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外流行使用的劳动生产率不同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的劳动生产率,流行使用的劳动生产率实际上只是劳动这一种生产投入要素的“单要素生产率”.当代西方经济理论所指的生产率是总劳动过程的效率,也不同于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这种定量的方法为生产率问题的研究开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研究方向.但是,目前,这种方法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依据2001—2015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分析露地西红柿生产的要素禀赋变动与要素替代变化,从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说明生产方式的演变趋势,进一步探究生产方式变迁的内在原因。研究表明:2001—2010年资本、劳动与土地三要素的投入比例基本维持稳定,此后资本要素投入大幅增加并加快对劳动和土地要素的替代。2000—2009年西红柿生产呈现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双增长"趋势,2009年后转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生产率下降的"一升一降"趋势,一定程度上说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悄然实现,其关键在于资本要素作用的发挥。实证分析表明:资本土地比、劳动土地比促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而化肥折纯用量并没有显著影响;土地劳动比、农业机械技术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用机制为资本通过对农业机械技术的投入而替代劳动要素并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集约投入土地而替代土地要素并促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在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重建。其特点是将政治抱负和伦理理想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即在政治革命中实现其社会理想,在追求社会理想中指引现实的社会革命。西方传统哲学在本质上就是用思想把握世界,马克思则通过对劳动概念的解读实现了哲学观的变革,并进而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在此种变革中,劳动概念亦成为理解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要素禀赋变化和诱致性农业技术变迁,农户对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做出适应性调整,进而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基于扩展的Cobb-Douglas函数,构建要素配置比例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弹性系数,并以玉米为例实证检验了要素配置比例变化对我国粮食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减少劳动投入,增加化肥、机械等投入,配置在单位劳动上的物质技术装备得到明显改善,要素配置比例调整有效促进了玉米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全国层面,化肥-劳动配比弹性系数显著为正,对玉米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改善种子-劳动配比、机械-劳动配比也可以提升玉米劳动生产率。在产区层面,华北产区化肥、种子、机械、农药四种要素与劳动的配比弹性系数都显著为正;东北产区农药-劳动配比弹性系数为负;西南产区机械-劳动配比影响不显著。与劳动节约型要素相比,土地节约型要素与劳动配比的改善对玉米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更为显著,这对全国和产区两个层面都适用。据此建议:一方面应坚定不移地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另一方面要提升农业要素质量和利用效率,优化要素配置结构,尤其要注重要素之间的匹配、技术装备的集成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所依赖的概念,诸如生产、劳动、价值等,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批判的效力,因为这些概念依旧没能突破西方理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从而陷入了生产、劳动的意识形态镜像之中.因此,鲍德里亚对劳动力、劳动二重性、劳动与自然、劳动与需要、劳动与自由、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展开了系统的批判.鲍德里亚误解马克思的根源主要在于:一是缺乏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存在论内涵的准确把握,二是忽视了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批判维度,三是混淆了"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这使他最终在革命路线上走向消极的象征交换理论,即采用"暴死"的方式来抵抗抽象劳动的符号化及其对人的控制.究其根本,是因为鲍德里亚在理论基础上拒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揭示了抽象劳动的形而上学本质以及对人的统治,给出了扬弃这种抽象劳动的科学方案.马克思不仅把劳动理解为改变世界的基础性力量,而且开创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即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会创造出否定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劳动,我们通常的理解是:劳动力的使用和消费。这是一种狭义的劳动概念。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马克思又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劳动三要素的结合、运动过程。这是广义的劳动。  相似文献   

7.
抽象劳动概念是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第一次使用的,来源于黑格尔的著作,指丧失一切技艺的雇佣劳动。后来马克思用这个概念来分析简单劳动、创造“产品一般”的劳动;只有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才把这一概念用以指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马克思对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的论述,有一个从不完全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马克思在四个方面使用了“生产”的概念,说明社会财富包括生产的四个方面,从而阐明了马克思的四种生产理论;在对“生产”和“生产劳动”两个概念的异同进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一系列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从而解决了经济理论界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上不同认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代初以来,学术界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的讨论,主要是围绕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与大多数企业相比,在同样的时间内能否创造更多的价值展开的.而不同观点的分歧,则根源于对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的两种论述的不同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说:“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0.
