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晚清和"五四"时期都出现了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虽然这两场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所坚持的理论策略上和提倡白话文的目的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选择白话报刊这样一种新型的传媒方式作为传播思想、建立言说阵地的武器。无论是在宏观的社会影响层面,还是在微观的报刊出版操作方面,白话报刊的兴起对白话文运动的展开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晓峰 《学术论坛》2005,(10):200-203
20世纪20年代国语文教科书的出现,不只具有教育革新的意义,更是现代语文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白话文的地位基本确立以后,如何对待文言文,集中体现了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语文建设目标。《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和《初级国语读本》作为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初级中学国语文教科书,其白话文和文言文编排的差异,反映了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在国语价值和国语建设目标认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出现对五四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汉语的反思热潮。在反思过程中,既有中肯、客观的评价,同时也有许多激烈的否定之声。本文旨在摒弃偏见,避免妄下论断,从五四白话文运动发生的前因出发,在展现正反两个阵营发出多重声音的同时,探讨种种影响及决定五四白话文运动成败的因素,展示语言革新过程的非直线性特征,进而呈现历史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邓伟 《兰州学刊》2009,(7):180-183
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晚清士大夫掀起了一个广泛的兴办白话报刊的浪潮。它是晚清白话文运动与报刊媒介的结合,表现出启蒙的内容与对新知识的推介。同时,晚清白话报刊也得到当时地方官员的支持,使之不乏儒家的“教化”色彩。在语言体式方面,晚清报刊白话与文言形成了等级关系,表现出与口语和中国古代俗文学的双重渊源,是中国语言文字现代转型中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5.
清末最后几年,自觉地引“文话”入“白话”的现象开始在报章白话文中大量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至民初,报章白话语言的“文话化”趋势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报章白话的“文话化”做到了使白话高雅化和书面化,提高了白话书写的表达能力,提升了其社会文化地位,同时也促进了报章“文话”的白话化,发挥了“使文言白话的距离比较接近”的历史作用.然而,这一清末白话文运动和近现代语言文学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白话书写现象,迄今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古白话是与文言相对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形式。江蓝生等学者认为,古白话的起源以东汉末年佛教的传入和汉译佛经的大量涌现为契机。我们在此基础上对古白话的起源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认为古白话书面语虽然出现于东汉,但古白话口语却早于此而存在。东汉译经的需要与纸张的普遍使用相结合,使古白话书面语于公元2世纪中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国,报纸这一新型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各类文体之间雅俗分离的状况,促进了各类文体的融合与通俗化倾向。白话报刊的创办,一是实践了废文言崇白话的主张,扩大了白话文的影响;二是刊载具有现代意识的白话小说、歌谣和戏曲,是五四白话文学的先驱;三是清末白话报刊的创办者如胡适、陈独秀后来成为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与他们这一时期的活动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也向西风舞一回——论胡适与白话翻译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适是用白话写诗的第一人 ,也是用白话译诗的第一人。他论及翻译的某些主张 ,给中国的语言文学带来了深远影响。胡适的翻译思想可以归结为 :要改造中国文学 ,必先从白话做起 ;要普及白话文学 ,必先翻译外国文学。胡适倡导的白话翻译文学 ,为整个新文化运动的普及提供了话语支持  相似文献   

9.
《文学改良刍议》在"温和"的行文之中实则是相当革命的内容,完全颠覆了中国古代文学既有的雅俗格局,为中国现代书面语的转型以及现代文学语言的诞生开拓了新的空间。《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立一个整体的文言与白话二元对立,而由白话取代文学的历史与现实的场景,必然涉及到空前的复杂性。《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思路表明胡适的白话思考与倡导的重大进展,"国语"的标出使得之前文言、白话二元对立的诸多问题都化零为整,而得到极大的超越。胡适这三篇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最为重要的论文,构成一个重要的语言文字变革的空间,并开放而不断生长。  相似文献   

10.
在语言作为思想本体的层面上,现代白话与古代白话有质的区别。"五四"白话文学运动的发起者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现代白话的现代思想性质,他们关于提倡白话和废除文言的理由并不具有根本性,他们是在语言工具的意义上发动新文学运动的,但却意外地导致了思想革命。"五四"白话文学运动从根本上不同于晚清白话文运动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众语文运动。  相似文献   

