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真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分别体现在真理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认为真理的形式仅仅是主观的,这是一种不够全面的观点。真理的形式具有客观性,这主要从真理的构造形式(人脑先天结构),真理的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真理的表现形式(语言),真理的存在、发展形式(科学理论)等具有客观性而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在本体论领域,客观性指物质性和人类物质实践活动性;在认识论领域,客观性指认识与客体的符合性、一致性和认识客体对于认识主体的外在性、独立性。讨论真理是揭示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适应和满足.价值认识是价值主体关于价值事实的认识,具备“合理性”的价值认识才是正确的价值认识,价值真理是反映价值客体(事实)本质和规律的(价值)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之所以引入广义的实用主义路径,旨在阐明真理和客观性在历史学科中的作用。历史学并不需要一种新的真之理论,但有必要借用理论术语来分析历史研究中真理概念是如何被理解和使用的。所谓真理是指历史编纂学意义上所确认的一个认识论术语,而客观性是指根植于特定的同时代科学共同体(职业历史学家群体)中的一种认知美德。这一论证主要按照三个相互关联的步骤来展开:首先,提出历史书写中的实用主义"真之约定"观点,论述历史之真的诸条件取决于历史话语的施为之力;其次,主张真之约定是由史家同行来担保的,换言之,历史书写中所宣之真并非取决于史家与实在的直接关联,而是基于诸如探究方法、认知价值和认知德性等学科共识;最后,建立历史书写中真理与证据之间的明确关联,论证"真之约定"是以对史家手中所得证据的批判性分析为根基的。  相似文献   

4.
正确理解真理的主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的本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这种统一体现在真理的各个方面。把真理的主观性单纯理解为形式上的主观性是片面的。真理的主观性作为真理的一个基本特征 ,不仅体现在真理的形式上 ,而且体现在它的内容上 ,体现在真理的形成、发展、运用和传播的过程中。重视和正确认识真理的主观性是科学把握真理本质的需要 ,对于我们正确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真理观、创造性地运用真理和发展真理 ,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与价值论意义上的至善或正义是有机的整体。在哲学史上 ,真理问题始终是与价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以真理为研究对象 ,其目的不仅仅是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 ,而在于追求最崇高的存在。真理与至善是人类永恒的心理追求。真理与至善根源于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定性 ,客观真理是一种逻辑的存在 ,而不是现实的存在物 ,只有在与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发生联系的时候才有意义。人类的普遍理性与个体理性之间的矛盾是我们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史学的客观性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培锋 《中州学刊》2001,28(6):77-82
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认为,史学是有客观性的,但他们无限夸大了这一面,忽视了实证主义的不足,因而屡遭相对主义者的质疑。但相对主义者矫枉过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些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者甚至打出了否认史学客观性的论调,把史学等同于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相比于实证主义的缺憾,后现代主义者的这一激进观点存在着更为严重的缺失,因为它已完全背离了史学求真的根本。笔者通过对这一争论的评析,认为史学的客观性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历史史料、主观态度中,而是存在于史学研究者求真求实的研究过程中,存在于读者、研究者实事求是的审视与评判中,简言之,就是存在于求真求实的史学研究过程中。求真求实,这是史学客观性赖以存在的基石,是史学有无客观性的重要评判标准。经世致用、服务现实的史学研究思路只有同求真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焕发史学活力,使史学研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论中的辩证客观性体现了伽达默尔对普通诠释学追求的一种绝对客观性的批判.伽达默尔在理解前结构理论、视域融合理论、效果历史等理论中,构筑了一种主客观统一的辩证客观性.在这种辩证客观性的指导下,伽达默尔试图追求文本的意义,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8.
封来贵 《东岳论丛》2000,21(2):87-90
真理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或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基本属性 ,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而这种统一是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双向转化、互相作用所遵循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统一的凝结和体现 ;并据此对“客观真理”、“主观真理”提出了质疑 ,主张放弃这两种提法  相似文献   

