了刀具的实际运动位置和姿态,基于包络理论求解了零件实际铣削成形点、线和层面,采用曲面造型方法构建出零件型面的综合误差。以复杂非可展曲面——"S"试件为例,进行了加工误差的预测和分析,给出了位置环、速度环等机床重要参数对工件铣削精度的影响,并通过切削试验后的数据回归分析予以验证。该平台的搭建为实现航空关键零件加工精度预测提供了技术支撑,依据计算结果可实时调整机床的动态参数,评估机床的加工状态。  相似文献   

2.
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归出三种测定斜化螺旋角的实用方法,其中滚印法简单观直,精确测算法具有较高的精度,机床检定法能排除齿轮因磨损,引起的误差,三种方法均简便易行,又各有千秋,互相配合能达到辊好的效果,可供实际使用时选用。  相似文献   

3.
从内螺旋曲面的空间包络原理、包络轨迹的合成等方面研究内螺旋曲面的加工原理与工艺方法,将转子作为刀具,定子作为工件,强迫其实现自转,公转以及进给运动,最终由转子刀具加工出定子内螺旋曲面,以达到设计目的。提出并论证了新的加工方法,进一步扩展了内孔加工方法。此刀具有可数字控制变径的特点,能实现内螺旋曲面的加工。这一新方法的提出为内螺旋孔的加工和相应机床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此刀具的应用,实现用相对简单的设备、较高的通用性,完成内螺旋曲面的加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针对旋转式吹瓶机凸轮机构运动平稳性差,不同尺寸高密度聚乙烯瓶合模位置存在差异,及运动过程中移动位置难以准确确定的问题,课题组建立了不同凸轮曲线的运动模型,分析了不同凸轮曲线的运动学、动力学特点,优化了现有圆柱凸轮的凸轮曲线。在摆线运动规律理论基础上以合模始末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及运动过程两处位移为约束条件建立了七次多项式运动规律曲线,并通过ADAMS建立吹瓶机凸轮机构模型,模拟其实际开合模的情况。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实现了对两处模具调节位置位移的控制,同时合模点加速度减小至17.15 mm/s,冲击点由曲线连接点转移至运动过程中,合模点处冲击明显下降。研究使旋转头开合模振动降低,满足了优化的要求,实际使用中能通过调节可适应不同尺寸瓶子的生产。  相似文献   

5.
为减少热误差对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的影响,文章利用灰色系统研究热误差建模。初步分析机床热源后,应用灰 色关联度分析结合模糊分类方法优化得到13组关键温度测点,结合小型精密五轴机床处于实际加工状态时的实验数 据,应用GM(I,N)灰色结构进行建模。将实际数据与拟合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灰色系统模型具有计算方法 成熟、鲁棒性强的特点,适用于机床热误差研究。  相似文献   

