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化史观是马克思早期的哲学人本主义思想,这一观点如何转向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立足于异化史观到"泛分工论"的视角,可以看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隐含着两条逻辑线索:一是异化劳动的哲学批判线索,二是对象化劳动的经济学实证线索。其研究方法经由抽象的哲学人文批判到模仿国民经济学的经验历史主义方法再到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推进,揭示了异化史观逐步解构、对象化逻辑取代异化逻辑、逐渐成为独立的发展线索从而建构起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此时,历史唯物主义深层视域中真正的现实的人文关怀才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思想新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竞争和集中使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简单化 ,只剩下两大阶级 :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由这两大阶级不同的社会生活境遇出发 ,马克思在《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了他们不同的现实需求结构及其满足模式 ,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复杂性 ,在批判异化劳动的同时隐喻了异化休闲 ,形成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双重内在逻辑基础 ,并对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异化休闲 ,这是目前国内外《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所忽视的一条重要的内在逻辑线索 ,因为这一遗漏 ,《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在被误读  相似文献   

3.
劳动异化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展开的逻辑线索。马克思早期在对异化劳动的哲学批判中阐发了自然异化的思想,中后期进一步通过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经济学批判,从物质变换断裂的角度对劳动异化和自然异化进行了实证分析,深刻地揭示出资本的逻辑是生态问题的实质根源,由此马克思将生态问题的最终解决置于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总体历史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早期考察自由问题的视角,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开始转向人本学和政治经济学双重视域下的"劳动"。这一转变是马克思哲学逻辑展开和世界历史思想发展两条线索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哲学逻辑展开而言,马克思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到超越黑格尔"国家-市民社会"理论,关注到劳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从世界历史思想发展而言,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发展对劳动形态的改变看到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凸显,深刻认识到劳动与资本的张力关系是终结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动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逻辑和历史两条线索的发展说明,劳动是解决自由问题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后期形成科学唯物史观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本文第一次从经济学的视域呈现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一条鲜为人知的理论线索,即马克思指出从西欧社会经济发展支出发,以分工为现实起点,批判四种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的历史本质,他以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旧哲学的科学实证逻辑,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包含的客观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马克思1845年抛弃人学异化史观(批判的人本现象学)之后,首次使用的科学批判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胡绪明 《学术论坛》2007,30(7):58-6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资本统治的确立指认为异化劳动这一基本的"经济事实",其实质是抽象劳动对人的统治.马克思将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结合起来,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即积累起来的死劳动对人的活劳动的统治,揭穿了现代社会异化关系的本质在于抽象劳动成为现代劳动.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范畴,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整个哲学的批判,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意义的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个总体性文本,是马克思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相似文献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早期文本.在该文本中,马克思从经济学和哲学这两重视角出发来解读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第一次用经济学的思想阐释生产劳动的存在论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他对共产主义这一未来社会的理解.所以《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这是马克思首次集中对共产主义这一思想主题的经济—哲学阐释,这为后来的《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奠定了理论基础.重新认识《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对于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人的类本质为逻辑起点,以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提出的异化劳动问题为思考重心。《手稿》展开的过程是马克思反思、批判、调整他承于费尔巴哈的类本质这一逻辑起点的过程,逻辑起点因此又成为他批判的对象。异化劳动等政治经济学问题没有在既有政治经济学中获得根据,因此成为空设。马克思通过人的类本质在异化劳动等问题上的深度接触,实现着由抽象类本质向社会实践关系,由思辨一般性向历史的现实具体的提升。异化劳动等政治经济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被深入思考与求解,从而获得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5):40-44
从马克思总体思想的逻辑进程来看,《评李斯特》是一个过渡性的文本。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认知态度的变化,不再像之前(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那样把古典经济学当作批判和否定的对象,而是开始内在地承袭这一思路来建构自己的哲学理论;二是在逻辑布展的格局上,客观的现实逻辑已经取代了人本主义逻辑,成为此时马克思话语布展的逻辑中轴。这是马克思向历史唯物主义迈出的坚实一步,为其后的思想变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周露平 《中州学刊》2014,(5):116-121
马克思有没有本体论,是什么样的本体论,一直存有争议。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资本论》及手稿)时期,马克思从批判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出发并向批判大工业生产与工业资本的转变,其理论立场一直对本体论进行批判,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内置了本体论的批判话语,即对国民经济学的"异化劳动本体论"批判,并作为一种拒绝性姿态一直延伸至《资本论》中。马克思并未构建任何意义上的本体论,他在否定意义上拒绝了那些构建本体论的企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