9.
解释学的主旨和要义是维护思想(或解释)的客观性,从而保障哲学和科学的真理性。黑格尔在近代哲学的架构中区分了客观性的三重含义:(1)外在事物的意义,有别于单纯意谓或梦想的东西;(2)知识中的普遍必然性,有别于感觉之偶然或特殊的东西;(3)思想所把握的事物自身,有别于只是我们的主观思想。由于黑格尔以绝对唯心主义的方式来建构思想之客观性的基础,又由于尼采的话上帝死了标志着这一基础的决定性瓦解,所以思想的客观性遭遇到严峻的挑战,而一般意识和学术方法则再度跌落到长期以来的主观主义困境中。解释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状况中要求重建思想的真正客观性。这样的客观性既不可能是粗陋淳朴的客观主义,也不可能建立在一般形而上学所设定的超感性世界的基础之上,而是通过对意识所预设的存在的本体论批判,使思想之客观性的本质被引导到生活世界——此在在世——的领域中。因此,解释学的当代重建是在同主观主义的持续斗争中获得意义规定的。那些从解释学的某些片段中引申出来的主观主义幻觉,从一开始就已经误入歧途了。只有当思想的客观性这个要点被牢牢把握住时,解释学才会对我们的学术整体形成积极而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真理范畴经历了一个从事实真理、价值真理到具体真理的历史发展过程。追求和实现价值是社会生活的根本目的,真理的探索有其价值目的。一个具体真理是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的统一,应当立足于这种统一性去理解和把握事实真理和价值真理。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新论     
自身复杂的性格、放荡不羁的私生活、悲欢交织的爱情行旅和良莠相间的交游活动是构成诗人郁达夫生前和死后蒙受不白之冤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从他的婚姻爱情观、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文坛上的"和事佬"等方面来解读他那"光辉的特异的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郁达夫.  相似文献   

12.
新的《企业破产法》和《物权法》颁布之后,取回权有了新的内涵。它在性质上属于在破产程序进行中行使的实体法上的财产权,是取回权入可不依破产程序直接从管理人处取回自己财产的权利。在相对人破产的程序中,应认定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出卖人对标的物享有的所有权、信托关系中委托人对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让与担保中担保设定入对担保物的所有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般取回权,同时排除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所有权人的一般取回权。一般取回权,在标的物毁损灭失或标的物因添附被破产人取得所有权时转化为一般破产债权。特别取回权除法律规定的出卖人取回权以外,还应包括行纪入取回权和代偿取回权。  相似文献   

13.
于茀 《北方论丛》2004,(4):6-10
海德格尔对于西方思想传统来说,一个飞跃性的认识是,重新区分了知识与真理.西方形而上学自柏拉图以后就走上了一条弯路,一条遗忘存在真理的弯路,一条与科学争夺同一个"真理"的弯路.形而上学的对象不是"与事物符合的知识真理",而是存在之真理,它直接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存在之真理不能用科学实验与理论推理的方式来获得,海德格尔发现了诗和哲学的"思",可以建立存在之真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浙江树人大学多校联合的实际,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总体规划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论宪法解释的客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观性是宪法解释的前提和基础,宪法解释的客观性不是科学意义或本体意义上的,而是交谈意义上的,因此这种客观性不可能是终极的和绝对的,而只具有相对意义。宪法解释的客观性问题既非由对象自身的客观性所决定,亦非由解释者所左右,而是解释者与文本语言进行“交谈”而形成的“视域融合”之新的意义文本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客观性。宪法解释的客观性成为可能,主要取决于解释方法的客观性、宪法文本自身具有客观性以及职业共同体的法律职业思维之客观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尽地论述了科学客观性的十大特点:科学客观性涵义和标准是复杂的或丰赡的;科学客观性及其确立是一个过程;科学客观性即是科学共同体的主体间性;科学客观性缺乏质.而仅仅是关系的客观性;科学客观性表现为理论的数学形式的不变性或不变量;科学客现性与严格性或精确性的关系是双重的;科学客观性由科学的方法、规范、体制保证,而不是由道德诚实保证;科学客观性包含社会文化因素,是一个社会文化过程和现象;科学客观性是交互的、开放的和变化的;科学客观性不可避免地包含主现性.  相似文献   

17.
科西克的真理观主要是在马克思实践观点和存在主义观点的影响下提出来的.他在把人理解为实践的、生成的存在的前提下,提出了真理的生成论观点,对真理的生成特性和生成根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把实践区分为革命批判的实践和直接功利主义的、拜物教的实践,对资本主义社会伪具体世界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尽管由于受存在主义思维方法的影响,科西克无法真正实现对世界二元分裂的批判和超越,但他关于人的生成和真理生成的观点,对我们摆脱传统认识论思维方式的影响,还是具有很大的启迪和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