6.
政府、产业和大学的三螺旋已经成为现在国际社会创新研究的主流课题,支持三螺旋模型的中间组织对三螺旋合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三螺旋环境下的中间组织是政府、产业和大学进行合作的支持组织,承担着规则和标准制定者、资源提供者和资金提供者角色,在资源整合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利于社会整体创新活动的发展。目前,我国三螺旋环境下中间组织的成熟还存在许多问题,应该吸取国外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三螺旋模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即1999年,上海市二轻机械学校(现为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一批毕业生又要走向职场了,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我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走进了自己仰慕已久的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开始了我与工作岗位“磨合”的历程。熟练的机床驾驭者经过所、部领导的面试和实际工作“考验”过关后,我被安排在数控室工作。几年来,我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对模具的一知半解,“进展”到深知它的结构;从对数控加工中心的一无所知,“成长”为一个熟练的驾驭者。当然,这是与模具所领导对我的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肉类异形制品自动化生产的难题,针对目前肉类异形制品手工操作模具柔性成型的特点,通过对柔性元件力学特性的研究与结构要素分析,根据片弹簧设计原理,建立片弹簧计算模型;根据自动化生产对片弹簧变形量与力学稳定性的要求,运用计算模型公式,计算并确定片弹簧的结构参数;通过实例对该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在肉类异形制品模具柔性成型方面,采用片弹簧作为柔性元件,其在载荷分配、受力稳定性、结构空间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优点,是圆柱螺旋压缩弹簧所欠缺的,这也正是实现装备自动化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9.
基于非线性网状创新模型提出的“三螺旋场”和“三螺旋循环”概念进一步推进了三螺旋创新模式的理论研究。三螺旋场概念旨在解释在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股螺旋之间存在的相对独立和彼此作用的本质,说明三螺旋的生成原理、静态表现和动态演化特征。三螺旋的生成原理在于创新过程的非线性本质和多主体特征,静态表现为“内核外场模型”,而动态演化过程则在于纵向进化和横向循环。发生在三股螺旋之间的三螺旋循环揭示了在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以人员、信息和产品流动为特征的相互作用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冲压过程中,机械运动贯穿始终.各种冲压工艺的实现都有其基本运动机理,这种运动是与模具密切相关的,各种模具的结构设计和力学设计最终都是为了满足其能够实现特定运动的要求.设计的模具能否严格完成实现冲压工艺所需的运动,直接影响到冲压件的品质,所以在模具设计中应对机运动进行控制.同时为了达到产品形状尺寸的要求,不能够拘泥或局限于各种工艺基本运动模式中,而应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一种液压驱动的机床机械手,分析比较两种设计方案并选择较为合理的一种,在此基础上通过详细分析与计算,完成该机械手的结构设计,并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该机床机械手的三维模型,利用FluidSim软件建立了实现所设计机床机械手动作的液压系统原理.液压系统仿真结果表明了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对实际的生产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USB接口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延长使用寿命,课题组对弹片结构进行了改进。基于弹片压力变形理论和库仑摩擦定律,同时考虑弹片接触大变形的关键因素,运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了某型号USB数据接口球头弹片和接头接触的力学模型;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接头与数据接口球头弹片插合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对比分析了插合过程中球头弹片的力学特性的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球头弹片的3种结构参数对其力学特性存在影响,原始结构设计存在缺陷;依据仿真分析的结果对3种结构参数进行调整,获得了既能满足其材料屈服强度又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结构参数范围。研究结果为高性能USB数据接口的结构优化设计与可靠性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三重螺旋模型理论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又一创新理论流派.围绕着知识的生产与转化,该理论提出了大学-产业-政府的三重螺旋关系这一命题.经由各螺旋内部的进化等环节,三重螺旋模型得以维持其良性发展.在三重螺旋模型的形成过程中,主要有"国家社会主义模型"、"自由放任的模型"、"三重螺旋模型"三个层次.在三重螺旋模型的建构上,其突破口则在于推动大学的转型即大学的第二次学术革命.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臂式掘进机新型振动截割机构带载时的力学模型,利用Lagrange方程建立了该机构带载时的运动微分方程组,并根据实际工况对运动微分方程组进行了简化。通过对该机构的动力学分析,得出了截割头带载时的转速及其输出扭矩的运动关系式,比较了截割头带载和空载时运动规律的异同,为进一步分析振动截割机构的运动特性及设计振动截割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模具培训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模具虚拟实验室的构想。主体功能包括模具结构认知、拆装实训和运动仿真3大模块,其中的特色功能有:模具知识立体词典、查看标准部件、自主拆装、实训考核等。基于在模具设计和分析方面广泛应用的UG软件,开发了模具教学虚拟实验室,实现了交互式的实训和知识关联,可广泛应用于模具人才培训,以及模具企业知识管理。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数控机床的外型结构、实际加工特点以及仿真动画形式,综合分析并应用了几种三维建模方法,以Windows XP为开发平台,以开放式图形开发库OpenGL及Visual C++6.0软件为开发工具,建立了数控加工教学平台中的几何模型和运动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450 t双偏心曲柄摆式飞剪剪切过程的运动规律,应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建立的摆剪各主要部件的实体模型并装配,而后进行运动学仿真。研究了剪刃的运动轨迹,重点对上下剪刃的速度和轧件速度的匹配情况进行分析,找到了双偏心主轴初始相位角的合理值;详细分析了剪切过程。分析发现:当双偏心轴的启动相位角为45°时,在0.472 5~0.577 5 s内,剪刃的水平速度大于轧件速度且垂直速度最大;剪切过程在该区间内完成,0.485 s时剪切开始,0.535 s时剪刃间隙为0。  相似文献   

18.
针对碗形海蜇皮切丝加工中工人劳动强度大、切丝效率和成品率低等问题,提出了碗形海蜇皮自动切丝机。采用链传动结构带动盛料盘运动,完成自动进给上料。设计了螺旋切刀结构,切刀刀刃线为空间非等距螺旋线;设计与螺旋切刀相配合的脱料盘,实现了一次上下运动完成切丝与脱料作业。运用UG软件构建碗形海蜇皮自动切丝机的三维实体模型并进行运动仿真,结果表明并无干涉现象。碗形海蜇皮自动切丝机实验样机的试制及投产,表明该设计切丝效果良好,工作效率和成品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对井内瞬态波动压力预测模式中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及近几年对井内波动压力理论和全尺寸井实测研究,提出了新的预测井内波动压力的“瞬态化的稳态”预测模型.该模型考虑了井内流体的压缩性、流道弹性、运动管柱底端空井眼长度和运动管柱纵向应变及惯性力影响。该模型预测值比目前广为应用的稳态模型预测值更接近并内实际波动压力值,这将有助于井身结构设计的科学性、钻井液密度确定和井下复杂事故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1976年出土于宝鸡市竹园沟十三号墓,通长14.3厘米,刃宽7.8厘米,内长2.6厘米,内宽3.3厘米,重0.45公斤。钺身呈长方形,舌形刃较宽,刃磨损痕迹极清楚。銎的两端出齿作为两肩。长方形直内。钺刃后部饰有对称的两个兽头,本部饰蛇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