劳动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通向自由的途径,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摆脱了"被强迫的谋生活动"的标签,而发展为一种新的实践原则,即"自由劳动",这是一条由劳动开启的"解放之路"。因此,只有站在"自由劳动"的基点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亦即"资本批判"的理论旨趣和"劳动解放"的革命要求,以及马克思对西方传统哲学"意识内在性"的根本超越。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阿伦特对劳动概念阐释的差异反映了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变迁状况与发展进程。马克思处在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他看到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背后其对劳苦大众的剥削与压迫,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谋求无产阶级与全人类的解放,而劳动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阿伦特作为一名深受法西斯主义迫害的德裔美籍犹太人,历经命运坎坷,积极发掘古典智慧,通过劳动、工作与行动的区分观照现代人的生存境况,思虑人类未来发展。阿伦特对马克思的劳动观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分析,同时基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经历,阐述了劳动与人类积极生活实现之间的复杂关联。理解马克思和阿伦特劳动概念的差异与共旨,对反思和建构现代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劳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劳动概念进行历史改造,对劳动问题作了哲学和经济学意义上的初次探索,使人的本质在劳动中得以澄明,探寻到正确解答“历史之谜”的锁钥。在后来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在科学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将劳动置于资本主义生产中,对劳动概念赋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新内涵,以劳动二重性揭示了资本逻辑宰制下的劳动表现为雇佣劳动,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对比两本著作来看,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研究在认识层面上出现了“断裂”,将马克思早期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与成熟时期以现实的资本主义批判为出发点的科学思路相对立。但究其根本,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马克思的根本目的一直是基于劳动解放进而扬弃劳动对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存在论的视域看,马克思正是理解到“解决人的存在问题”的基础在于经济现实,因而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研究实现了从思辨哲学向科学论证的“升华”,体现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对唯物史观的创立以及人的解...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创立的过程中,马克思以劳动活动为基点开辟了解析人本质的新视界。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人本学中“现实个人”的概念,并吸收黑格尔在主奴辩证法中通过“劳动”将自我意识普遍化的辩证逻辑,建立起具有劳动生成性质的”现实个人“。劳动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逻辑起点,然而资本逻辑下的“异化劳动”扭曲了人的本质,使得人失去其本身。因此,想要复归具有全面自由的“现实的个人”,就必须通过对“异化劳动“的修复。个体获得”自由自觉“的劳动的过程,就是人获得其类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中的价值概念体现了马克思的空间意识,这不仅表现在价值实质构成的抽象劳动以及劳动交换关系具有空间性特征,还表现在价值量的决定因素,诸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劳动生产率都要受到空间因素的影响。在此之后,马克思进一步以土地、生产空间和城市居住空间为例阐释这些实体空间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因其商品化而具有价值属性(土地是特例)。马克思在价值论证中的空间意识以及在空间论证中的价值阐释是他的空间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5.
劳动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重要概念。当前,对此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路向,即单向度意义的"工具理性"劳动和主体间性层面的"中介"劳动。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劳动概念的内涵并非只有单一层面,其丰富的内涵是渐进生成并展现出来的。从马克思劳动概念生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中透视劳动与主体间性的内在辩证统一关系,对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文化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是以人化为基础,以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为实质的,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因素,是一个广义的文化概念。马克思的著作中,狭义的文化概念,即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仅偶有使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产率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生产率的概念及中国学者对此概念的新认识,总结了生产率的具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从生产率与中国工业经济的增长、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生产率与中国经济的增长等几方面论述和分析了中国生产率问题,并给出了如何提高中国生产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劳动作为重大的理论课题,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后果。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之间,保持着一种深刻的思想传承关系。简言之,古典政治经济学第一次揭示了劳动的社会历史内容,以此表达了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黑格尔将其上升为现代性的一个哲学问题,进一步描述了近代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结构及其矛盾;最后,马克思把劳动理论推进为一个彻底的批判理论,达到了对资本主义的彻底否定性理解。在马克思全部理论中,哲学的“劳动”概念和经济学的“生产”概念构成了表征理想和批判现实这两个不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人类自由危机,马克思和阿伦特都主张以实践作为其走出困境的方案。但是,他们在劳动、自由以及实现自由的具体实践方式方面存在认知差异。阿伦特指出,马克思对劳动的推崇,是对前柏拉图政治经验以及柏拉图开创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反叛。深受古希腊政治影响的阿伦特,对马克思的劳动—自由观作出了误读。她认为,政治行动是实现人类自由的唯一方式,马克思对劳动的肯定是对政治以及人的自由否定。事实上,阿伦特既没有认识到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自由之间存在的紧密关联,也没有察觉到资本主义制度下政治行动实现自由的非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对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之间的同构对应关系,可以理解为主客观之间的对应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能够成为价值实体的前提条件,只能以劳动价值作为交换活动的价值依据。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价值是使用价值的主观表现,它在均衡价格的形成中只起着限制条件的作用,均衡价格的本质是在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是最大效用劳动情况下的长期最低机会成本,因而是产品劳动价值的主观反映。因此,遵循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可以科学地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有用部分,全面揭示和描述经营价值的客观根源与主观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