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家赔偿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是以宪政的产生与发展为基础,国家赔偿法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民主、法治社会后才逐步产生的,国家赔偿法与民主、宪政有着必然的紧密的联系。国家赔偿法发扬了宪政精神、体现了宪政价值,具体来说就是国家赔偿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治和权力制约等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2.
"法治民主"是在肯定民主原则的前提下,主张对民主要有所限制,强调民主与法制的统一,以弥补民主的不足,防止"多数人的暴政"。但是仅有民主与法制的结合还是不够的,当前需要在这一基础上思考如何制约国家的权力与保障公民的权利问题。为此需要提出"宪政民主"这一概念。"宪政民主"是对"法治民主"的深化。宪政民主在我国的提出是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与依法执政的时代背景下,强调如何实现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之间的"平衡"。"宪政民主"在我国具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内容。"宪政民主"需要在民主实践中予以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3.
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的法律位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立法合宪性问题。《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公布标志着该法在此问题上已有定论,但该法的法律位阶及相应的立法活动是否"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仍有讨论的空间和研究的必要。因为这不仅直接影响到该法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的实施及实效,该法的特殊重要性更是分析全国人大常委会之立法"错位"的一个绝佳样本。该法作为国际私法领域的基本法律和未来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决定了其立法权应属于全国人大,但该法最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事实表明,我国基本法律与非基本法律的有关立法存在严重的不科学和不规范问题,有必要从宪法和宪政的层面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追求公平、正义、平等等法治的基本价值.它不仅关心人的发展的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问题,以及人们环境权利与义务的正义性问题,还主张人的发展的规范性,从而实现环境发展的公平性.它把人与自然看作相互依存的平等关系,体现出人类对自我发展的尊重与对自然价值尊重的统一;它拓展了权利、义务的内涵和外延,要求实现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在权利义务方面的统一.我们应该确立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立法精神和原则,制定并实施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法律法规,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追求的法治价值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综合为治”的法律传统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法律中的综合为治包括:人治与法治结合,治官与治民统一,审判与调解并举。其中,人治与法治结合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治官与治民统一促进了家庭内部以及官与民的和谐,审判与调解并举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以"道""无为"为思想价值的理论基础,在国家建设方面要求"体道返性,无为而治"。在法律和社会发展领域,《淮南子》提出"法不阿贵""尊卑同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法律思想。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淮南子》强调人民应当爱国,并维护国家统一;又要求社会大众各司其职,遵守职业规范,诚信为本,与人为善,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研究《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和理论精髓的传承与转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法治建设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宪政作为一种民主政治制度,在现代法治国家。是与民主、法治相统一的。我国宪政的现状与特征。根源于传统法治文化的缺失和现实政治与法律地位状况。因此,从我国完政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应选择符合实际的宪政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8.
宪政秩序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政秩序是一种民主政治秩序。一定社会的宪政秩序以其特定的宪政实体、宪法规范及宪法至上的权威作为基本构成要素。构建宪政秩序是一项宏大的社会政治法律工程。我国的宪政秩序只有克服政治社会方面的不利因素,才能实现宪政秩序的巩固完善和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9.
浅析议会制度在近现代中国移植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证书,宪政的立场就是人的立场。目前,我国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宪政自然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和法律的焦点和核心问题。议会制度作为实现民主宪政的基本表现形式,又成为焦点和核心问题中的中心问题。议会制度在我国引进、演变、消亡的这段历史实际上也是一次法律移植的过程。然而,任何外国的法律制度介绍入我国则无形中随着我国的国情进行改变。实践证明,议会制度在近现代未能成功植入我国,正是由于它不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0.
"法律体系"是法学基本范畴之一。目前,我国法理学已初步建立起了关于法律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但在许多方面并未取得完全的共识。笔者就法律体系的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基本属性、法律体系的外部特征、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的关系、法律体系之基本构成要素———法律部门的界定及其划分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澄清。  相似文献   

11.
平衡论——和谐社会的另一种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衡论作为现代行政法的基础理论自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以来,经过10多年来的发展、演变,理论界及实务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一创新性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当前我国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在现有语境下认识平衡论的价值、作用以及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是平衡论者必须直面的一个课题。文章从平衡论与和谐的关系维度入手,对平衡论与和谐社会的一致性、平衡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考量进行论述,并从未来的前景观看,指出其对构建国际社会的和谐具有重大的意义,进而论证了平衡论必将走向世界法学,成为我国行政法学界对世界法学基础理论作出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犯罪无疑是对社会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作为犯罪制裁手段的刑罚是维护社会和谐关系不得不动用的最后一种手段。中国的刑罚结构以死刑、自由刑为中心,属于重刑结构。要改变中国的这种刑罚结构,首先应改变刑罚理念。  相似文献   

13.
建立和谐社会,是今天全面建设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的社会基础和必备条件.在先秦儒家"仁"的思想当中,"仁政"为富民安邦之本;"仁爱"创造和谐社会;"仁"、"礼"互补整合社会秩序使之和谐.这些蕴涵着超越时代、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恒久生命力的积极因素,应该成为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精神营养和文化营养.  相似文献   

14.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和目标。从十六大提出的“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到四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从今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特征的深刻阐述,到五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以法治精神为切入点,探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法制教育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的宪法、宪政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宪法、宪政是建构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政治法律资源和深层次的基础结构及基本架构。中国宪法构成了建构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基础。中国宪政构成了建构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应当大力提高和增强全社会的宪法、宪政、宪治观念,为建构和谐社会打下深厚的宪政、法治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与现代法治的精神都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基本理念,两者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价值。和谐社会必须借助于现代法治才能实现,现代法治能为和谐社会提供基本理念、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只有法治的社会才可能是和谐的,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核心价值.宪法秩序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宪法追求的价值--社会发展是和谐社会充满活力的源泉、宪法制度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探讨司法机关在私法领域内适用宪法的理论和实践、司法机关在公法领域内适用宪法的问题、宪法司法适用的规则、完善宪法的司法适用,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法治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在法治原则下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公平正义的宪法、立法、司法和执法实现路径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独特法治景观.  相似文献   

20.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篇重要理论著作,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极其重大,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阻碍了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理论,为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设和谐稳定社会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