11.
王珂 《阴山学刊》2006,19(3):33-40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大转型时期,由“文言”(古代汉语)到“白话”(现代汉语)这一社会通用语言的巨变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白话是开启民智、启蒙大众的重要工具,白话运动是面向大众的政治、思想、宗教、文化等改革运动的产物,特别是外国传教运动和中国报业的勃兴都极大地促进了白话运动及新诗运动,催生了白话和新诗。新诗是多元发生的文体,不仅是政治改革和思想文化大变革的产物,更是语言大变革的产物。白话成为社会通用语言决定了平民文学及平民诗歌的主导地位。白话运动对白话诗运动及新诗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决定了新诗革命的激进方式和新诗的非艺术地抒发平民情感的功能和无定型诗体与固定诗家语的文体形态,彻底打破了古代汉诗源远流长的两大传统:诗要有体和诗要有“诗家语”。因此新诗革命既是诗的体式的革命,更是诗的语言的革命。  相似文献   

12.
毕耕 《理论界》2008,(4):167-168
自清末至五四之际,在中国文坛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以黄遵宪、梁启超和裘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从开通民智、普及教育和富国强民的目的出发,积极鼓吹和倡导白话文,大力主张言文合一和国语统一,并开启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重新认识和评价这场白话文运动的历史成就与局限,对于当代文学的建设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晚清语言文字的变革中.以民族共同语为目标的国语运动得到开展,并显现出大致与之同时进行的白话文运动的互动问题:即现代白话书面体系的转型中包含着语音统一的问题,语音统一也需要合适的书面书写系统.但是在清末民初还远谈不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由此方言问题在文学语言建构中产生了不同的思路,同时也初步表明超越方言的共同语是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基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明清白话小说有四种叙事视角:叙事者不定视角、叙事者固定视角、人物不定视角、人物固定视角.由于明清白话小说叙事中叙事者主导、叙事者与人物之间的分化尚未完全完成等特点,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主导视角类型是叙事者不定视角,以及人物固定视角,叙事者固定视角,人物不定视角在明清白话小说中不多见且不典型.  相似文献   

15.
胡适的文学革命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森 《江淮论坛》2005,(4):141-150
胡适文学革命理念的核心是全面批判文言。胡适认为,文言无论从表情达意,还是教育实践,或是写人叙事,或是作为社会的媒介,无一不存在严重退化。在胡适的文学革命理念里,语言作为工具必须明白清楚,通俗易懂,使人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能够清楚地接受它,因此主张用白话作为语言工具。胡适深知,语言工具的变革必定带来文体革命和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16.
钱玄同在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中,办过白话报,信奉吴稚晖等无政府主义者"废除汉字"的激进主张。留学日本后又受章太炎复古思想的影响,反对王照、劳乃宣等提倡的切音字运动,创办《教育今语杂志》,用白话普及国学。受章太炎研究方言时"古今一体,言文一致"思想的影响,开始重视白话文,并由此参加民国初年的国语运动进而成为文学革命的主将。  相似文献   

17.
百科全书的许多词条虽以知识理论的形态出现,但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它在历史叙事中对于材料的取舍和选择性评价,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图.白话文运动是中国有史以来汉语书面语发生的最大的颠覆活动,也是这百年之内中国语文演进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在梳理史实的基础上,对<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的词条"白话文运动"(Verna...  相似文献   

18.
1917年2月成立的国语研究会明确提出以"白话文体"取代"文言",与此同时,《新青年》发动了一场"白话文运动",二者相一致有进化论历史观和"言文一致"要求,"国语运动"立足于语言的"工具层面",《新青年》则主要从语言的"思想层面"出发,二者尚各行其事,两不搭界。改变这一疏离局面的,是身兼北大校长和国语研究会会长的蔡元培,而有1919年的"国语统一筹备会"的建立,"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遂呈双潮合一之观"。1923年《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收入鲁迅的《故乡》,是二者深入结合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白话成为天然可资利用的资源。在裘廷梁等人的理论倡导中,显现出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文化逻辑:白话更多用于解决社会政治危机要求下文化普及,并未触动到汉字本身,只是将书面书写方式通俗化,以应付社会文化中书面语的需求。同时,尽管士大夫们主观上还是在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体系内作调整,但客观上已造成中国古代文学语言雅俗格局的分裂,展示出中国语言文字新的发展景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现代白话作为语言系统的生成过程,以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对传统性的继承借鉴为个案来揭示现代白话文体的现代性特征。文章认为,胡适以传统白话为主体重建了现代白话系统,其理论促进了文言词汇及传统白话向现代白话的转化。“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性的追求不仅没有中断传统文化,反而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